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试论《大秦帝国》的传播接受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安晓东 参加讨论

《大秦帝国》是孙皓晖先生耗时16年创作的共6部11卷、504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其卷帙浩繁是自姚雪垠以来当代历史文学的又一座高峰。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文学巨著。它以对中国文明正源的新视角,召唤失去的民族灵魂为创作的主体意识,将自我的个人精神体验、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地融入到独特的艺术境界中去,重现那段辉煌的历史对于当今时代的精神价值,构成当代历史小说又一大景观,形成了强烈的接受效应。
    

该小说利用图书出版、网络阅读、电视剧改编等传播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接受效应。其中,新媒介下的网络传播在传统的网络阅读基础上采用了新的模式,与电视剧热播交相辉映,实现了小说写作到影视剧本再到影像叙事的良好转换,同时也实现了从影视产业带动小说出版,改变了从文学到影视的单向传播模式。
    

  一
    

我们知道,在创作活动中,当作者将客观事物及思想观点物化成为语言之后,就应当选择适当的信息传播媒体,将其作品推向社会,来证明价值的存在。传播媒体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如电影、广播、电视、印刷品(书刊、杂志、报纸)等均属于媒体。图书出版是小说最为常见的传统传播方式。2008年4月,河南文艺出版社在全国十八届书博会期间推出孙皓晖所著共6部11卷、长达500万字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受到各界读者的热烈欢迎。“一年之间,出版社共销售精平两种版本近4万套。虽然全套定价为369元,但出版社根据调查显示,该书读者群相当广泛,既有中小学生,也有耄耋老人,有公务员,也有自由职业者,但主流读者还是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公务员、教师、律师、企业高管和文史爱好者。据统计知识阶层是主流读者,且以男性读者居多。”①
    

您目前比较熟悉的历史小说(百人中投票次数排名)
    

《康熙皇帝》
    

64
    

《大秦帝国》
    

20
    

《乾隆皇帝》
    

53
    

《曾国藩》
    

18
    

《雍正皇帝》
    

50
    

《光绪皇帝》
    

12
    

《少年天子》
    

47
    

《曹雪芹别传》
    

11
    

《李自成》
    

20
    

《慈禧外传》
    

11
    

您对《大秦帝国》的了解程度
    

很熟悉
    

熟悉
    

知道
    

听说过
    

完全没听过
    

5%
    

25%
    

11%
    

52%
    

7%
    

图1 《大秦帝国》小说了解程度调查
    

《大秦帝国》在题材上,都与《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曾国藩》、《张之洞》、《少年天子》等有重大区别。当代历史小说多以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较小断面为题材,某种程度上已经背离了中国文学整体描述历史的传统,例如公认的第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对汉末到西晋整个三国史的描述。《大秦帝国》则是以战国时代为题材,重新继承与发扬了中国文学固有的整体性截取宏大题材的传统。其实,描写战国风云与秦朝命运的历史文学作品并不鲜见,产生中国原生文明的春秋战国那个时代是中国人心中的圣土。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学艺术的、哲学的、法学的、神秘文化的,举凡基本领域,那个时代都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最高经典,也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殿堂。作者认为,创造这些奇迹的各种人物,以及这些事件的曲折艰难,都构成了作家无法凭空想象的戏剧性故事。“展现这些人物,展现这些故事,展现那些令人感慨唏嘘的历史血肉,是文学艺术的骄傲,是文学艺术的使命。”②2009年8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萧然的同名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小说分上下卷,但规模远远不及孙皓晖版。
    

从2001年《大秦帝国》的第一部《黑色裂变》开始出版,至2008年全套书出齐,前后历经8年时间,小说和作者的身后也聚集起一大批读者,有些读者对这部书着迷不已、热血沸腾,甚至他们主动建立起了“大秦帝国网站”。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正日益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媒体的社会,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网络给文学创作、欣赏等也带来了很多本质上的转换,网络媒介改变了文学欣赏主体的范围,拓宽了文学作品的文化审美接受面。在应对策略上,这套书在新浪读书频道、起点中文网等等网站连载,引起了持久关注,新浪网还为这套书开通了付费阅读,《大秦帝国》仅在新浪读书频道点击率就过一千余万次。《大秦帝国》拥有官方网站,有社区和论坛等几个大的版块,供读者相互交流共享,而且随着网站影响的不断扩大,探讨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原著,观星掠影、百家争鸣、文以载道、资源共享、云梦泽这些主版已成为爱好传统文化者的乐园。 
    

从网上得到的反馈来看,很多网友并非看过长达六部的煌煌巨著《大秦帝国》,反倒是在网络上、在盗版碟中看到这部电视剧之后,对这部巨著,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这部小说所宣扬的法家传统精神以及对儒家“虚伪”的描述,也促使许多的“国学”爱好者参与到讨论之中,表达心中的愤愤不平之意。电视剧版的《大秦帝国》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在国内上映反而成就了《大秦帝国》的火热。这里面原因很多,除了刚开始阶段的口口相传,2008年发生的诸多社会事件对这其走红起到了一定的助力。在拉萨暴乱事件后,就有不少网友在网上以《大秦帝国》里的台词进行讨论,以“强秦之路”和魏王的实力邦交言论为观点进行探讨,进而引发了更大的下载观看热潮。汶川地震发生后,《大秦帝国》的爱好者在网上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一响亮台词来号召国人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孙皓晖就汶川地震发布《汶川大地震:肃杀悲壮的强势生存宣言书》一文,寄托哀思,呼唤强势生存精神。剧中所描述的秦人风骨,更是给了许多网友极大的激励。
    

  《大秦帝国》成功的网络传播还在于采用新的模式,结合搜狐的平台,提前在网络首播,给《大秦帝国》的带来更广泛、多元化的宣传效应。2009年12月10日首播当日,《大秦帝国》的点击量便迅速攀升,位列搜狐高清视频排行榜前三甲。网络热播配以广告宣传攻势,为《大秦帝国》迅速积累了关注度与良好口碑。
    


    

二 
    

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当下电视剧节目中的主要类型之一, 同时也是文学传播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文学和影视的接受方式而言,影视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被动观赏,而文学则完全是自由化的个人主动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精彩段落不断刺激读者的接受,接受者也只有在反复咀嚼中领会博大精深的内涵。影视剧的接受就不一样了,观众在观看影视剧时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完全没有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那种自由。文学和影视在生产与接受上的区别,要求在改编时必须注意到文学和影视剧作品不同的生产机制和生产方式,以及受众不同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
    

小说原著的改编,情节的取舍得当与否,是改编成功的关键之一。“文学和影视尽管已建立起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它们毕竟是有独立品格的两种艺术,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心理描写可以通篇,但是改编成剧本要的是动作行为,语言要简洁、生活化。”③有的导演避免让作家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剧本,而是交给别人去做,原因之一就是作家对自己的小说总是偏爱,难以割舍。《大秦帝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作者亲自担任了改编的任务,好处在于能够维持作品原有的思想性和情节结构,孙皓晖良好的剧本写作功底又能保证改编符合影视剧自身的创作规律,电视剧的情节不是一个封闭的整体,而是潜在着多种可能性的开放体系,比如情节结构的“非顺序化”,就是将故事情节重新组合,淡化情节之间的因果联系,一定程度上打破时空的界限和事件的自然顺序重新组合,能够充分发挥长镜头的“内部蒙太奇”的功能和优势,在整体上真实客观地保持生活的原生态,也契合了观众的欣赏心理和情绪。《大秦帝国》影视化改编后的情节如:小说中秦献公嬴师隰中箭是与嬴渠梁俘获公叔痤发生在同一场战斗,电视剧里则是发生在两次战斗中 ;小说里是秦孝公提出秦魏以石门之战前疆界为定,电视剧里则是卫鞅提出秦国罢兵、求和、割地;小说中秦国向周王室求助,周显王欣然允诺,电视剧里却是重利相借 ;小说里稷下学宫论战发生在卫鞅入秦后,驳倒孟子的是荀况,当时卫鞅、申不害并不在场,在电视剧里则将此事提前且卫鞅成了主角 ;小说里卫鞅收复河西是先偷袭歼灭龙贾河西守军后战胜公子昂,电视剧里却是相反。这些情节结构的改变不仅仅存在于从小说到影视,《大秦帝国》小说本身创作之时已经注意到在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基础上上进行情节虚构和优化,最显著的莫过于第一部《黑色裂变》商鞅之死,但这些改变对并未影响整体上的效果。这些结构方法上的改变一方面是为适应文学作品原著风格日趋多元化的要求,更主要的是为了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审美口味日趋复杂的需要。
    

事实证明,《大秦帝国》成功完成了从小说到影视的华丽转身。长期以来,文学与影视的信息传播过程都是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是从文学到影视的单向传播。20 世纪90 年代以后,电影、电视不再只是被动等待、完全依赖文学所提供的素材,而开始根据拍摄需要、市场需求有意识影响,或者说引导当代文学的创作,很多作家为了谋求一个文学作品影视包装的外壳,也积极迎合了这种非自然状态下的写作方式。这样,就诞生了一大批由剧本改编而成的小说。《大秦帝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本身是由作者一百多剧集的剧本改编续写而成的大部头小说,而后又由小说重新改编成剧本。
    


    


    

改编而成的《大秦帝国》剧的播出,是2009年末中国电视剧界一件大事。收视率是最能反映观众喜好的证据,长篇历史剧《大秦帝国》以收视率证实了自己的实力。首播以来电视收视率一路飙升,网络点击首超热剧《蜗居》,不论是从哪一方面看来,《大秦帝国》都体现出热剧的趋势。自从陕西卫视、东南卫视、河南卫视、河北卫视4家卫视黄金时间同步播出后,“经权威调查机构提供的数据表明,《大秦帝国》在收视率与点击率方面,已经成为同期电视剧排行榜上的佼佼者。”④很多观众已在早先通过网络和碟版先睹为快,旋即掀起一股“大秦风”,网民把“中国电视剧的里程碑”这样的赞誉给了它,将它和《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相提并论。豆瓣网上,《大秦帝国》和美剧竞争,跻身电视剧排行榜的前5名。《大秦帝国》也曾先后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播出,引起轰动。
    

  图2 《大秦帝国》电视剧播出情况
    

在投资制作方面,在电视节目制作社会方面进行探索。陕西电视台与湖南福建广播影视集团以及其他制作单位在当时进行了全新形式的合作。在剧本与筹备阶段,对市场前景等有着明确的定位和取向。《大秦帝国》剧是大制作,第一部投资成本超过5000万元,该剧题材宏大、场景壮观,集结了导演黄建中、演员侯勇、王志飞、高圆圆等实力派阵容。它的系列篇正在筹备中,总投资将高达两亿七千万元。最后,《大秦帝国》剧的新闻宣传与市场推广工作也做得相当到位。可以说,它成功的取得了市场效益、社会效益的双重成功,成为引人注目的收视宠儿。值得注意的是在影视剧宣传、放映的同时,将文学作品推向市场。身处于今天这样一个媒介形式日益多样化、信息爆炸的年代里,任何媒介都不可能真正做到自成一体。每一部新发行的电影、电视剧或文学书籍,如果想大获成功,就必须在一系列由多种信息源构成的复杂网络中运作,就必须综合利用广播电台、报纸、移动通讯、电视促销广告、影视剧预告片、广告牌以及网络等各类媒介形式,选择最新、最有效的市场手段。例如,2006年出版的《亮剑》,早期在书店的销售也并不突出,直到随着电视剧的反复播出才跟着火爆起来。影视类文学作品“跟着电视走”的特点更为突出。据统计,仅在最近一两年,几部热播电视剧的同名小说就挤进了畅销书的书架。
    

从影视同期书实际的销量和传播效果来看,影视同期书的销售成绩与影视剧的质量成正比。二月河的作品之所以很畅销,与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和八套的热播有很大关系。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王幅明说:“图书与影视互动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但前提是作品要好,电视剧拍得好,还要能在央视的黄金时段播映,这其实非常不容易。”⑤处理得好,图书和电视剧之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综上,《大秦帝国》这部历史题材电视剧或者说这部小说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它本身的魅力来讲,在于人们希望通过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了解历史事实的真相, 唤醒沉淀的历史记忆, 并且希望能够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客观和科学的评价。在我们国家, 素来就有以史为鉴, 以古喻今的政治情结。这本身也反映了公众基于现实问题而生的政治敏感,在调查中,有将近三成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其体现的改革与法治精神表示感兴趣,认为这与中国当下的改革精神相暗合。从社会心理上来看, 它能够塑造有感召力的强者形象, 满足民族自信心。从审美心理上来看, 它能够展示曲折多舛的人物命运, 演绎丰沛的政治智慧,空前的文化含量,奇绝的外交斡旋,诡谲的军事谋略,惊人的商战传奇,悲怆的法制历程,这构成了该书和该剧的众多看点。其次,就是充分利用当代全方位的传播媒介,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应,再一次证实了媒介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
    


    


    

注:
    

①王幅明.《大秦帝国》评论-历史和记忆【N】.《文艺报·周四版》.2009年第16期
    

②孙浩晖.中国文明正源的强势生存——关于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的总体阐述【OL】.2001年3月
    

③张宗伟. 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第111页
    

④顾  伟.《大秦帝国》成收视新宠【N】.福州晚报.2009年12月 
    

⑤邹昱琴.《大秦帝国》:“深水炸弹”如何引爆【N】. 20085,中国图书商报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主编 .传播学原理【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2】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3】安晓东,任江维.《大秦帝国》主体意识及其接受效应【J】.西安社会科学 2009
    

【4】孙皓晖  .大秦帝国【M】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