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情感的影像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薛晋文 参加讨论
●言情剧创作应该努力做到表现感性而不只是感性,表现自然而不只是自然,必须将感性和自然落实到理性和审美性之上,这样方可实现艺术审美的引领作用。
    ●编导者应该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去审视和观照时代历史内容,用先进的历史观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把握和反映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真情实感,力争让反映的对象具有最大的历史深广度。
    都市言情剧是中国电视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都市言情剧在30年的发展中不仅创作数量名列前茅,而且创作质量和公众影响力稳步攀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潮头上来回顾言情剧的发展变迁历程,来展望言情剧创作的可能走向,于学界而言是一件十分必要和有意思的事情。
    回望过去的30年,都市言情剧大体经历了步履蹒跚的滥觞期、渐入佳境的发展期、趋于稳定的成熟期、温情脉脉的回归期这样四个艰难而曲折的成长过程。
    步履蹒跚的滥觞期(1979-1989)。“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电视剧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一批贴近大众情感与世俗心态的短篇电视剧相继出现,诸如《有一个青年》《新岸》《丹姨》等作品广受观众欢迎。编导努力复原情感世界的原貌,有意识地触及情感生活的某些现实烦恼。1989年播出的《搭积木》即是探讨都市婚姻困境的发轫之作,毛毛爸妈婚前是情投意合的都市知识分子,婚后争吵不断,婚姻莫名奇妙地陷入了困境。作品真实揭示了1980年代末现代都市人的情感困惑,但对情感故事的讲述是一种“欲说还休”的姿态,顾虑重重怕越雷池半步。其次,美好的爱情婚姻大多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似乎爱情在劳动的名义下才是高尚健康的,爱情没有独立的存在。这一时期言情剧创作的弱点也比较明显,其中穿插的情感故事实际上处于边角料的位置。
    渐入佳境的发展期(1990-1998)。1990年《渴望》的出现,标志着都市言情剧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真正拉开了都市言情剧前进的序幕,在商潮激荡和道德式微的1990年代初期,该剧引发了亿万观众的精神共鸣。在《渴望》的影响下,言情剧创作掀起了一股新浪潮,《离婚前后》《爱你没商量》《过把瘾》《情殇》《儿女情长》等言情作品不断涌现,都市言情剧进入了一个延续性和连贯性较强的发展期,轰动效应此起彼伏。此时的言情剧走出了“谈情说爱”的困窘境地而直接面对婚恋生活,首次将情感作为电视剧的一种新题材予以独立表现,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这对于都市言情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但是,其局限性也不容回避。比如说,此时的言情剧还不能深刻认识情感与时代主题间的内在联系,绕开时代精神而单纯言情难免给人单薄和轻飘的印象,透过《过把瘾》这扇爱情的窗户,我们似乎很难看到窗外社会变迁的时代风云。比如说,故事演绎的是都市情感生活,而审美指向是乡村道德神话,给人貌合神离、同床异梦之感,《渴望》的故事内容与审美指向实质上是不协调的。再比如说,还不能直面诸如婚外恋、第三者插足等当时社会中已经存在的婚恋现象。
    趋于稳定的成熟期(1999年-2005)。1999年《牵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都市言情剧的创作走向成熟。《牵手》首次直面“第三者”插足的社会敏感话题,并艺术地将人的这种自然存在转化为人的社会存在,潜入人物的灵魂深处去透视引发婚姻裂变的深层社会动因,是一部社会内涵深度和人物情感浓度俱佳的言情剧。紧接着,《来来往往》和《让爱做主》将第三者插足的问题继续引向深入,《结婚十年》在有关第三者的言说中首次触及了婚姻中男权意识的膨胀现象。 2002年播出的《空镜子》让人眼前一亮,该剧在诗意和悠缓中讲述了平民一族的情感生活,贵在平中见奇、妙在不动声色。2003年播出的《中国式离婚》是一部褒贬不一的作品,在女性毁灭中质疑婚姻的存在、在女性自戕中探寻婚姻的经营是该剧的突出特点。2004年出现的《浪漫的事》被誉为“《空镜子》的姊妹篇”,延续了底层情感关怀和民间婚恋定位的审美特征。同年的《好想好想谈恋爱》是言情剧的一个另类,富含生活气息和爱情哲理意味的对白是它的最大亮点,该剧堪称“言情故事的百科全书”。成熟期的都市言情剧创作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首先,这一时期的言情剧创作大都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于社会变迁的广阔舞台中来反映情感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其次,言情剧创作中思辨和探询意识取代了娱乐和消费倾向,开始正视婚姻的合理性和家庭地位的不可动摇性,同时不回避伦理道德的多元性。再次,言情剧创作的题材实现了多样化,创作风格趋于稳定,创作方式日臻完善。但是,其间还存在着放大婚外恋、无视民族的文化语境而随意渲染各种婚恋观念的非现实主义倾向。
    温情脉脉的回归期(2006-)。《新结婚时代》的出现,在言情剧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反思与回归的标志性意义和价值。该剧将叙事和审美的重心定格在回归与坚守传统婚姻家庭这一层面上,一再暗示爱情不是婚姻的全部,爱情决不能挑战和取代婚姻的既有位置,婚姻是爱情的必然归宿,郑重强调了“家”的存在价值和“家”在婚姻爱情中的核心位置。2007年播出的《金婚》将都市言情剧现实主义的审美追求再次向纵深推进。该剧通过编年体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佟志和文丽50年的婚恋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有过柴米油盐的磕磕碰碰;有过情感与婚姻中司空见惯的争执与吵闹,无论是山阻石拦、还是雪辱霜欺,都没有改变他们心中白头偕老的人生信念。作品通过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婚姻的真诚守候,告诉我们虽然时代变了,但守望情感的精神家园与维护家的完整性始终是现实人生的不变主题,婚姻依旧是我们最好的精神栖息地。此外,偶像言情剧《奋斗》中体现的健康乐观且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亦有强烈的回归意味。
    然而,都市言情剧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发展的、更高的审美需要和文化需求。鉴于此,我们对言情剧今后的创作寄予了更多的期待。
    坚持艺术审美的引领作用,追求健全的美感和高尚的审美理想是作为艺术子系统的——都市言情剧艺术创作的根本性要求。这一要求意味着言情剧对生活和情感的反应不能简单停留在“情欲”的自然表层裹足不前,必须实现生物性“情欲”向审美性“情欲”的蜕变,因为只有情欲升华为爱情、自然感官升华为审美的感官,人的情欲才能成为真正意思上的美的情感,任何以生理快感取代精神美感的创作绝不能称其为美的艺术。环顾当下的某些言情剧创作,那种言情方式没有理性、只有感性;没有审美性、只有生物性;没有审美的美感、只有满足生理的快感等方面的“迎合媚悦”之风令人担忧。鉴于此,日后的言情剧创作应该努力做到表现感性而不只是感性,表现自然而不只是自然,必须将感性和自然落实到理性和审美性之上,这样方可实现艺术审美的引领作用。
    摒弃无“历史意识”的粗制滥造。情感生活是社会历史的表征,一时代的情感婚姻状况通常能见出一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具体到都市言情剧创作,就是说编导者应该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去审视和观照时代历史内容,用先进的历史观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把握和反映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真情实感,力争让反映的对象具有最大的历史深广度。但凡经典的言情作品都属于特定的时代和历史。譬如,从子君与涓生的爱情中我们能清晰窥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五四”浪潮;从小芹与小二黑的婚恋中不难发现专制婚姻向法制婚姻转变的历史轨迹;秦书田与胡玉音、罗群与冯晴岚的婚姻中折射了阶级斗争时期的阴霾。可见,没有历史意识和无视历史内容,很难创作出经得住历史检验和受众选择的言情作品。
    营造“和谐”的婚恋生态环境。“家和万事兴”、“家兴国运昌”等和谐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宝贵品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无数和谐稳固的个体家庭,就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营造和谐的婚恋生态环境意义不可小觑。电视剧艺术家应该突破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不应表现情感总是停留在婚姻失败、家庭破裂、纵欲滥情的另一端,反复聚焦这样的话题,难免给人带来“情感多困境、婚姻不可期”的悲观绝望情绪;难免给畅想人生、憧憬幸福的人们留下灰色暗淡的阴影。当今生活中稳固的家庭、幸福的婚姻、美好的爱情依然存在,何不将此作为大书特书的审美对象。
    原载:《文艺报》2009-04-0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