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历史的呈现与拓展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仲言 参加讨论
近期,以《解放》和《建国大业》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热播热映,堪称文艺界国庆献礼活动的一大亮点。这些作品或正面表现战场上如火如荼的军事对决,或生动再现解放区土地改革和剿匪斗争,或展现国统区党的地下工作者深入虎穴与敌人的斗智斗勇,为观众提供了大量鲜活可感的历史气息和波澜起伏的传奇故事。
    这些作品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向今人叙说着那些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忆,呈现出十分鲜明的特点。首先,整体气势宏大。且不说像《解放》类的全景式战争展示,即便是截取某个历史片段,以某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生平事迹为主线的剧作,也比过去更注重场面的描绘和深度的揭示。它们不回避历史过程中具体的困难、矛盾和斗争,不刻意重复历史的固定结论,而是用鲜活的历史情境、惊心动魄的故事、跌宕起伏的命运,来透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艺术再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领导集体和老一辈开国将军们运筹帷幄、布控全局的雄才大略,揭示出蒋介石为代表的没落政权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历史归宿。其次是从正面战场扩展到敌后战场。无论是以正面战场为主,还是将正面战场与隐蔽战线交叉描写,都不再把表现隐蔽战线斗争视为政治上难以把握的畏途,而是把传奇、揭秘、悬疑、谍战等情节剧叙事要素与重大的革命历史内容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叙事套路,既有曲折惊险的故事情节、紧张诡秘的人物关系,又有英雄主人公清醒的理性意识和坚定的使命感,让大众在满足审美娱乐需求的同时,增进了对革命历史的心理亲近感。三是在浓墨重彩挥洒战争场景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性格的塑造。作品不简单地满足于表现历史事件的进展过程,而是着力于表现人物的心路历程、情感演变及性格特征,注重发掘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注意抓取敌我矛盾、敌人内部矛盾、我方同志间的矛盾以及主人公个人内心冲突,抓住不同角色特有的性格冲突点,让不断出现的危机随时成为情节推进的催化剂,通过各种剑拔弩张的激烈场面和爱恨情仇的情感关系,拷问每一个当事人的灵魂,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推向极致,从而塑造出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四是艺术观念与时俱进,叙事手法不断创新。编导自觉地开掘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叙事视野和言说方式,在广泛占有历史史料的基础上,精心地策划与制作,尝试用各种全新的镜头语言讲述故事,使之得以用普遍认同的人文价值视角,阐述中国革命文化的历史合理性,大力弘扬时代主流精神,使观众在审美过程中增强了对红色记忆的心理认可度。
    我们在充分肯定影视佳作迭出的同时,也要特别警醒某些平庸之作的浑水摸鱼。选题的重复、开掘的肤浅、叙事的单调,既影响了同类题材创作的良好声誉,也使宝贵的历史资源受到不应有的浪费。特别是谍战戏一窝蜂的上马(据说有50部之多),不少作品缺乏基本常识,胡编乱造、漏洞百出,竞相展示血腥、恐怖和感官的刺激,既没有过人的智慧,也没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精彩细节,把严肃的历史创作演绎成招徕观众的无聊噱头;其结果,靠《潜伏》等优秀作品建立起来的红火人气,变成了令人生厌的鸡肋,食之无味。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要突破现有瓶颈制约,精心筛选过滤素材,精心提炼结构剧本,以保证其出新出彩,不断有佳作问世。这就要求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必须在思想和艺术深度上有更深一层的创新与开拓。比如,如何跨越战争的残酷和苦难叙事,站在新的历史高点上来分析看待战争,努力拓展战争中的和平主题;比如,如何视角下沉,以小切口表现大主题,把宏大的家国叙事与个人生命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个体生命与日常情感表达能够实现滴水显阳、粒石见峰的功效,以个人命运、个体生命体验来折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有如何进一步防止和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创作倾向,不再把人物作为战争叙事的附庸,而是以人为主,多一些以人物命运、人物个性推动故事发展的战争戏,给当代影视史多留几个像李云龙、石光荣、姜大牙、朱开山之类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倘如此,荧屏银幕上的战争戏或许才能留给观众更多的期待。
    
    原载:《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7日20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