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填补了一个新领域的研究空白 评《网络影评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章柏青 参加讨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从20世纪开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的一切行为都与科技息息相关。事实上,技术不仅塑造了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也塑造着我们的精神生活。
    从文化艺术的发展史来看,技术对文化与艺术的影响和介入显而易见。从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逐步迈向文明之后,几乎每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的问世都是技术摧生的结果。印刷技术的发明成就了文学,电与摄影技术的发明促成了电影的诞生。就电影本身而言,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窄银幕到宽银幕,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一直发展到当下的数字电影、3D电影,技术的演进给电影风格、样式与类型的变化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阿凡达》在世界与中国大陆所掀起的票房飓风,使人们对于技术的威力震惊不已。
    相比电影创作而言,电影理论、评论受科学技术的影响似乎没有那样显著,而事实则并非如此。比如,数字技术的诞生,直接影响到对电影本体的认识,连电影的定义都要重新改写。而随之而来的全球化的信息网络的构建,及与此同时产生的网络文化,对电影评论的影响更不容小视。在这里我主要是指在新世纪迅速崛起的网络影评。这一影评的新形式,在短短几年间,以星火燎原的势头,逐渐占据了电影大众舆论的核心,稳操对电影市场消费的生杀之权。网络影评,在短时间内,成为占领影坛百年、相对成熟的传统纸质影评的劲敌。这自然是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所致,也是网络影评自身逐渐发展,显示出不容忽视的独立个性、不容随意否定的独立价值的体现。
    然而,电影界同人谈起网络影评,感情复杂,对网络影评的研究尤其出乎意料地冷清。鉴于此,2007年我指导我的一位硕士研究生选择网络影评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她告诉我,她以“网络、电影、评论、恶搞”等词汇作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搜索,得到有相关研究价值的文章37篇,以“恶搞”为内容的24篇,其他内容搜得11篇。仅有2篇文章是以网络电影评论为研究对象。一篇是发表在《电影艺术》2006年第6期上的《网络电影论坛和影评博客发展态势扫描》,另一篇是发表在《电影评介》2007年第4期上的《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应当重视和构建网络影视评论的研究》。真正有学术意义仅前者一篇。
    为什么在电影理论界会出现对如火如荼的网络影评视而不见、集体遗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观念冲突。我们传统的电影理论工作者自持具有“精英立场”,对先天具有大众立场的网络影评,有着与生俱来的心理对抗。而网络影评初起时的不成熟、良莠不齐的现状正好被一些精英电影理论工作者视为“文化次品“的借口;二是畏惧心理。实际上是对这一影评新形式的无知。网络文化方兴未艾,网络影评的内容与形式的发展瞬息万变,传统的电影理论研究者不免惊惶失措,而事实上又无现成的理论范式可作借鉴、参照,沉默便成了应对这一文化困境与理论盲区的最好方式。
    对网络影评的研究,电影界一直在呼唤智者、勇者。因此,当我读到李建强先生的《网络影评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研究》这一专著时,内心的欣喜可想而知。事实上,前面提及的发表在《电影艺术》上我国第一篇有价值的网络影评研究论文《网络电影论坛和影评博客态势扫描》也出于他的手笔。李建强先生关注网络影评由来已久。
    李建强先生这本专著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开创意义。这种开创不只是因为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研究网络影评的专著,更在于李建强是以一个学者的公正立场在从事这一研究。在这本专著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网络影评的统盘考察,不是那种非此即彼、先入为主、二元对立的态度。全书贯穿着一种辩证的、分析的、务实的精神,这就使专著始终闪耀着一种理性之光。其次,李建强先生的这本专著贯穿着一种实践精神。这种精神使作者完全摆脱了某类学术作品所惯有的居高临下、虚无悬空、徒有声势的毛病。作者从调查研究做起,专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对网络影评发展生态的条分缕析,也看到了作者对网络影评优势与问题的细致考察。其中的数字、表格、统计、问答贯穿全书,隐藏在背后的是学者的辛劳与严谨(李建强先生告诉我,他的几个研究生为此反复核对查实,花费了大量精力),也使专著中的许多观点不再是论者的纸上谈兵,而是严密的逻辑力量引导下,水到渠成般的自然流淌。尤其是专著中对境外网络影评,包括港台、美国、英国网络影评的介绍,以及附录中对网络影评名家的实访,代表性的博客、博文选介与受众的问卷调查,更扩展了读者的视线与思考面,使专著的论述基点有了一个可以参照的世界的背景与现实背景。其三,是本专著所内蕴的前瞻精神。任何有创见的学术著作,不会只停留在对事物往昔过程、经验、问题的总结、归纳上,这些总结、归纳最终是要为他提出构想、建议服务。无论是肯定、赞美,还是否定、批评,判断它最终有无积极作用,在于作者对未来是否抱有信心与希望,在于对他所论述的事物有无前瞻性意义。正是在这个基点上,我欣赏专著中的第五章:“网络影评发展的若干期待”。与其说是“期待”,不如说是作者对网络影评发展所提出的建议与设想。这是作者思考多年的结果,也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或许将成为我们网络影评努力之方向。
    认识李建强先生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其时,他是安徽一所高校的年轻教师。而当时的我正在主编一部电影观众学的论文集。我从对他写的一篇《从‘内省’开始》的观众学论文的欣赏开始,与他有了长达20多年的友情与交往。这种友情与交往,以共同的专业爱好为基础,摒弃了世俗与功利,显得单纯与美好。我长他十岁,他尊我为师,事实上我们是互相切磋的朋友。我十分钦佩于他的勤奋,尤其看重他对未知领域的不懈的探求精神。他于上世纪90年代初被著名高校上海交通大学选中,先担任管理学院基础课教学和刊物编辑,而后擢升为学校几个部门的负责人,直到当选校党委常委。繁杂的行政管理工作并没有消融他对学术的兴趣与探求。而对学术的眷恋与钻研,也帮助了他将管理工作做得更为出色。十多年来,他在担任诸多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成了研究大学管理学科的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有多部研究大学管理的专著出版。在此同时,他并不放弃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的对电影艺术的爱好与研究,时有论文和著作面世,还利用晚上的时间为影视方向的研究生授课。李建强先生于2007年主编并出版了《中国电影批评》一书在电影界有很大反响,也使我这位在任的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欣喜不已,因为我终于看到了一本专事对电影评论本身进行研究的文集的问世。而这次这本对网络影评进行全方位研究的专著的出版,又使我获得第2次惊喜:我们影评界终于有人填补了这一新领域的研究空白。
    当下世界正在迈向新的文明。技术造就了传播与沟通,而传播与沟通改变着我们原有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在电影界,固守与变革始终是我们在这大的文化背景下不尽的话题,事实上我们对许多新的学术领域还十分陌生。中国电影要前行,需要更多一些如李建强先生那样的在未知领域的勇敢的探求者、思考者。(作者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0年07月0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