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用艺术表现时代的最强音——电视剧《绝地逢生》研讨会在京举行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高小立 参加讨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走过的60年的风雨历程,尤其是青年一代。艺术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首先就要直面地反映我们的时代。作为电视剧艺术,能自觉地反映时代尤其是反映农村改革、发展和变化,是电视剧人的责任。刚刚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绝地逢生》就是一部反映农村改革发展的优秀电视剧作品。贵州乌蒙山区盘江村面对恶劣的地理环境,与“绝地”进行了一次非同以往的“较量”,他们因地制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找到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花椒树,通过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使村民们终于告别了“绝地”,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该剧艺术地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塑造了一群鲜活、质朴的农民形象。
    该剧出品方——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继《雄关漫道》之后是第二次联手拍摄电视剧。上次的联手因为地域性和表现的题材,不会有什么疑问,部队此次出资拍摄地方题材可能会引出问号。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明振江说,《绝地逢生》虽不是部队题材,但该剧是对长征精神的传承,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次新的长征,同样是一场艰苦卓绝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更需要长征精神。
    这样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电视剧自然会引来多方的目光。4月19日,中国电视艺委会及时地召开了该剧艺术研讨会。与会专家从政治高度和艺术的审美高度评价了该剧。认为该剧反映了一个重大的主题,表现了一个重大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该剧产生的强烈共鸣就是能紧密地贴近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用电视剧艺术形象地阐释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时代最强音,这种阐释不仅有力而且有情,是把生活打碎了之后的一种重塑,现实意义非常强。
    艺术来源于生活。《绝地逢生》的成功创作,得益于贵州省改革开放的火热生活,这是与会专家的共识。出品方在谈到该剧创作体会时说,这部剧完全是时代和生活的馈赠,文艺家一定要真正地深入生活、深入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去发掘、发现生活。该剧故事原型就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抓的一个山区致富典型,这个故事完全是从真实的生活中而来,该剧的成功对文艺家的创作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该剧从最朴素和最前沿的两个有机结合的高度,揭示了当代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必须要走人和自然共赢的和谐发展。剧中一个最古老落后的山村最后走上了生态农业、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包括旅游产业,都是最现代的产业,还有对环保的反思,都是世界性的,非常真实,具有艺术审美的震撼。
    与会者从推动农村题材创作意义上认为该剧填补了农村题材创作的一个空白。应该说,以往的农村题材创作主要表现的是东北农村,还有一些是表现河北、山西的,这次终于走到了长江以南,表现的是西南山区的故事,还有少数民族的风情。该剧的成功经验预示着农村题材电视剧将在全国开花。
    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与会者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认为由于该剧创作周期过短,后半部对人物的深入不够,全剧缺少戏剧冲突的高潮,有些情节略显拖沓。
    专家学者朱虹、李京盛、任谦、仲呈祥、李准、刘润为、郭运德、范咏戈、王伟国、尹鸿、彭吉象、路海波、张德祥、张乃嘉,主创明振江、李建国、傅思、井绪东、庞敏、罗舒、张忠、欧阳黔森、胡琤,主办方武桂林、张效岩、陈伟等与会,王丹彦主持会议。
    原载:《文艺报》2009-04-2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