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从戏剧电影到景观电影——电影叙事策略的位移与派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饶曙光 陈清洋 参加讨论

    戏剧电影对人文的关怀、对社会的反思、对人们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是当下景观电影应该学习和深入思考的。景观电影及其创造的视听奇观除了给观众送去“视听盛宴”之外,还应该造就一种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对于中国主流电影来说,在创造视听奇观的同时,还要创造审美景观、文化景观、思想景观,还要攀登精神的高度、时代的高度
    从电影发明的原理和过程来看,电影是现代科学发明和现代工业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电影自身也在不断进行完善和超越。电影与技术始终是相伴而生的。电影搭载在科技媒介的平台上,从小说、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中汲取养料,特别是借助于戏剧传统的表现技巧,应运而生且不断壮大。在新技术不断发展和电影产业化的新世纪,电影在适应市场和观众的需求中同戏剧分野、前行。
    历史溯源:电影范式的华丽转身
    电影范式,是以宏观和整体把握的方向,研究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集体心理基础上所形成的主流电影的规范及模式。它是由主流意识形态、电影生产、发行、消费体制,以及艺术家个人的想象力和风格之间的冲突、适应产生的张力所决定的。而在主流电影规范和模式下产生的经典作品,也是构成电影范式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要素。电影自诞生以来即产生了两个分支,卢米埃尔的纯真描摹最终走向了纪录片之维,而梅里爱从拍摄《贵妇人的失踪》起,除了借鉴各种照相和舞台的手法发明了许多对后来电影影响极大的技巧如多次曝光、叠印、叠化等等之外,还把戏剧上的许多方法如剧本、演员、化妆、布景、机关装置及景和幕的划分运用到电影中来,使电影从戏剧移植了许多叙事的技能,由此诞生了戏剧电影。
    戏剧电影可以分解为两种意义不尽相同的形态。一种是指直接从舞台上搬移到银幕上来的戏剧,实质上就是戏剧,只不过经过摄像机的镜头和银幕上的再现之后,多少产生一些变化,它所制造的基本上是舞台的效果。另一种是运用传统戏剧化的叙事方式讲述一个生活故事,没有舞台的痕迹,观众从中能感觉到戏剧性的氛围、节奏、结构及其所制造的戏剧化效果。换句话说,电影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一旦涉及到动作、冲突、情境、悬念、场面诸如此类在戏剧里已经建立了理论概念的东西时,它就很自然地被看做有“戏剧化”倾向的电影。我们所说的戏剧电影,就是借助戏剧化的叙事语言推动故事的发展。电影向戏剧学习、借鉴的过程,也是电影不断成长的过程。传统模式下,电影叙事建立在对故事清晰生动以及颇具娱乐性的讲述上,其基本法则就是以冲突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动力,情节结构和发展脉络比较吻合戏剧中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果。相较之其他艺术门类,综合艺术的电影无疑从戏剧中“偷”到了许多起承转合的精髓和奥妙。
    毋庸讳言,电影最初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戏剧。大多数国家的早期电影都源自于对本国最早的舞台艺术的模仿甚至照搬。在早期好莱坞时期,电影明显模仿、借鉴戏剧,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类型的故事,基本上遵循着亚理士多德以来的传统戏剧的创作原则。戏剧化电影的叙事结构永远有一个明确的核心,那就是冲突。冲突的起因、发展、激化或转折乃至结果,以一种透明的整一性,使故事的叙述干干净净、清清楚楚。又由于冲突所含有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使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都显得在思维逻辑上具有合理性,并由此让观众在理性和感性上都得以认可。最终,好莱坞电影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和发展过程,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市场规律和观众心理的戏剧性生成和构成原则。好莱坞的戏剧化电影也是一种类型电影。所谓类型电影,从整体上说,是以商业价值为终极目的、以戏剧化的叙事模式为整体形态、以愉悦观众为主要功能的常规电影。好莱坞类型电影中的经典作品作为戏剧化电影的典范,把电影的戏剧化生成、构成方式及其叙事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推向了成功的巅峰。《罗马假日》《魂断蓝桥》《一夜风流》《翠堤春晓》等影片都是通过戏剧冲突和传统戏剧结构建构而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些具有先锋性的电影如诗电影、纯电影,则试图超越戏剧传统和戏剧化叙事。现代主义电影在叙事上排斥故事陈旧的因果性,讲究非理性色彩,以事件的无逻辑组合或意识活动来支撑故事的情节结构,刻意追求电影银幕的光影效果。一些现代主义电影在叙事的过程中,常常用跳接、自我评议等主观随意手法,或故意去掉动作中某些传统的连接点,穿插具有象征、幻想和隐喻的画面,来显现出人为的痕迹,以表示这是在拍电影,造成观赏中的间离效果。这种多层次、间离性的叙述方式使故事具有了主题的多义性、暧昧性的走向。然而,现代主义电影本质上把电影当做个人情感活动的展示,抽掉了电影作为叙事艺术最根本的戏剧性特征,失去了大众化的视觉形象,不可避免地跌入了个人情感的窄小圈子里,成为晦涩难懂的一堆碎片,既不能得到观众的支持,也失去了商业运转的可能性,最终很快就走向消亡。
    中国早期电影从创作伊始便受到了西方殖民语境的影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时期。在各国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蜂拥而至之际,智慧的中国电影人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模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戏剧电影,如30年代的《花外流莺》《马路天使》,还有后来桑弧的《太太万岁》《假凤虚凰》,这些影片都成功借鉴了好莱坞戏剧电影的叙事经验,并立足于本土化的创作背景,最终形成了中国电影发展史当中的一个黄金年代。古典好莱坞时期的电影,无论对中国电影创作还是对中国电影市场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正是在美国电影的熏陶下,中国第一代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观众才形成了对电影的认识。
    景观电影及其技术主义美学
    电视的出现对电影所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大量以故事叙事见长的电视剧制作和播出,更是夺走了大量电影观众,造成了电影票房的急剧下跌,电影业不断萎缩。在这种背景下,利用电影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音、光、色,画面宽广,场面宏伟上做文章,实行巨片政策,生产规模宏大的高科技影片,成为了好莱坞的必然选择。于是,好莱坞运用商业经营的车轮推动高投入制作大片、巨片,运用高科技手段,创造视觉奇观,产生逼真惊人的效果。
    电影所运用的新技术,最初的研究发展来自与娱乐业毫不相干的领域。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这些技术的“额外”娱乐功能才开始应用于电影的制作领域。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电脑技术还不能有效地制作出大众能够接受的影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特技制作惊人的费用和对陌生新技术的不信任所导致的来自电影工业的抵制。但也有一些电影工作者在电影制作中尝试性地运用了电脑特技效果,产生了一批以《异形》(1979年)和《真空管》(1982年)为代表的科幻电影。电脑特技广泛地应用于电影摄制中,彻底改变了它当初仅仅被用作记录和描述现实世界的一种手段,使得人们长久以来笃信不疑的“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
    事实上,用电脑特技制作出的视听影像令人真假难辨,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线,极大地拓展了电影的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使电影的表现能力超越了时空的局限,也冲击了传统电影美学的观念。虽然数字技术本身不是电影的创作元素,但其应用于电影艺术的创作便具有了美学的意义,也使我们对电影艺术的“真实性原理”及其美学特征有了新的认识。当数字化技术进入电影后,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摄影为基础的电影真实性概念,赋予了电影艺术更为“真实”、更为震撼人心的生命力。
    毫无疑问,以数字技术为首的高科技、新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电影中运用以来,对电影艺术的创作、传播和接受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电影不再以追求逼真性为目的,而是依赖新技术创造出过去从未见过的影像奇观,让观众感受一种让人晕眩的、似真非真的一连串梦呓。新技术,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给电影艺术带来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给观众送去了视觉的盛宴,生成全新的所谓“视觉文化”。
    高投入、高科技、高产出为电影寻找到了一条新路,重新把观众拉回到电影院,同时也培养了观众新的趣味。炫美的画面和恢宏的场景是带动大众走进电影院的最终缘由。景观电影及其奇观影像、影像奇观成为了各个国家实现电影产业化、在与好莱坞电影博弈中赢得本土观众、本土市场的必然选择和必经之路。中国电影人也一度举起景观电影的大旗,拍摄了一批曾经在国内外电影市场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景观电影,其视听奇观让中国观众领略到了电影的独特魅力。虽然存有一些争议,但景观电影在电影创作和电影生产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文本互映:戏剧电影与景观电影之辨析
    在戏剧化电影中,冲突是被确定、坚持的核心,同时也是主题的体现。人物的设置也只是为了体现这个核心的形成、发展和解决。因此,人物在影片中,就带有很大的被规定性,他们必须服从影片中的冲突。除此之外,巧妙的、富有悬念的情节设置是电影戏剧化效应的基石。电影的戏剧性可以说是电影与生俱来的属性,是电影最原始的特质。传统电影叙事中,设计故事的戏剧性并不是一味追求感官刺激,而是从故事情节落脚,通过桥段的碰撞产生戏剧化因子。
    相较之传统的戏剧电影,景观电影在情节的处理上则要弱化许多,好莱坞高科技革命始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科幻片、灾难片为代表的景观电影,不仅结束了好莱坞的衰退期,更重要的是开启了高投资、高技术的新纪元。景观电影对于中国而言则是电影产业化运作之后的事情,但不置可否的是,当下景观电影已经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加速期,特别是近两年来,以《2012》《变形金刚》,特别是《阿凡达》所引起的景观电影效应,才是推动观众走入电影院的主导诱因。这些影片在叙事层面上并没有多少新意,甚至对于经典影片的传承来说是一种倒退,但这些影片借助影像奇观、奇观影像叙事所取得的轰动效应和市场价值则是传统影片无法企及的。
    夸张的肢体语言是建构戏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现实世界的局限性,超越生活真实的动作往往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这种手法在动画电影、喜剧电影、西部电影等类型电影中体现的尤为强烈。在动画电影《超人总动员》中,超能先生可以轻易举起常人所不能企及的重物,弹力女超人可以肆意驾驭自己的身体至几何图形,这些奇思妙想的超能力所抖出的“包袱”使观众捧腹不禁。即使在古典好莱坞时期,肢体语言也是表达幽默的一个重要手段,譬如歌舞片《出水芙蓉》,影片有机融合了歌曲、舞蹈、花样游泳等形式,编排出一幕幕美轮美奂的歌舞节目。中国电影在肢体语言的运用上亦不乏杰作,从现存最早的故事片《劳工之爱情》,到后来的“王先生”系列以及韩兰根和尹秀岑这对银幕搭档的表演,都在诠释着戏剧化的表演对电影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到了新科技革命之后,这种“原始”的表演方式已经近乎被高科技手段所取代,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完全可以在电脑芯片的控制下肆意发挥。
    文化派生:价值同构与文化态度
    纵观从戏剧电影到景观电影的百年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戏剧电影和景观电影宣扬的主流价值观念仍然同构,这种主流价值观念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和国别的局限而有所变化。无论是早期的经典叙事电影,还是当下以《阿凡达》为标志的景观电影,都是讴歌真善美,宣扬善必胜恶或惩恶扬善等道德戒训。以中国电影的发展为例,1923年的经典电影《孤儿救祖记》,赞颂民族美德,提倡新生活,同时借鉴传统文艺技巧,体现了当时民众的思想和情感,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曾先后出现过两次高潮,贡献了可与世界电影经典媲美的优秀作品如《渔光曲》《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这些电影冷峻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呼唤中国的光明未来,成为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到了景观电影时代,以《英雄》《十面埋伏》为代表的主流景观电影,尽管一度在现代科技方面玩味乃至迷失,但影片本身宣扬的是传统价值观念,直至《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中国式景观电影对“真、善、美”的理解和表达开始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带动下,好莱坞景观电影已经披上“文化帝国主义”的外衣,开始在世界各地开展肆无忌惮的“侵略”活动。在这场入侵中,民族传统与文化符号被潜移默化的侵蚀,渗透进美国精神的肌理之中,稍有不慎则会被假象所迷惑。2008年,一部具有典型中国元素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在全球热映,以鲜明的中国符号和好莱坞式戏剧手法的对接获得好评如潮,从而引起了学者对文化西渡现象的广泛重视。
    除了“拿来主义”,改编同名畅销小说也是景观电影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电影与小说是影像与文字的相互渗透,电影有自身的语法规则,它是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诠释和演绎小说,任何电影在改编小说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结构上的重新整合,因为当代好莱坞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为了彰显视觉奇观,不得不以牺牲戏剧性为代价。改编自罗琳同名小说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影片充斥着“英国好莱坞电影”的意味,也正是全球化的视野才造就了好莱坞景观电影的兴盛不衰。
    中国式景观电影正肩负着在世界范围内代表国家民族形象、呈现中国特色的文化、政治、社会景观的重要使命。优秀的景观电影可以使世界范围内的观众欣赏中国的自然人文景观、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理解并认同中国文化;相反地,低劣的或立场错误的影片也可以使各国观众对中国产生错误的或扭曲的印象,进而对中国文化和现实社会产生误解、轻视甚至是敌意。传统戏剧电影中对人文的关怀、对社会的反思、对人们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是当下景观电影应该学习和深深思考的。在笔者看来,景观电影及其景观电影创造的视听奇观除了给观众送去“视听盛宴”之外,还应该造就一种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运用电影高科技、新技术创造影像奇观、视听奇观是必要的。但是,对于中国主流电影来说,在创造视听奇观的同时,还要创造审美景观、文化景观、思想景观,还要攀登精神的高度、时代的高度。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