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在资金越来越充裕、技术越来越先进、参与者越来越庞大、关注者越来越众多、批评的声音愈演愈烈、良知与欲望的争斗如火如荼的情况下,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能做到今年这样的水平,的确是不容易。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形胜质”策略,越来越有悖于80年代初“春晚”诞生、崛起的初衷,离广大人民群众及其日常生活和团拜过大年的朴素愿望越来越远,花里胡哨、纸醉金迷、人海战术、高高在上的自娱自乐、自我膨胀几乎是势不可挡。在技术进步、资金丰厚的情况下,电视人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精神引领与开拓方面却远远不够,形式主义的风气已习惯地催眠了创作者与感受者。 电视过度迷恋形式,一味追求场面浩大奢华的广场艺术效应而不顾电视本体的局限性、题材的官话联翩和说教成性几乎直逼假大空、几十年不变的老明星老面孔力不从心廉颇老矣的憔悴和尴尬等等,都是令观众对“春晚”失望的原因。“戏不够情来凑”促成了CCTV“春晚”小品数量的直线上升,变成了“赵家班”的独角戏或者勉强支撑。如此黔驴技穷的设计,对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文化、民间喜剧元素和人才的结构性屏蔽,形成了表面繁华映衬下的苍白和浅陋,难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仅仅是如此肤浅的热闹、打趣、插科打诨? 电视表达是电视文化传播研究的中心,涉及表达的本质、表达的特点、表达规律的问题,是电视研究的逻辑基点。电视人对“春晚”电视表达形式、结构、趣味的设计,包括电视节目的内涵和外延的发掘就显得格外重要,对社会文化和民意、民间公共话语语境的经营、人际表达的模式、时代热点关注等的建构功能,都是不可小觑和不可否认的。电视形式主义之风,可以休矣。 从某种意义上看,形式可谓艺术的生命,形式与内容不可分离。但是,当CCTV“春晚”形式变得越来越空洞、华而不实,成为远离大众心愿和需求的一张皮,片面地注重形式、只看重事物的现象而不屑于分析其本质,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忽略事物灵魂、深度的表现手法,把艺术形式绝对化、空壳化,这样的形式充其量是塑料花,失去了大地的滋养、支持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勃勃生机。在“春晚”走向世界的时候实在不应该丢失了文化交流的最根本瑰宝——精神的相濡以沫、心灵的映照相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