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钢铁年代》:从剧作的成功说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苏小卫 参加讨论

    一个制作单位,好戏连台20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山东影视中心就做到了。从《车间主任》《大法官》,到《大染坊》《闯关东》,再到《生死线》《沂蒙》《旱码头》,然后是今天的《钢铁年代》,这些创作凝聚着几代人的努力和追求、荣誉和收获,得到了全国观众的认同。作为一个观众,半个同行,我非常钦佩,也深知其中的艰辛。
    《钢铁年代》从头到尾都看完了,题材厚重,叙事宏大,视角亲民,制作精良,人物鲜活,表演到位,每个优点都可以做篇文章。这里,我仅从剧作上谈一点感受。
    看过编剧高满堂很多作品,我也一直在琢磨为什么高满堂的剧本那么受观众的喜爱。从《钢铁年代》中我们看到,高满堂的创作有这样几个特点:
    从百姓的视角看世界。对于共和国初创时期的那一段历史,历史有历史的评价,学术有学术的观点,百姓也有百姓的记忆,《钢铁年代》是从百姓的视角来表现的。比如百姓对1960年的记忆就是饥饿,1958年的记忆就是院子里的高炉,对前苏联专家最初的了解就是一条披肩,这样的故事接近生活,贴近观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时期,具体到一个幸福大院,就是一次告别或者团聚,一场纠纷或者误会,大的事件影响着人物的命运,人物的命运折射着历史风云。人物在生活中的一些选择和态度,构成了时代变迁最根本的动力。
    从观众角度写故事。高满堂非常熟悉他的观众,就像医生熟悉他的病人,他知道我们对什么感兴趣,他用我们想看的故事吸引着我们。在《钢铁年代》里,想爱不能爱,该好好不成,分开了还想念,聚在一起又冲突不断,还有巧遇、错过、误会、争吵,这些设计使得故事仿佛带了磁性,非常吸引观众。这都是电视剧必须具有的品质,散了不行,平淡了也不行,脱离现实生活和普通人的关注点更不行。作者把他对时代的描述和评价,对人生的感悟和体会,都熔铸在故事当中,熔铸在人物身上,传达给观众。
    以艺术的思维重置生活。虚构需要勇气,要跨过真实生活的门槛,我们有时候不太敢编,没人说不可以虚构,没人用真实生活去评价虚构,但还是不太敢编。高满堂的虚构是很勇敢的,他把生活中的各种巧合汇集在一起,让潜在的矛盾冲突随时引爆,故事戏剧性就有了充足燃料和向前发展的动力。我开始有点质疑这种创作方式,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这种巧就是为故事发展提供空间的,如果按照常态的生活去写,什么也没有发生,每天上班下班,洗衣做饭,显然不行,无事生非,制造矛盾,又往往会伤及人物性格,所以,预设和潜在矛盾,为人物搭建巧合的连接,展现出来的则是真实合理的冲突点。人物的性格是真实的,思想是有时代特征的,感情是能被观众理解的,故事就是成功的。
    用人物在历史的经线上留下刻度。《钢铁年代》是要写史的,包括共和国的编年史、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史和鞍山钢铁厂的历史,从纪录片的使用、字幕的使用、画外音的使用,能感觉到创作者严谨的书写态度和作品承担的使命,在这部作品中史与事结合得非常好,自然承接,从黑白到彩色,从虚构到真实,转换也很到位,让人在关注人物命运的同时也感受了时代变迁,在体验情感纠葛的同时也回顾了历史的沉浮,在书写史诗的同时也彰显了宝贵的精神。在这样的题材中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这两者的结合是非常高超的技巧。既铸了历史之鼎,又雕刻了艺术的花纹。
    以文学色彩点染日常对话。《钢铁年代》的语言是用文学的眼光选择过的,是来自生活的、真实的、工人的语言:比如“放个屁我也跟在后面捡”,“没你我活着没意思”,“宁可湿了身不能差了步”。很多这样的台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小意见,画外音是尚金虎,但使用的时候全知道,其实他不是全知的。比如送母亲走,母亲比两个男人高出一头。他并不在场,也没交待是他后来听说的。画外音写得挺好,很文学,但是我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再就是喝酒太多了,让我觉得很像今天,不太像当年。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