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的前世今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林伶、朱志军 参加讨论

    1987年央视版《红楼梦》被无数观众追捧至今,那么北京台此次重拍,是又一次超越还是一场做秀折腾?重拍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众多网友热评,反对的、赞成的旗鼓相当。重拍《红楼梦》,是超越还是颠覆?冷饭如何炒香?如何在新的文化视野下解读传统文化,这些都成了当下人们思考的热点。
    背景
    《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渗透的传统文化因子异常丰富。就反映生活的丰富性来说,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其包含的文化因子来说,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汇。研究《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可以提高、加深、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背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按其演变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夏、商、周、春秋为传统文化的形成时期
    这一阶段氏族部落图腾、信仰崇拜的出现,结绳记事的形成,劳动、生活工具的制造,还有记年法的应用(天气寒暑、草木枯荣的变化周期为年;月亮圆缺的变化周期为月;太阳出没的变化周期为日)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文化现象。文学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就是孔子、老子等历史人物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还有《易经》、《黄帝内经》、《诗经》、《孙子兵法》等。
    战国、秦、汉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著名的现象——百家争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如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政治家如管仲、子产、晏婴、商鞅;军事家如吴起、孙武、孙膑;外交家如蔺相如、苏秦、张仪;还有史学家左丘明、诗人屈原、论辩家公孙龙、医学家扁鹊、水利家李冰等,可谓群星璀璨,蔚为壮观。
    秦朝为一统天下,采用了法家的主张,这期间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焚书坑儒。
    秦朝迅速灭亡后,迫使政治家、思想家们认真思考如何长治久安,不重蹈秦亡覆辙的重大问题。这时以陆贾为代表的黄老思想家适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他们以老子为基础讲道又讲法,以无为掩饰无不为。由于这一主张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深受汉文帝、汉景帝的推崇。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很受汉武帝重视,经过采取以儒取士,尊儒兴教等一系列措施,从此确立了儒家一统天下的地位。两汉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隋、唐、五代、宋、元为传统文化的繁荣颠峰时期
    这一阶段文学领域可谓群星璀璨名人辈出,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书画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张择端等;医学家如华佗、孙思邈等。家喻户晓的唐诗宋词元曲就产生于这个时期。
    明、清为传统文化的转型时期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又可概分为四类,即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公案小说,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清初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与前代相比都有较大发展。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后的辉煌。
    ◎背景《/红楼梦》的地位及影响
    《红楼梦》包罗万象,涉及中国文化、思想、哲学,甚至旁及审美观、烹饪学等,不仅是“正宗国学”,这本传世巨著更应该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国学院”。
    何谓国学?张岱年先生在《国学丛书》序言中言:“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其名起于章太炎《国故论衡》及其《国学概论》演讲。”有人认为国学包括义理之学(哲学)、考据之学(史学)、词章之学(文学)。张先生认为国学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又,国学自然是本国之学。西人称我们所谓国学为“SINOLOGY”。SINO是一个构词成分,表示“中国(的)”,LOGY也是一个构词成分,表示“……学,……论”。可译为汉学或中国学。
    因为历史原因,国学在中国大陆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冷落。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恢复和开展了国学方面的研究,并有若干重要成果出现。特别是20世纪最后10年,国学复兴出现高潮,王国维、陈寅恪等以前并未被给予足够重视的国学大师“浮出水面”;文化界的耆宿赵朴初、张志公、曹禺、谢冰心等人,建议设立幼年古典学校或古典班,使入学学生除接受一般教育外,重点接受古典文化的基本训练;许多古籍发掘、整理和出版,许多以前被人诟病的传统美德又再次成为公认的社会道德标准。
    进入21世纪,随着第一所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建立,以及国外孔子学院的纷纷设立,国学复兴掀起了第二轮高潮。此轮高潮的特点是,通过传统模式将国学研究日常化、现代化,让“复兴国学”成为国民共识,更公平、客观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从目前看,电视作为最为重要的传媒手段之一,对社会和公众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影响力,优秀电视剧带来的相关社会效应较大。在此前提下,期待新版《红楼梦》可以担当“国学复兴”新一轮高潮的排头兵,通过电视这一“门槛不高,弗远不届”平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背景/红学研究轨迹
    一部《红楼梦》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弘中华之传统文化于海内外。人们对《红楼梦》的探讨从来不曾停歇过,专家对红学的考究逐渐形成一个成熟而又丰满的体系,借此可梳理华夏瑰宝《红楼梦》的研究轨迹。
    ●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公开发表,标志着红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辛亥革命后,《红楼梦索隐》、《石头记索隐》等索隐派著作相继问世,红学索隐派取代红学评点派成为红坛霸主;
    ●1921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对红学索隐派予以迎头痛击;
    ●1923年,俞平伯的论红专著《红楼梦辨》出版,红学考证派一跃成为红坛盟主;
    ●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辨》经增删修改后,改名为《红楼梦研究》出版;
    ●1953年,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出版;
    ●1954年开始的“《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给红学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
    ●1963年,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和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在北京故宫举行,这是有史以来最隆重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曹雪芹纪念活动;
    ●1973、1974、1975、1976年,再版和出版了多部论红专著;
    ●1975年,文化部《红楼梦》校注组成立;
    ●1978年后的红学研究,开始出现明显的转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版的多部专著已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
    ●1979年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成立;
    ●1980年7月,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标志着红学研究逐渐国际化。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
    20多年前,由著名导演王扶林执导的电视剧《红楼梦》吸引了亿万观众,长播不衰,成为经典;20多年后,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将重回大观园,再谱新“红楼”:北京电视台携手中影集团,投巨资、请名导、世界范围内海选演员,长度50集。此消息出,满城风雨,众口纷纭。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事件回顾
    由中影集团、北京电视台、华录百纳共同投资出品,荣信达影视公司承制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于2010年新年之际公布最新的贺岁版片花。该片花用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多处过年、过节等喜庆场面,以此恭祝全国人民新春快乐。
    预计这部鸿篇巨制将于虎年年中,率先登陆各省级电视台。这部长达50集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其中的诸多精彩看点也逐一掀开了其神秘面纱。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各方热议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各方热议/媒体人
    叶锦添(著名艺术家,新版《红楼梦》美术指导)
    用昆曲的美来衬托红楼一梦
    设计这些造型时,是拉了昆曲最浮面的那一层皮,那一层美感,来做红楼。参考了国际时尚化的年轻人服饰,深入了古代的剪裁,其中贾宝玉、王熙凤渗入的时尚元素最多。对于新《红楼梦》里面的417套衣服,部分喜欢部分不满意。毕竟有100多名主要演员,中间筹备的时间也不是很长,一直在换演员,作为美术指导也难做到样样完美。
    欧阳奋强(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饰演贾宝玉,而后改行做导演)
    希望大家多一些宽容
    新宝玉应该能够超越我,不管是服装造型、演员表演还是后期制作,我觉得新版《红楼梦》应该能超越87版。我们这帮人都老了,其实无权去评点他们,今后我会以普通观众的眼光去欣赏新版《红楼梦》。对于那些说不能超越87版贾宝玉的网友,我心存感激,感谢他们对我的厚爱,但是不到电视剧跟观众见面的那一刻,真不敢妄言拍得怎么样、演得怎么样,我希望大家对新版《红楼梦》多持宽容的态度。
    洪晃(中国互动媒体集团的CEO)
    新版《红楼梦》有着东方的含蓄性感
    此前有媒体称“新版红楼造型暴露”,于是引起争议,而该争议让叶锦添感到无奈。新版《红楼梦》里面十二钗的造型的确非常性感,但是这种性感是一种偶然。而至于暴露,采访时我们偷偷看了很大一部分造型的模板,没有看见任何大面积的皮肤,不管是前胸,还是后背。东方人的性感在于其表情的含蓄和内敛——有点西方人眼里的东方美。下视的眼睛,没有任何侵略感但是充满了欲望。有点撅着的红嘴唇在无言中调情。其性感在于是反西方的性感,不暴露,不送秋波,就低着头,微微的状态。这与我们已经习惯的那种暴露的“性感”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谭飞(著名影视、广告策划人,评论人)
    重拍《红楼梦》引导国学复兴
    重拍《红楼梦》超越文本的最大意义还在于——这一事件标志着“国学复兴”新阶段序幕的揭开,能够让国人在经济大潮中重新审视国学,重拾老祖宗留下的法宝,善莫大焉。这种意义可能远比“还原经典”更具现实性。用国学的眼光打量重拍的电视剧《红楼梦》,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红楼梦》原著中关涉面极广的优秀文化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整、客观地表现出来,让国人接受优秀文化洗礼、珍视其魅力、关注其内涵,进而以此为契机将国学发扬光大。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各方热议/支持派
    《华夏时报》:《红楼梦》应该重拍了
    重新拍一次《红楼梦》恰逢其时,当然重拍可能也有红学热的推波助澜,不管是不是跟风起哄,是否忠于原著,拍得好不好,这些都是小节,《红楼梦》本身就是杜撰的小说,再杜撰一次又有什么?关键是让现代的孩子们了解我们还有这样的一部著作,就够了。
    《新京报》:这是一次艺术和娱乐的成功联手
    如果和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比较,这也许就是新版《红楼梦》与其最大的区别,这是它新的看点,也是它新的卖点。正因为这样两点赫然存在,无论电视剧的制作方,还是选秀活动的主办方,即使存在着矛盾,谁都不敢轻易地无视它们的存在,便也就容易在最后化解和相互妥协,而最终使他们成为此次选秀活动的共同受益者。按照美国研究大众文化最著名的学者费斯克教授的说法,这叫做“大众文化的互文性”。对于今天的大众而言,无论选秀本身,还是《红楼梦》经典,都不是一个自足的文本,两者的互文性,呈现在相互利用,彼此的借水行船之间,才形成了如今新的文本,正在发生的意义,便也呈现在了正在发生的游戏的娱乐之中。
    《深圳商报》:支持重拍《红楼梦》,但要防止娱乐化操作
    现在重拍《红楼梦》已经有了娱乐化操作的苗头。“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作为一档节目,越好看、越吸引人越好,但与重拍《红楼梦》挂钩不一定就好。正如有人所言,让“红楼梦中人”选秀胜出的人担纲主演《红楼梦》,他们能暂时放下尽快名利双收的欲望,认真钻研剧中人物的思想吗?87版《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主要演员都能静下心来琢磨剧中人物,没有现在这种尽快名利双收的欲望。
    网友发言1:期待耳目一新的《红楼梦》
    重拍《红楼梦》我倒觉得这是件很平常的事。《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早在87年就被搬上了电视荧幕,既然现在要重拍,想超越87版估计是不可能的事了。我们所期待的也只能是拍出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吧。
    网友发言2:《红楼梦》为什么不可以重拍
    本人坚决支持重新翻拍《红楼梦》!87年《红楼梦》固然经典,但绝不是说不可超越。另外三大名著早就翻拍过了,《红楼梦》为什么不可以翻拍?
    网友发言3:《红楼梦》必须重拍的N个理由
    重拍《红楼梦》可以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可以缓解全社会的就业压力。最后,重拍红楼梦可以制造话题,社会需要话题!再说重拍《红楼梦》还可以印证原版的经典。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各方热议/保守派
    网友发言1:新版《红楼梦》完全按照高本来拍
    不了解《红楼梦》就别拍,拍还不认真地按曹雪芹的本子拍,非得要用过去的陈年老调。这个拍什么,污染红楼文化。
    网友发言2:从选秀晚会看糟改之痛
    想想近几十年来中国糟改了多少作品、多少历史呢!其实,你糟蹋也就糟蹋,但是不能把历史乱改得太过分了!
    网友发言3:《红楼梦》海选在打谁的闷棍
    听说还会起用什么韩国的日本的演员,也可谓一大创举呀!想想看讲日语的宝哥哥,讲韩语的林妹妹真是挺热闹的!海选大闹红楼,红楼不再有梦!《红楼梦》海选,打了所有人的闷棍!
    网友发言4:不过是穿上新马甲的申公豹
    《封神演义》里有一个申公豹,他是姜子牙的不肖师弟,他的生理特征很有个性,他脸向后长,眼睛朝后看。重金重拍古典名著,不过就是申公豹穿上了新马甲。我们所处的变革时代,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沛的精神资源,作为艺术家,应直面现实生活,勇于创新,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向申公豹一样眼睛向后,就算祖先的作品再好,也不应在现实的锅里炒老祖宗的冷饭,尽管加上高科技的作料。
    名著本身的博大精深,保证了它们有足够的内容与内涵被重拍、翻拍、从不同角度拍。但是,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再想创造当年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只是一厢情愿。用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资金去制作早成定论、为人熟知的经典,是多此一举的浪费。眼睛向后的申公豹,就算穿上新马甲,他也只能看到自己的屁股和脚印。重金重拍名著之风可以休矣。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各方热议/中立派
    《新京报》:续写经典首先是人的谦卑
    这里所言的“谦卑之情”就在于拍摄者在拍摄时对于技术运用的谨慎——这或许能提高拍摄效率,但势必挤压人性彰显的空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时代背景的呈现、人物关系的探询和体察、情节逻辑的契合和演进上。在《红楼梦》这部文化巨著面前,所有演职人员,都应该放下身段,“低下去,低到尘埃里”,先入戏再演戏——一种对观众的谦卑,对文化的谦卑,更是对历史的谦卑。
    《青年时报》:多一个版本不是坏事
    并不是新版在水准上务必要胜过旧版,因为后浪推前浪固然可喜,但即使最后新版成“水货”,只要拍摄剧组尽了努力,也可以接受,毕竟很多东西可遇不可求。对于眼睛由自己做主的观众多了选择,比起翻来覆去只能欣赏唯一一个版本,总不是坏事。罗素有句名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各方热议/冷饭如何炒香
    《新京报》:《红楼梦》新拍引热议
    对于一部影视作品,尤其是像《红楼梦》这种以幽微人性展露世态人情、书写时代大势的影视作品来说,技术理性恰恰是它最大的敌人。必须要明确,我们想要看的《红楼梦》是大观园里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浅吟低唱、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愁和豪门恩怨,而绝不是靠炫目的特技打造的超级风光片。
    网友情布满天下:红楼梦醒,经典难再
    为什么20年前的形象会那么深入人心?我们心底所珍藏的是那时的乐趣,而并非全是电视人物与剧情。现在重拍,挑战的并非当年那部红楼,而是我们20年前的心理满足程度。所以说,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才能被接受,经典,其实就是人的一种感觉,要想颠覆在人心中根深蒂固20年的感觉,又谈何容易呀。
    网友胡子红了:重拍要处理好年轻人的口味
    节奏慢、人物多、关系复杂、情节的衔接不够紧凑,未必能引青年观众入胜,作为一个老红学家,我对这一点最为关心,毕竟我们老一辈的事业还要靠年轻一代继承下去,所以要以年轻人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为主。
    网友Money_Money:红楼难梦……
    爱《红楼梦》的人,对《红楼梦》中的情景是有着自己的诠释的,很难接受外人的肆意更改。然而,剧本毕竟是要改变的,要符合大众的口味,还要照顾到一定的商业利益,因此,变味是难免的了。演员在演绎的过程中,眼神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各方热议/演员着装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各方热议/演员着装/服饰/正方
    为什么一定要独立地看发型,服装呢?这个造型单独看也许很《橘子红了》。放在大家熟悉的87版的景里会很怪诞很难接受。可是想象一下这个造型在效果图营造出来的那种氛围里,会不会和谐很多?
    针对黛钗的铜钱妆,有网友表示,看得多了,倒也各有特色,相较于87版刘海以及选秀里的粗糙头饰,个人更喜欢这种不落窠臼的新意,上网搜了些个古代侍女图来看,觉得越是超出传统的越有些价值。但希望注意丫鬟与主子的区别,不然画面上十几个钗和丫鬟们,满目眩晕,满场广袖,将是怎样的场面。
    继沈从文之后,中国最权威的服饰专家黄能馥老先生则认为,这种“额妆”非常好地体现出官宦人家大家闺秀的身份、地位,黄老还认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服装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官服很气派”,总体而言,“服装的材料、质地,都很能显露当时大家的风范,颜色方面也很考究”。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各方热议/演员着装/服饰/反方
    在剧组公布的部分定妆照中,宝、黛、钗三位主角均服饰华美而隆重,尤其是黛玉、宝钗两位女主角的造型颇似叶锦添之前担任造型的电影《青蛇》中的两位。于是有网友认为“不知道是在演‘青蛇’,还是在演‘红楼’,有种妖魔鬼怪乱飞的感觉”。还有很多网友质疑铜钱妆,认为造型太过戏曲化、舞台化,离真实生活过于遥远,看起来很滑稽。
    “铜钱过于夸张,跟其他头饰并存会极不合谐。尤其是黛玉的铜钱头饰让其显老了许多,目测年龄在宝玉之上。”
    “想想12金钗和那些小丫头们聚在一起将是多恐怖的事情:满眼都是贴片,根本分不出谁是谁啊!”
    不是说不能用铜钱头,古时候也确实是有仕女梳铜钱头,但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全家上下老老少少全部都是铜钱头吧?就好象发髻,有双丫髻、有高髻、有宫髻、有堕髻,这样才丰富多彩么……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各方热议/演员着装/演员/正方
    定妆照造型除了蕾丝外,配上妆容整体还不错,尽管有一种各朝代并凑集合的感觉。贴片造形怎么说呢,有一种诡异的美感。还有这次的小宝玉小林黛玉小宝钗是我非常喜欢的,特别是小蒋刚出来的剧照很惊艳,那双眼睛真的好似一双含露目,整个人水灵灵的,很具古典美。
    “喜欢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和有些冷的宝姐姐。”
    “哎呀呀,惊艳惊艳,确实挺美的……这张宝姐姐有点像大S,还没大S漂亮,不知道清楚点的照片有没有更漂亮的……”
    “黛玉比较神似呢,喜欢黛玉,这个造型很美,就不知道拍出电视剧来效果如何,小宝玉似乎显得年纪也太小了……”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各方热议/演员着装/演员/反方
    李沁(小宝钗):面相方正,似银盆状,加之佛妆,更显宝相庄严;但体量稍显淡薄,无牡丹之雍容,无杨妃之丰腴,与传统意义上的宝钗形象相去甚远。但细看真有白素贞的端庄正气,凛然不能有所犯。
    白冰(大宝钗):白衣黑边照,才是理屈词穷,不知道该怎么替她辩护。雍容和丰腴都不能解释为臃肿和浮肿。
    蒋梦婕(小黛玉):面相过于丰腴,望紧衣缩食,多几分西子之态。观三人情境照中有几幅,衣色如水,有杨柳姿。只恐故作矫情,不能把握火候,且看演技了。
    宝玉:面相都显单薄,单眼皮缺富贵相,都比欧阳老师多了柔弱少了体积。大宝玉正面照不错,侧面照显轻薄。演技待考。总之是选的花骨朵到含苞处放的宝玉路子。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各方热议/整体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各方热议/整体/正方
    具体会拍成什么样现在还不知道,但是肯定跟87版很不同,不只是剧本演员导演风格上的。毕竟红楼是个梦,大观园不是恭王府,或许这个造型很舞台,但是电视剧不是纪录片,应该允许导演和舞美有艺术发挥的余地。
    老实说,不就是部电视剧么?说到底不过是一个艺术作品而已。就算这部真的不合众心,再拍就是了,《红楼梦》这部名著也断不会因为一部戏而变得不是名著了。这部戏不是第一部,也不会是最后一部。如果所有的《红楼梦》都拍出一个模样来有意义么?
    话说当初台湾人看我们的87版,就对服装化妆批得一塌糊涂;然后我们也觉得华视版根本没有红楼的感觉,如今不也能平心静气放在一起讨论了。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让《红楼梦》以另外一种风格呈现出来?
    感觉宝钗的服饰加入了些现代婚纱和西方时尚元素,很好玩。有的看了。黛玉的除了头饰,其实都算中规中矩。宝玉更是规矩。
    莎士比亚的剧本早被现代人改了无数版本,服装更是光怪陆离,却也能把莎士比亚发扬光大。如果老版《红楼梦》是一种写实的原著派,新版就不要效颦了,怪没意思的,我们也可以求变,不做一潭死水。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各方热议/整体/反方
    “《红楼梦》原著作者曹雪芹是清代人,很多学者由此推测,书中的故事是在明清两代的历史范围内。可那些服装造型一看就不伦不类,既非明清也非汉唐,简直就是乱搞。”
    “我觉得还是1987年那版的《红楼梦》最好看,服饰结合了明清两朝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它完全忠于原著,并且又融入了现代美术元素,古朴而典雅”。
    “艺术是永远超过生活,超过大众的,全体广大劳动人民都喜闻乐见的根本谈不上真的艺术,庸才而已。艺术不是用来装的,既然想打破传统就不要来拍红楼梦。”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新旧《红楼梦》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新旧《红楼梦》/1987版《红楼梦》摄制情况
    当年拍摄《红楼梦》,是经过精心筹备和策划的:1981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改编问题;1983年成立筹备组、编剧组、顾问委员会,并完成剧本初稿;用了约两年的时间,从全国各地数万名候选人中遴选出100多名演员;1984年试拍、正式开机,至1987年上半年完成,先后到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拍摄近万个镜头,规模宏大,摄制组花费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才将一代名著《红楼梦》搬上荧屏,成就了那个年代的一部经典之作。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新旧《红楼梦》《/红楼梦》重拍几大难题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新旧《红楼梦》《/红楼梦》重拍几大难题/改编难讨巧,内部存争议
    与其他三部名著相比,《红楼梦》历来争议最多,尤其小说的结局,更是上百年来没有定论的“悬案”。老版《红楼梦》没有采用高鹗续写的后40回,而是参考了当时红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但是这一改编结果也没有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有批评者认为这样的改编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此外,由于篇幅有限,36集的老版省略了“太虚幻境”等精彩内容,也影响了《红楼梦》的整体性。曾经有望执导新版《红楼梦》的高希希曾想避重就轻,拿典型人物做文章,拍摄《王熙凤》、《红楼二尤》、《史湘云》、《鸳鸯》、《薛宝钗》和《林黛玉》6个系列,却因为虚构了王熙凤进贾府的前史以及进贾府之后如何掌权的过程,未能通过红学会的“审判”而被枪毙。
    在这种种方面,50集的新版同样面临棘手的难题。此前,有媒体采访导演,她曾表示,如何处理结尾在创作者内部存在极大争议。俗话说“众口难调”,如何找到一个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结局,是导演和编剧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新旧《红楼梦》《/红楼梦》重拍几大难题/演员难选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观众并未看过《红楼梦》原著,而他们对红楼人物的印象,只来自于87版的电视剧。人们对87版的角色挑选十分满意,因此难免会以87版的演员作为衡量标准,跟那版相似的,便是好的。
    红楼中的人物形象鲜活如身边之人,再不是一张个性鲜明而固定的脸谱,而是具有多重性格的活生生的人。
    按脸谱挑,太容易,但要用真人来演绎真人,这就难了。
    文字给了人们以想象的空间,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林妹妹。这便给挑选演员带来了很大难度,你认为合适的,别人可能强烈反对。
    ◎重拍电视剧《红楼梦》/新旧《红楼梦》/新旧版区别
    旧版《红楼梦》的编剧是由若干位红学家组成,电视剧结尾也舍弃了高鹗续写的后40回,而选择将红学研究成果进行演绎,譬如宝玉由出家改成了行乞等,这使得87版《红楼梦》成了一部体现了红学家想法的红学经典。
    此次新版《红楼梦》则请了一位善于讲故事的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黄亚洲担任,却正因为他不是红学家。他们考虑的,还是电视剧文本本身的文学因素和故事因素,不必过多地演绎文本背后的众说纷纭的东西。
    较之以前的版本,此次新版《红楼梦》最重大的变化,是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120回本严格进行“符合原著精神”的改编。也就是说,新版将在相当程度上肯定高鹗续写的后40回内容。选择匀称地改编120回本的关键原因,是觉得——套用鲁迅先生对这个后40回的话说就是“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
    ◎新文化视野的红学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那么,传统文化究竟如何在新的文化视野下保持繁荣呢?
    ◎新文化视野的红学/红学研究百年不衰
    红学研究百年来无论遭受打击还是受到追捧,始终经久不衰。
    《红楼梦》最早只是在文人圈中流传,聊作士大夫的谈资。清朝嘉庆年间已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的说法。
    据说慈禧太后也曾痴迷《红楼梦》,达到了“略能背诵”的程度,并自比为贾母,其寝宫——故宫长春宫里就有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壁画。而具备讽刺意味的是,《红楼梦》也成为了慈禧太后所痛恨的新政人物的避风港,可谓仕途失意、
    “红场”得意。
    《红楼梦》精巧的趣味、盛而衰的体悟,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进可攻,退可守的精神堡垒,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在1954年,文化界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并引导到对胡适思想的全面批判,《红楼梦》自此变异,成为中国文学中使用最频繁、地位最显赫、最红的政治道具。
    ◎新文化视野的红学/红学的早期价值
    其实早期的“红学”称谓不乏戏谑的成分,虽点评者众,但其成为一门显学,主要还是源于“现代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许多第一流的人物,都程度不同地卷入红学”:包括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陈独秀、鲁迅、吴宓、陈寅恪等。
    清末民初,正值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民主革命思想,包括排满反清情绪高涨之时。红学在某种意义上担当了“领导中国学术发展的任务”,比如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用叔本华的悲剧哲学观点来解析《红楼梦》,这也是中国“20世纪第一篇介绍西方美学的开山之作”;而另一方面,红学则以索隐派为代表,与社会时事紧密关联,只是早期多旨在反官场腐败,后期则旨在民族主义。
    ◎新文化视野的红学/红学研究创造财富
    20世纪80年代以来,红学重新呈现了数度繁荣。热闹中不乏意见分歧,而且是“哪里有中国人,哪里读《红楼梦》,哪里就有论争。”著名学者余英时表示:“《红楼梦》简直是一个碰不得的题目,一碰到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惹出笔墨官司。”
    而随着经济发展,红学日益和消费乃至娱乐关联。比如曹雪芹故乡之争已经由学术之争衍变为旅游资源的竞争,而借助电视媒体,《红楼梦》数次在大陆红透。最近一次是为重拍电视剧《红楼梦》,海选演员再次搅得全中国沸沸扬扬。
    ◎新文化视野的红学/专家谈红学及传统文化
    《红学通史》作者陈维昭:警惕红学泡沫
    我曾说过,《红楼梦》可以普及,红学却不能普及。因为一旦学术研究“大众化”、“民间化”,势必以学术规范的丧失为代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红学的专书,动辄几十万字,一些专书几乎自始至终都是陈词滥调,把书中的水分蒸发之后,剩下的也许就是几句读后感。这类专书不仅以其自身的平庸令人反感,而且也使人们对整个红学产生反感。鼓励“红学”的民间化,实质上是对红学釜底抽薪,使红学不能真正成为学。刘心武的红学,其中有不少思路、观点、材料、论证方式,都是来自于周汝昌先生的,比如对于“日月双悬”的问题,关于弘晳的思路,都是来自于周先生1983年的一篇文章,但刘心武在“揭秘”时却不交待他的观点与材料的出处。不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这首先就是不遵守学术规范的一种表现。目前出现“红学热”,原因很多,但要警惕任何一种“热”中的泡沫成分。
    作家刘心武:红学研究要打破权威垄断
    红学应该是一个公众共享的学术空间,要打破机构和“权威”的垄断,允许“行外”的人说话。谁也不应该声称关于《红楼梦》的阐释独他正确,更不能压制封杀不同的观点,要允许哪怕是自己觉得最刺耳的不同见解发表出来,要有平等讨论的态度、容纳分歧争议的学术襟怀;当然,面对聚讼纷纭的学术争议,又要坚持独立思考,不必苟同别人的见解,在争议中从别人的批评里汲取合理的成分,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红学专家蔡义江:某些“研究成果”不是“百花”而是“垃圾”
    近年来,对《红楼梦》研究现状的议论很多,褒贬不一。说好点,似乎是红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形成,红学的春天已经来临;说坏点,红学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过分乐观或悲观估计都太极端了,也不符合实际。我们要全面地、理性地、有分析地来看待研究现状。
    红学研究的成绩是主要的,《红楼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深入,对文艺学、美学、哲学、社会学以及相关的建筑学、园林学、医药学、管理学、娱乐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都有涉及。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从横的方面讲,目前红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多与商品经济大潮中文章著作商品化及借此谋取名利有关。以学术为幌子,标榜创新,猎奇立异,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比如有人说,曹雪芹有三个,一个是康熙年间的,一个是乾隆年间的,还有一个是道光年间的;还有人说《红楼梦》其实是《青楼梦》,“金陵十二钗”是秦淮河畔的十二个妓女。如此糟踏曹雪芹和《红楼梦》,如此奇谈怪论,我认为它们不是百花园中的百花,而是垃圾场里的垃圾。奇怪的是这些荒诞的说法还有市场。一些报刊、出版社一方面看重畅销赚钱,一方面又对红学十分无知,所以这些东西总能源源不断地出笼。
    网络红人南方夜雨:《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颠峰却没有跨越国界
    《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颠峰代表之作。然而《红楼梦》并没有反映人类的、世界性的重大普遍问题,没有超越民族性、种族和国界性。红楼梦只是代表中国古典文学的颠峰而没有跨越世界性。
    每一部精品的长篇小说,都是在作者人生体验的基础上加想象虚构而为之的。《红楼梦》确实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在小说题材上,该书通过几个家族的兴衰和没落折射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难得的珍稀文本;在结构上,其网络式的结构放慢小说的叙述速度扩大了题材的广度和增加了信息的张力,彰显了作者非凡的张罗小说题材的天赋才能;在艺术审美上,创造了大观园内外不同性格无数美女的意境世界;在继承前人文化上,其贡献是前无古人的,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其一,在这部小说中,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通过小说的形式细腻地刻画在纸上,道家思想在小说开头和结局处理得天衣无缝,宝玉的出场和最后归隐就是明显的佐证,儒家等级思想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二,小说的创作技巧游刃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中,足见作者天赋的创作才能;其三,语言上可谓是文采华艳,尽得历朝小说、诗、词、曲等文体之精髓,彰显了作者深不可言传的古典文学功底。
    然而,尽管《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在社会意义上典型性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在艺术上融历朝精华于一炉。但是作品反映的主题只是本国的,没有反映人类普遍的重大问题,其小说人物形象只是本国的,没有代表国际性的,而鲁迅小说中的阿Q不但是中国农民的典型,而且是超越本国反映人类某一领域人群普遍的影子,如果说《红楼梦》是艺术再现现实生活,那么《阿Q正传》则是从灵魂上挖掘了人类普遍的重大精神问题。当然,可以理解,由于时代的限制和作者创作的心理动机不同,《红楼梦》和《阿Q正传》立意各有千秋。
    学者王旭东:弘扬传统文化重在精神内核
    正确解读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大多掺杂着古代的素材,用现代人的观念衡量千百年前的古代素材,往往会产生严重的误读,例如,中医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无法仔细观察人体结构的时代发明的一项研究人体的伟大成就,它是一种有效的人体认知方法,如果非要用显微镜去证实中医理论,那肯定没有理论支撑。西方国家崇拜中国的孔子、中医和《孙子兵法》,那是因为他们懂得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将中国传统文化误读为古代民俗和文学艺术、大量劣质影视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误导、网络世界对传统文化的“恶搞”,都是宣传部门需要正确对待的“误读”问题。
    文化名人张维: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务在当先
    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富有特色、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东亚地区,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中心,而且在历史上也曾经广泛地影响了欧洲等地区。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在当代仍保持着持久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需要吸收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也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抓住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根本环节,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区别传统文化的不同性质。世界上的事物无不包含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中华文化也是一个良莠并存、具有内在矛盾的统一体。反思中华传统文化,首先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二是正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严重缺陷。也就是说,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传统有优秀与不良两种性质,我们要弘扬的是优秀传统,对不良传统则必须舍弃。区别优秀与不良两种文化传统,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看其是促进社会的进步还是阻碍社会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两种传统的存在往往不是纯粹独存、绝对对立的,而是交叉互渗的。比如,儒家的仁爱观念,既表现了人道精神,也包含了等级观念。佛家的因果报应说,既是一种因果律的理性观念,也是一种神学说教。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正确理解和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前提,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生命力的思想基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正视中华文化的不良传统。唯有认识自身的缺陷,才能克服缺陷,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大步向前。
    ◎新文化视野的红学/媒体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中国青年报》:“商业文化亵渎传统经典”的梦话,才是最奇怪的景观
    在世界范围内,即使商业电视台也有公共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即使公共电视台也需要挣点儿“良币”。像选秀组织者和吹鼓手自称自赞某某选秀活动推广了经典名著和传统文化,就不必要了,名著和选秀,谁沾谁的光呢?像某些人担心选秀之类的活动亵渎经典,误导青少年对名著的认识等,也言过其实了。如果没有选秀青少年就不读经典,单靠电视剧来接触传统名著。那么,问题出在哪儿?错在谁?
    电视或商业没有罪,浮躁和盲目的根源在人心。
    《新京报》:新媒体改写文化格局
    纸面媒体、电视和网络在内的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相互作用,一起参与了对中国文化格局的改写。
    新的文化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也在不动声色中介入了艺术原本不可一世的世袭领地,润物细无声地迫使经典的版图向时尚和市场进行重新勘测和调整,以致让大众更加容易进入,在貌似文化民主的活动中,让大众体现一把能够左右导演的“红楼狂欢”的滋味。无疑,其中电视传媒如今已经成为了公认的强势媒体,而形成了一种隐性权力。以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对于此次红楼选秀也就容易有了新的认识,无论其中剧组、导演和电视台如何争论纷纭,矛盾迭出,最终的这个结果是必然的。导演登台宣布结果,宝黛钗的两胜一负,可以说博弈几方一种彼此不伤和气和面子的象征,也可以说是艺术在媒体强权面前和在泛娱乐化潮流之中,最终向娱乐妥协的结果。
    延伸阅读
    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研读中国四大名著,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
    ◎延伸阅读/各版《红楼梦》汇总
    ◎延伸阅读/各版《红楼梦》汇总/1989年电影版《红楼梦》
    1986年,中国电影界发生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北京电影制片厂正式拍摄电影《红楼梦》。如此壮举可谓空前绝后,投巨资广纳名工巧匠,建造贾氏贵妃省亲别墅———“大观园”,以及印证贾家兴衰的“宁国府”。选演员规模更属史无前例,除锁定刘晓庆、赵丽蓉、丁岚等大腕外,更在全国范围广招俊男美女,历时5年时间选定片中100多个人物,8下江南拍摄外景,影片以其细腻的手法、壮观的场景和强大的演员阵容创下当年大片之先河。历时3年的艰苦摄制终以破记录的投资,拍成全长735分钟的中国最长电影巨著———《红楼梦》。影片由著名导演谢铁骊执导,聚集了全国八九个剧种的演员:越剧、京剧、吕剧、相声、评弹、话剧、评剧、河北梆子、昆曲等。开拍前住在轻工业部招待所设立了“红楼”培训班,邀
    请红学专家、明清专家分专题讲解“《红楼梦》中的老少爷儿们”、“《红楼梦》中的小姐们”等,在谢铁骊导演的带领下全摄制组共同努力使影片民族化、生活化、艺术化的独特风格。
    本版贾宝玉由夏欣反串
    刘晓庆饰演王熙凤
    傅艺伟饰演薛宝钗
    陶慧敏饰演林黛玉
    ◎延伸阅读/各版《红楼梦》汇总/1987年央视版《红楼梦》
    这版红楼梦电视剧是影响最大,簇拥最多的。
    欧阳奋强饰演贾宝玉
    陈晓旭饰演林黛玉
    ◎延伸阅读/各版《红楼梦》汇总/1977年香港佳视版《红楼梦》
    伍卫国饰演贾宝玉
    毛舜均饰演林黛玉
    米雪饰演薛宝钗
    ◎延伸阅读/各版《红楼梦》汇总/台湾华视版《红楼梦》
    张玉燕饰演林黛玉
    钟本伟饰演贾宝玉
    ◎延伸阅读/各版《红楼梦》汇总/1977年李翰祥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
    本片是当年的十佳华语电影。
    林青霞饰演贾宝玉
    张艾嘉饰演林黛玉
    米雪饰演薛宝钗
    ◎延伸阅读/各版《红楼梦》汇总/1978年香港版电影《新红楼梦》
    三代影后登场,阵容很豪华!
    李菁饰演薛宝钗
    李丽华饰演贾母
    凌波饰演贾宝玉
    ◎延伸阅读/各版《红楼梦》汇总/1977年《红楼春上春》
    这是张国荣的第一部电影。
    黄杏秀饰演林黛玉
    张国荣饰演贾宝玉
    ◎延伸阅读/各版《红楼梦》汇总/1975年香港无线版《红楼梦》
    当年周润发刚出道,在剧中演蒋玉涵。
    汪明荃饰演林黛玉
    伍卫国饰演贾宝玉
    ◎延伸阅读/各版《红楼梦》汇总/1962年香港电影版《红楼梦》
    乐蒂饰演林黛玉
    任洁反串贾宝玉
    丁红饰演薛宝钗
    ◎延伸阅读/各版《红楼梦》汇总/1962年越剧版《红楼梦》
    徐玉兰饰演贾宝玉
    王文娟饰演林黛玉
    吕瑞英饰演薛宝钗
    金采凤饰演王熙凤
    周宝奎饰演贾母
    ◎延伸阅读/各版《红楼梦》汇总/1944年电影版《红楼梦》
    袁彩云饰演贾宝玉
    周璇饰演林黛玉
    白虹饰演王熙凤
    王丹凤饰演薛宝钗
    张帆饰演紫鹃
    ◎延伸阅读/四大名著简介
    ◎延伸阅读/四大名著简介《/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回数:共120回
    介绍:根据陈寿《三国志》,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延伸阅读/四大名著简介《/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30回是罗贯中所作。
    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
    明高儒《百川书志》著录其所见本,前署“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是施耐庵所作,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是罗贯中所作。
    介绍:作者在《宣和遗事》及相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艺术成就。
    版本:《水浒传》在流传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本子。现在所见的,主要有100回本、120回本和70回本。100回本在“招安”后,有“征辽”和镇压方腊起义等情节;120回本又插增了镇压田虎、王庆的情节。后金圣叹将此书删改,去掉了招安及以后的事,称为70回(实为71回)。
    ◎延伸阅读/四大名著简介《/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明)
    又名:《西游释厄传》
    回数:共100回(实101回)
    介绍:《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元末明初杨讷作)基础上创作而成。《西游记》前7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
    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7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8~12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12~100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延伸阅读/四大名著简介《/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清)
    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情僧录》、《大观琐录》、《金玉缘》、《情界铨》
    《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由曹雪芹作,后40回一般认为是由高鹗所作。曹作80回在撰写、修改过程中就以抄本的方式流传。乾隆五十年(1791年),程伟元将前80回及后40回续稿以活字排印,从此120回本流行。但前80回的文字曾有改动。
    介绍:《红楼梦》写于18世纪中叶的清乾隆时代,内容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封建官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的衰落过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说明了封建王朝必将衰落的历史命运。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尤三姐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本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延伸阅读/新版四大名著2010比拼
    ◎延伸阅读/新版四大名著2010比拼《/红楼梦》
    作为四大名著中话题最多的作品,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受关注度一直领先于其他三部作品。经历了更换导演及林黛玉迟迟“难产”等波折,新《红楼梦》终于要揭开面纱了。记者采访该剧宣传统筹王先生时了解到,虎年春节之前,李少红已把后期工作全部完成并送交到发行方手中。新《红楼梦》从翻拍伊始遭遇到的是几乎一边倒的批评之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电视剧的定妆照实在雷人。此前,在网络上公布的新《红楼梦》剧情版片花,以片段形式呈现了贾府兴衰的瞬间,不过网友们从时间不长的片花中得出的结论是:新《红楼梦》越看越像恐怖片。
    ◎延伸阅读/新版四大名著2010比拼《/西游记》
    虽然张纪中版的《西游记》目前还在赶拍当中,但如果一切顺利,这部作品也将于2010年开播。谈到四大名著挤在一起上,导演张纪中说,这将会是一场制作水平的大比拼。而带来的问题就是演员资源的紧缺,几部戏里会出现同一个面孔的演员,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在开拍之初,张纪中说:“我想拍一部最真实的《西游记》,所以我这个版本是最接近于原著的。”网友说,从目前曝光的剧照来看,张纪中口中的“真实”是把剧中的师徒四人造型进行了全新颠覆,宛如动物世界。
    ◎延伸阅读/新版四大名著2010比拼《/三国演义》
    与前两部作品起用新人或二线明星挑大梁不同,高希希执导的新版《三国演义》是全明星阵容,包括陈建斌、陆毅、陈好、林心如等。这样的班底外加巨额制作费用,高希希在关机之后表示:一定会震撼观众眼球!
    高希希版《三国演义》似乎还没出现什么实在过激的批评声音,原因无非有这么两条:第一,老版《三国演义》始拍于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剧中粗糙的战争场面,早就让很多人觉得应该翻拍;第二,新版的剧照也见了,倒没雷得过分。
    ◎延伸阅读/新版四大名著2010比拼《/水浒》
    有业内人士称,比起其他三部名著的重拍,新版《水浒》是最让人担心的,因为它距离央视老版《水浒》时间最近,老版经典的人物和场面仍令人记忆犹新,新版《水浒》欲超越会有一定的难度。新版《水浒》的导演鞠觉亮曾执导过荧屏经典大作1983年版《射雕英雄传》,他表示“新《水浒》是拍给年轻人看的”,因此在主题上会和老版有相当大的不同,并表示有信心使新《水浒》再次成为荧屏经典。
    原载:《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总第18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