一向标榜文艺远离商业的戛纳电影节调整口味,在她62岁生日之际,首次以一部动画片作为开幕电影。迪斯尼皮克斯工作室的新作《飞屋环游记》,因此成为全世界影迷和动画迷的焦点。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宫崎骏的《岸上的金鱼姬》和押井守的《空中杀手》双双参赛,让人领略了东方故事和商业动画的融合。《机器人总动员》和《积木屋的回忆》则在今年奥斯卡上大放光彩,技术外壳下,是两颗同样温暖的心。从最早的儿童娱乐,到如今的电影节大片,动画电影的每一次跳跃,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而技术并不是动画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抛开颜料、画笔和赛璐璐片的计算机动画时代,时不时上演着制片人和编剧导演,关于技术和故事孰重孰轻的争论。 技术革命:动画获主流观众承认 戛纳电影节的发言人说很高兴《飞屋环游记》能在5月揭幕戛纳,因为这部电脑三维动画代表着电影发展上的新征程。以往,这个欧洲老牌电影节虽然不曾对动画片敬而远之,但却一直保持着适当距离。在戛纳一个甲子有余的历史中,也曾有些动画片展露头脸,但是每部露脸戛纳的动画片几乎都不是单纯搏人一笑那么简单,它们要么代表了当时的经典,要么颠覆着曾经的经典,要么反映着社会风潮或者影射着当下的政治局势:从1940年代迪斯尼的经典片《小飞象》、1970年代讲述嬉皮猫闹剧的美国第一部“限制级”动画《怪猫菲力兹》、到新世纪的梦工厂大片《怪物史瑞克》、近两年来伊朗的《我在伊朗长大》和以色列的动画纪录片《与巴什尔跳华尔兹》,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另外一个颇有深意的故事。 这次书写戛纳开幕新篇章的《飞屋环游记》也不例外。戛纳以此撩开面纱也自有其道理:片子说得是一个78岁的退休老伯伯把一大堆氦气球扎在自家房子上搭着“飞屋”完成看看狂野南美的夙愿,并不得不捎带上一个藏在他家的8岁小男孩一起看世界的故事。家庭、动作、探险、喜剧,“飞屋”里各种元素都有。而这对老少搭档,一个是历尽千帆,一个是初看世界,其中的矛盾逗趣和人生感悟想来便觉得有趣。而好玩的故事背后,则是动画产业的新方向:计算机三维立体娱乐技术,是那种要带着特殊光学眼镜能看出立体感的时髦电影。《飞屋环游记》也预示着迪斯尼皮克斯工作室在动画制作上的新起点,在这以后他们出产的动画长片将都是三维制作的。 迪斯尼在美国乃至全球动画产业中的地位毋庸多言,而皮克斯则早已凭借其创意和技术站稳世界动画影坛。前身为乔治·卢卡斯电脑图形工作室的皮克斯向来是电脑动画的先驱,在1995年为大家贡献了全世界首部全电脑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之前,皮克斯就已经凭借它的动画短片扬名于80年代。而当2006年迪斯尼买下皮克斯,传统的手工动画制作和电脑制作联姻,那时我们就期待好莱坞动画电影的新格局。 曾经一度迪斯尼太保守持重,它太需要皮克斯的年轻活力和勇敢闯劲来活络活络身骨。扇着大耳朵的小飞象和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可以伴着几代人度过童年,但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有趣丰满的故事来丰富更多人的童年,少年、青年甚至老年。对此,迪斯尼皮克斯工作室用创意和技术说话。从1995年到今天电脑科技日益发达,如今用电脑画成一根毛发的用时可以是当年的十几二十倍,但是迪斯尼皮克斯工作室制作一个动画长片的时间投入并没有增加:工作室用同样的时间做出了更复杂更逼真的电脑图形。 《飞屋环游记》同样耗时4年,同样有明显的皮克斯风格,其创作班底多是在皮克斯时代就已经打下赫赫江山的个中高手。约翰·拉斯特是《飞屋环游记》的执行制片,也是迪斯尼皮克斯工作室的首席创意官。从毕业后加入迪斯尼,到发展电脑动画被迪斯尼开除,转而加盟皮克斯到成为迪斯尼皮克斯工作室的首席创意官,几经转变,拉斯特本人的经历就能写一出近20年美国动画发展史。他参与出品的作品一大串,所有我们能想得到的“总动员”系列,从玩具、海底、超人、汽车、美食、机器人,都少不了他。创意和电脑动画技术是皮克斯的拿手绝活,从以塑料玩具为主角的《玩具总动员》到《怪物电力公司》里毛怪的丝丝毛发,再到《汽车总动员》里赛车玻璃窗上的反光,以及不久前利用电脑模拟电影拍摄技术体现电影真实感的《机器人瓦利》,拉斯特的团队们不断地克服技术难点为观众呈现更真实的观影感受。而如今,这种真实感来源于三维动画。 故事为王:有想象力更要有真感情 拉斯特在三维技术上的雄心由来已久。从1989年制作第一部三维短片起,他就希望有一天观众能在影院里看到真实的三维电影。而这种风潮在过去的两年中逐渐形成。随着电脑技术的日益精进,三维电影日益流行,影院的老板们也乐得花钱改造自己的设施:三维效果唯影院有,家庭影院实难表现。能把观众拉入电影院的技术是影院老板们愿意下本钱投资的,另外,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提高有三维效果影片的票价。 从《玩具总动员》一路走来,拉斯特让我们看到逐渐成熟的电脑动画技术,但推崇电脑动画的他却从来不认为技术能一锤定音。从一开始,他就认定技术只是帮忙说个大家都爱听爱看的好故事的帮手和工具,而绝非主导。这也是为什么在他2006年掌权迪斯尼皮克斯工作室之后就立刻把原来一些手工制作的画师重新招募进公司的初衷。但他不再让他们像被开除前那样画一些直接进入DVD市场销售的“经典续集”,原地踏步于沃特迪斯尼的早年经典,而是委任他们新项目的创作。他深信所谓二维动画落后了,要被淘汰的说法只是创意枯竭,无法说出一个动人故事的借口。“为什么要让一群充满想象力的创作者承受着迪斯尼先生的作品的压力而无法施展身手呢?”不要再纠缠于《小飞象》、《小美人鱼》等续集,不要再止步于大师的巨大阴影,拉斯特对迪斯尼这种长久的低成本高收入的续集模式说“不”。这是之前保守稳重的迪斯尼“旧王朝”所不敢想象的。而这种大刀阔斧改革的受益者是作为看客的我们。 “我们的动画不是只给小朋友看的。”拉斯特的豪言不止限于迪斯尼皮克斯出品。他在梦工厂、蓝天工作室的对手们,那些和他一样把大朋友和小朋友都吸引入影院的电影人依靠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多的是一个老少咸宜的故事。可以如《怪物史瑞克》般反传统颠覆经典,可以如《霍顿与无名氏》般斑斓向苏斯博士致敬经典,可以如《美食总动员》般说说每个小人物都有的小理想和为之付出的努力,甚至可以像《汽车总动员》那样真诚地说个浅浅的戒骄戒躁的故事没有突破,但不可以没有创意只是为了赚钱的简单重复。能打动人心的不过是那样简单美好的东西,而前提是真诚的创作。如果有先进的技术来帮着把这个故事说圆了,那就是锦上添花。 就像我们如今依然怀念童年时的《黑猫警长》、《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天书奇谭》,但诟病《西岳奇童》下集或《葫芦娃》电影版,因为当时水墨绚烂的画面背后有一个纯真美好的故事,那种对“真善美”的宣扬,哪怕是说教也是说到了我们的心坎里。而不像如今在10多年后的等待后迎来一场哄堂大笑,被形在神散的粗劣复制伤了心。 前一阵子大红的《喜洋洋和灰太狼》,想是作为成功营销学案例、票房黑马而登堂入室,离动画大片很远,离经典更远。试问一时浅薄的笑,又能留多久呢?小朋友喜欢看是因为真的好呢,还是因为没有其他国产动画做选择?很有些为小朋友伤心了。 原载:《文汇报》2009-04-0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