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编撰、中国电视艺委会负责编写的专业蓝皮书——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的出版,是一项填补空白的工作,它以为中国电视艺术承史、集论与前瞻为己任,是中国电视艺术自1958年诞生以来的一次开拓—— 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 电视艺术体系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和电视综艺节目异军突起,节目数量大,观众人数多,使得电视文艺节目(含电视剧)成为百姓休闲娱乐的首选。北京大学教授彭吉象认为,中国电视艺术自1958年诞生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电视艺术节目的先进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艺术体系,这就是以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纪录片、电视动画等作为主要艺术样式的电视艺术大家庭。国产电视剧应当说是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主餐,其受欢迎的程度可以说是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独一无二,每年中国电视剧的产量都在一万集以上,广大观众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花几个小时来收看国产电视剧。尤其是中国电视剧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肥皂剧”,而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类型和样式,创作出许多紧跟时代步伐,富有生活气息的电视剧作品。如2009年国产电视剧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题材电视剧、现实题材电视剧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与新飞跃,思想内涵上不断深化,艺术创作也有新的拓展。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时统宇认为,中国是一个电视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在整个电视节目的播出总量中,有60%以上是文艺节目。仅从这一量化指标上看,电视对中国公众的影响最主要的是通过电视文艺节目完成的。应当看到,当电视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时,也恰逢中国社会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处于大众文化汹涌而来的发展时期,处于新媒体方兴未艾的上升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电视影响,既有发达国家电视传播所经历过的共性问题,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在如何看待这一阶段电视艺术发展时,应当以当代中国电视传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文化理念和范型。 电视艺术理论批评的新拓展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以电视剧和电视文艺节目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与批评队伍也逐渐壮大、成熟起来。关注前进中电视艺术的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成因、展开电视艺术基础理论及经营和管理策略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电视艺术研究的热点问题。蓝皮书正是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动态、理论成果予以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新的拓展。 文艺评论家范咏戈认为,蓝皮书在撰写上体现了三个特色:首先,以史带论,史论结合。本书结构框架的主体部分分别是:电视剧发展报告、电视综艺节目发展报告、电视纪录片发展报告和电视动画片发展报告。各部分在“发展历程”之后都以理论批评综述作结,并成为该部分的点睛之笔。其中,不仅是援引和转述重要观点,而且有自己的判断,对于目前理论研究的不足也作了分析。如在电视纪录片部分,认为2009年电视纪录片理论研究专著和文章研究的深度和水准各有不同。有些文章同一反复,泛泛而谈;有些研究中,研究者寻找到了具有新意的选题和思路,但论述过程却失于仓促,没有能深入揭示出现象背后的实质。这些问题都反映出电视纪录片理论研究者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而得出了中国电视片应该继续加强理论研究这样一种科学的结论。其次,代表性作品点评与阶段性典型分析相结合。如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中,论及“成熟期”指2000年到2009年的电视剧时,编撰者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现实题材电视剧、历史题材电视剧等中精选了数十部作了简要的点评。通过精辟、独到、准确的点评,得出自己的结论、判断,同时为支持这种判断,又分门别类以数字事实证明。这无疑使读者对这一时期整个电视剧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全局的了解。最后,内在的理路和旨归与整体主义和本质化的史的框架相结合。本书编撰者的整体思路放在电视生成的语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成为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首先是意识形态的变化,此外是产品化大潮。而总的归旨是追求电视本性的回归以及回归的意义。编撰者认为回归是双向的,是以交流的方式来完成的。这也是一个非常开阔的思路。就总体上来说,电视剧、电视节目等所经历的是确立电视剧本性的一种发展道路。史的框架贯穿在所有章节中。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认为,蓝皮书力求将50余年发展历程的电视艺术发展综述及2009年这一特定年份电视艺术的理念与批评紧密结合,既强调为当前社会与时代留下了记忆这段过往50余年历史的资料与文献,还创建了一种在观照历史的同时又关注现实还启迪未来的理论模式,这种模式的价值值得研究和借鉴。尤其是在理论模式的建构上,蓝皮书十分强调全书的核心立论——“主导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对各章各节的引领作用。全书的“主导理论”主要集中在总论部分的“电视艺术领域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其中所列的九个问题,即如何加强主旋律电视艺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如何强化电视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何实现对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当代阐释;如何继承优秀传统,焕发原创活力,凸显中国特色;如何坚持高雅文化追求,抵制过度娱乐化倾向;如何促进电视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如何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地方电视台制作水平;如何借助高科技解放电视艺术表现力与想象力;如何建构文化评判机制推动电视艺术健康发展。每一个问题都总涉全局、事关重大,其思考亦辩证深入、发人深省。时统宇认为,蓝皮书立足于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立场,剔除过度市场化与商业化的铜臭,着力于艺术与审美的价值判断,真正回归电视的人文本质。这正是我们当下电视理论批评所亟需的。 欣赏指数调研与电视艺术 前瞻性思考相结合 在推进电视文化高速发展的十余年里,电视文化节目生产制作活动的市场化运作不断增加,随之出现的收视率与满意度、娱乐特性与文化品质、大众性与先进性的关系问题,也成为电视文艺节目发展所面临的主要课题。基于此,蓝皮书中“上星频道文艺(文化)栏目欣赏指数调研报告”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报告通过全国35个城市3500位年龄在16周岁以上、学历专科以上的观众的抽样调查,从愉悦程度、健康程度、品位程度、启迪程度四个维度,获取了观众对40多个上星频道所选送的144个文艺(文化)栏目的主观评价,形成了欣赏指数调研报告,为电视节目的评估提供了新的评判尺度,带来了诸多前瞻性的思考。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长期以来,以观众的观看行为统计为主、衡量观众观看规模的收视率调查,一直是电视节目评估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收视率参照的单一性,电视台、电视频道和电视栏目以观众规模最大化为目标的电视评估的惟收视率化,也带来了电视节目为了追求节目关注度、吸引观众眼球而过度娱乐、哗众取宠、迎合低级趣味、追求感官刺激等等令人担忧的趋向。惟收视率化给收视率调查本身带来了一种“原罪”。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蓝皮书推出了这一调研报告。应该说,这既是完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一种尝试,也是作为政府行业管理机构所体现出的对电视节目的导向性态度。 尹鸿指出,“欣赏指数”的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对电视节目的主观定性评价,其判断的首先不是电视节目的观看者人数而是观看者的满意程度,其重点在于对电视节目的好感度、欣赏度,主要反映的是观众对电视节目的优劣好坏的主观评价。而欣赏指数的发布,对收视率指标的纠偏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为电视行业提供了一个不同的价值尺度,强调的是电视节目的文化品质和价值导向。这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电视节目内容和功能的要求和引导,同时也反映了部分专业人士、社会精英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的电视价值观。 在电视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这一评估方式对于电视节目价值评估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为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提供了导向,也为广告商判断电视节目受众心理提供了参考。同时,它也可能成为一个引导性的电视节目欣赏指南,向观众推荐一些收视规模可能不高、社会影响不大的高品质文化类节目,引导观众去发现、欣赏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从这个意义上说,欣赏指数的发布,对于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和引导价值。尹鸿认为,任何新生事物,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保证调查方式和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如何界定和表述评估标准,如何使调查结果能够满足电视文艺(文化)节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找到中老年观众与青少年观众、专业精英人士与普通电视观众价值观的平衡,使调查结果更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更好地引导电视文艺节目的创作生产和引导观众的电视观看行为和习惯,仍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原载:《文艺报》2011年04月20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