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伴随着这支简单悠扬、耳熟能详的曲子响起,不少媒体纷纷发布消息:在《变形金刚》、《终结者》、《哈利·波特》等国外大片的重重包围下,作为经典翻拍的国产动画片《马兰花》业已取得八百多万元的票房收入……围绕于此,见仁见智,国产动画片的市场占有能力以及《马兰花》这种经典翻拍的制作模式再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从近些年国产动画的制作来看,经典翻拍确实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不仅《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榜》、《聊斋志异》等古典名著成了被反复使用的资源,就连《宝葫芦的秘密》、《马小跳》等现当代文学作品也成了被竞相改编的素材。可是与热热闹闹的经典翻拍相伴,国产动画片的市场并不景气,久而久之,两者之间甚至自然不自然地形成了某种“必然”联系。有人认为,经典翻拍是国产动画片缺乏创造力的反映,在这种模式下,动画制作往往难以有效把握中国当下的审美文化趣味,难以契合市场的需求。 至于针对“病症”开出的药方,最便捷的莫过于直接搬用他者成功的经验,欧美、日本动画制作的产业化模式受到热烈推崇,市场、资金、动漫产业链等成了被津津乐道的时髦话题,国产动漫的产业化进程也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大致来看,产业化无疑可以为国产动画的制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秩序和发展环境,但似乎并不足以解决经典重拍的全部问题。动画制作作为综合性的艺术生产门类,制作什么和如何制作都有属于艺术生产自身的问题。我们只要回想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国产动画精品,再看一下好莱坞这些年利用中国元素所拍摄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影片,就可以知道,经典重拍与呼应当代文化氛围的原创作品,同样可以赢得观众赢得市场。关键不是能否重拍,而是如何重拍以及能否拍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中国是一个高度重视文化传统的国度,自古及今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经典。经典之能够成为经典,除了某些历史、政治乃至经济因素的作用,最重要的乃在于经典充分体现了本国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具创造力的部分,如国学大家钱穆先生谈到中国文学时,就特别举出了“传统性”、“普遍性”、“不受时地隔限”等几个特性。因此,传承经典也就成为文化建设中的应有之义。而在对经典的重新阐释和演绎的过程中,很多人只是将经典作为条条框框加以依附或注解,而没有将经典内化到特定时期的生命体验和社会生活当中以重新发现乃至发展经典的意义和价值。当前国产动画中对经典的改编和翻拍,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原本意义极为丰富的经典作品一旦被当成可以坐吃山空的资本,动画的改编就难以成为新的富于生活气息的生动呈现,而只可能成为某些经典教义、观念、中心思想的图解。而这些作品,自然与当年的国产动画精品以及成功运用中国元素的国外动画大片有了颇为悬殊的差距。 民族的经典也是世界的经典,无论外国动画还是中国动画,如果成功的演绎或激活了我们的经典,都是好事。然而,作为中国人,我们对自己的经典和传统文化有着更为自然的亲近感和理解力,为什么我们的动画在对经典的利用上却远不如他人?动画形象过于简单,缺乏层次感和生动性,把幼稚当弱智,缺乏表现力,这俨然已经成了我们的心头之痛。动画界亟须调动既懂经典又善创新的动画人才,突破常规思维,激活传统经典,真正拿出自己的创意,使观众进入到动人、幽默、新颖的经典世界中,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达到某种超越,到那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无愧于我们的观众,无愧于我们的动画,无愧于我们的经典。 原载:《人民日报》(2009年8月28日20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