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影史里程碑的《阿凡达》带给观众的惊讶与新奇还未褪色,超级造梦大片《盗梦空间》又将观众的脑神经给折腾了个够。在影迷那一张张被刺激得“潮红”的脸还未从虚拟魔幻的梦境中回归现实之际,又一部惊悚巨片《生化危机4·战神再生》“咆哮”上市,美女和僵尸的精彩打斗再次颠覆了观众对电影艺术的固有想象,让人在心跳之余不由惊叹:时代已然改变,电影已面目全非。 无论是《阿凡达》、《盗梦空间》还是《生化危机4》,好莱坞大片带给观众的魔幻刺激无非是令人目眩的高科技,但老卖弄这些货色,未免让人觉得审美疲劳。综观近年来的诸多好莱坞大片,其共通之处都是“奇幻+特效”,在人物设计上也往往走极端,主人公多是狼人、吸血鬼、机器人、怪兽、半兽人等,不是无所不能的英雄,就是表里不一的怪物,主题也基本局限于历险、逃亡、拯救爱情等狭窄的范围。刚开始看这类片子时还觉得新鲜,坐在影院里像被点了穴一样,血脉贲张、心跳加速,但看多了就神经麻痹,无论影片多么震撼和恐怖,我依然优雅地咀嚼着我的爆米花,除了有限的视觉感官刺激外,大脑一无所获。无可否认,好莱坞“梦幻工厂”的大师们个个有着超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至于他们能调动一切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将虚空的想象通过真实的影像呈现出来。也正是基于这种超现实的虚构,近期在国内上映的好莱坞影片大都逃避现实,不揭露社会本质。在华丽的视觉特效面前,好莱坞大片似乎已然放弃了对影片情节和人物内涵的追求,呈现给观众一个个空洞、苍白的战神躯壳,这种一味的技术至上也导致其感动观众的能力被一再地削减和消磨。 电影终究还应该是表现人的艺术。与其戴上3D眼镜沉迷于华丽炫酷技术制造的“假大空”魔幻梦境世界,倒不如去欣赏那些能在思想上准确穿刺人心壁垒、在情感上直接命中观众柔软内心且真实再现生活的影片。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是真正打动并影响观影的人们。与披着华丽外衣的好莱坞高科技大片截然相反,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简陋得如同“文革”时期的一部老电影,无任何粉饰和特效,但剧中主人公的纯爱却如山间流淌的一股清泉,滋润并打动了不少观众的心。冯式贺岁喜剧《非诚勿扰》同样聚焦了“人”,影片在戏谑般戳点人性痛处的同时,又极具技巧地去为那痛处按摩,让观众乐中带酸、笑中带泪。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尽管讲述的是那个遥远年代的青春岁月,但青春的躁动永远是相似的,许多观众从中清晰地窥见了自己的影子。 记得《阿凡达》登陆内地时,一批青年导演对《阿凡达》的景仰和赞美几乎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又据说该片“让中国几代电影人集体蒙羞”。然而,我们真的有必要被美国大片吓得丢盔弃甲吗?俗语说:“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想必也有不少人知道“孙膑赛马”之典故,大将田忌马力不足,屡次失金,在孙膑的指点下,分别用上等马、中等马和下等马与对手的中等马、下等马和上等马过招,结果两胜一负,正所谓“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面对好莱坞,我们大可不必自卑自怜自怨。既然我们在资金和技术上短时间内难以望其项背,那就扬长避短,从故事情节、精神内涵和人性高度上更加努力。毕竟,对于电影艺术而言,故事是核心,技术只是辅助,一部只有华丽外壳而丧失精彩故事和灵魂的影片,就如同拖拉机的发动机装个法拉利盔甲,外表再绚丽终究还是拖拉机。所以,有抱负的中国导演们,与其盲目膜拜好莱坞的“神作”,不如脚踏实地创作点“人作”。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2月06日第07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