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火了,这部被称为“近年来唯一一部不想换键的电视剧”,占领了几家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北京卫视的收视率达到12.65%,是电视剧平均收视率的两倍,其大结局更是创下了14%的收视新高。 在谍战剧扎堆儿的荧屏上,《潜伏》何以能突出重围?日前,《潜伏》编剧兼导演姜伟接受专访,将“潜伏”在戏中的故事娓娓道来。 从1万字到40万字 讲好故事是第一位的 采访姜伟,颇费了一番周折。在电视剧第一轮宣传期过后,他就“潜伏”了起来,手机一直关机。姜伟坚持,编剧和导演应该是躲在幕后的人。 姜伟此前的作品《浮华背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都是现代戏。他说,《潜伏》的成功是事先没有想到的。但听他介绍创作过程,让人觉得,《潜伏》的“红”也并不偶然。 《潜伏》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原著只有1万多字。姜伟说:“这个字数仅够一集的容量。”于是他参考查阅了大量资料,用10个月时间将小说改编成40万字的剧本。原著作者龙一在看完剧本后评价说:“姜伟在剧本中发挥了巨大的创造力,使这个故事真正成为一出好戏。” 谈到创作主旨,姜伟说:“这个故事想让观众认识到,以往的英雄不单具有伟大的理想。他们都是在克服了平凡与琐碎之后,才最终达到了真正的不平凡。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记住他们,知道我们这60年的和平生活是从哪儿来的。” 至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他说:“电视剧首先得讲一个不错的故事,好看是第一位的。如果年轻人从中理解了奋斗、牺牲精神等等当然好,但我拼命地告诫自己,万万不能露出来,因为年轻人对说教的排斥,足以摧毁任何布置精美的戏剧结构”。姜伟强调“寓教于乐”。“这个戏,如果‘教’用五号字来写,‘乐’就要用一号字而且是黑体。”姜伟把想要表达的关于信仰的理解、价值判断等都隐藏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背后。 主角配角都出彩 好演员成就好戏 一部电视剧的成功,不仅要有好剧本,更要有好演员。姜伟说:“我特别感谢这些演员。在现场,我顶多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挥的条件。很多让观众印象深刻的细节,其实都是演员自己设计的。” “孙红雷是个特别聪明的演员,”姜伟说,“你给他一个大概的意思,就不需要抠细节了。余则成以为翠平死了的那场戏,他选择了干呕,完全是他个人的创造。” “女主角姚晨也是个异常投入的演员。”姜伟说。很多观众对翠平抱着孩子等待余则成归来的结尾难以接受。“对翠平来讲,她并不是苦等,她是满怀希望在盼。她和余则成都以为第二天就能回来了。”姚晨在拍摄这场戏时痛哭,但姜伟只给了她一个背影。 配角塑造上的成功,是《潜伏》的一大特色,李涯、谢若林这些配角在网上同样受到追捧。姜伟说:“人物一定要各有各的态度,各有各的语言,绝不能重合、相似,这样才有意思,有看点。” 拍摄时间短 成功背后也有遗憾 为了不影响节奏,《潜伏》里没有大段的抒情,重点的抒情段落也是在高潮时戛然而止。“余则成在太平间见到左蓝那场戏,我没有让他把情绪彻底宣泄出来。对于余则成而言,他没有时间去悲痛。我在旁白里加上:‘悲伤尽情地来吧,但要尽快过去。’也是为了节奏的考虑。”姜伟说。 《潜伏》中地主王占金、情报贩子谢若林的出现,以及翠平和余则成的分离都充满偶然性,对此,姜伟说,“人生是由偶然组成的,偶然的魅力特别大。” 尽管《潜伏》在收视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姜伟看来,这部用63天完成的30集电视剧,还是稍显粗糙,遗憾也不少,“外行人也许看不出来,但我自己知道,镜头的使用、构图、调度、包括光和布景都有不满意的地方。” 与记者见面时,姜伟正潜心于下一部作品的创作,这次又是一个他没有涉足过的领域——喜剧商业电影。 (《环球人物》杂志供稿) 各方热议 《潜伏》没有枪战、追杀、爆破,仅凭环环相扣的情节设计,吸引观众进入特务的心理角力、智慧较量,全剧在节奏掌握上非常出色,从始至终让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 网友 “潜艇” 说实在的,这些年我们对于崇高、理想、执着、坚韧这些“重”的词语渐渐不太感冒了,甚至有些刻意回避,《潜伏》的出现让我们重温并印证了这些词语的分量。国产电视剧还真是越来越好看了。 网友 “三块钱” 大部分谍战类型剧都将“宝”押在了题材和情节上,很少在人物性格上下功夫。余则成这个人物,改变了人们对类型剧的认知。在创作层面上,我认为《潜伏》接近美剧《越狱》和《24小时》的水平,虽然在制作水准上没有完全达到,但总体非常好。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尹 鸿 目前国内很多谍战特情剧往往是人物跟着故事跑,结果人物立不起来,故事也就垮了。《潜伏》从塑造人物入手,为人物去铺排故事,在史料中演变、找寻故事线索,最后人物一个个都立住了,故事就丰富了。 小说《暗算》作者、作家 麦 家 从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引发热议,到《潜伏》受到好评,再加上去年底持续至今的观影热及网络文学的活跃态势,从中可以看出,公众对于文化创意领域的发展仍有巨大的期待和需求。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原载:《人民日报》(2009年4月20日11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