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贺岁档有了个新名词叫“葛优档”,葛优也有了个新名字叫“贺岁帝”。如果说今年贺岁档是一出惨烈的牌局,那陈凯歌、姜文、冯小刚三位参与豪赌的“大佬”,都攥着同一张王牌——葛优。 这个53岁的中年男人,有着全中国最著名的光头和全中国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面容,他在《赵氏孤儿》、《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中分别扮演一个好老公和好父亲;一个坑蒙拐骗的江湖骗子;一个闷骚型钻石王老五。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象:贺岁片,离了葛优就不行?这到底是他一个人的喜剧,抑或是整个中国电影的悲剧?如此追问,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也并非针对葛优,而是有关贺岁片的走势。 贺岁片是为老百姓在春节期间提供娱乐的一种大众消费电影。蜂拥而来的贺岁片,追求的往往是票房的成功,而非艺术的升华。这也无可厚非。商业社会的金钱万能指向,现代生活的精神压力,加剧了个体内心的茫然感,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逃避到虚拟世界中,寻求安慰与温暖。而电影,特别是轻松愉快的贺岁电影,恰好能填充这一角色。 只是,如果当贺岁片成为一种常规,成了文化工业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模式化产品,它也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程式化、保守和平庸,诗性沦丧,个性泯灭,艺术价值几乎成了一句空话。这何尝不是一种病灶?除了批量生产,利益追逐,以及对个别演员的畸形、过度“消费”外,人们还能看到什么? 这也让笔者想到了我国电视剧的“翻拍热”。二者从一定程度上说,都可以称之为“奇迹”。不过,这种奇迹很可能是流俗的奇迹,而不是艺术的奇迹。因为,外在的热闹无法代替内在的审美感动。正如,一位电视制作人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影视圈浮躁成风、拣现成的用,谁也不愿意或者说不敢使用新人,这暴露了中国导演的不自信,也暴露了中国商业电影成功法则背后的病态。 因此,即使对葛优本人来说,成为“贺岁帝”也未必完全是一件好事。 原载:《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3日12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