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3日,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诞生,如同一个新生婴儿,在令世界惊喜的同时,更需要全世界电影人的呵护与扶持。北京国际电影季如何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如何扩大和提升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世界各大国际电影节有哪些经验值得北京借鉴?4月24日,世界20多个知名国际电影节的主席欢聚北京,参加以“电影节与城市影响力”为主题的论坛,对如何持续办好北京国际电影季建言献策。 未来北京会成为这种主导的力量 “来到北京我觉得非常震撼。我觉得有些重要的事情正在发生!”波兰华沙国际电影节主席史帝芬·劳丁说。 20年前,当史帝芬·劳丁成为华沙电影节主席的时候,他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电影节这个窗口所蕴藏的潜在机会。现在他强烈地意识到,北京国际电影节这个窗口正在给世界带来契机。他认为,中国电影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国电影市场增长很快,北京国际电影季有望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主要的电影节之一。他引用《未曾宣战》中的一句话:一百年前美国的市场是完全被法国市场所主导的。然而,没有什么事情是永远不变的!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北京会成为这种主导的力量。 这种预言将会成为现实。北京有能力担当这个大任。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诞生。从此,电影与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100多年来,中国电影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文化特质,成为世界电影文化的重要内容,打开了一扇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窗口。 城市随经济而盛、应文化而兴。人们对一个城市的深层了解,源于对其文化底蕴的认知,而电影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仅能够超越时空,以艺术的力量给人以启迪和鼓舞的同时,也能将国家和城市的优秀文化、生活方式、民族情感、地域风情远播四方。北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中国一流的电影创作人才、科技实力、教学研究力量和举足轻重的电影市场规模。 近年来,北京的电影业快速发展,电影佳作精彩纷呈,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电影产业生机勃勃,北京地区故事片产量约占全国的50%,年观影人数超过2700万人次,电影票房收入接近12亿元。北京已完全具备了举办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 许多国际电影节在促进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丰富市民生活、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影响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32年的威尼斯,如今全世界约有300多个国际电影节,其中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和柏林国际电影节在世界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如第3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有4209部电影报名参赛,放映了64个国家的312部影片;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4251部影片参加“海选”;柏林国际电影节仅电影放映就吸引宾客超过35万人;戛纳国际电影节更是让法国这个7万多人的小镇出尽了“风头”,每年的电影节至少吸引6万名电影人和20万名游客,电影节11天创造的价值近10亿美元。 “电影节是主办城市的大使” “电影节是主办城市的大使,两者是一种共生的关系,既能向世界展示主办城市,也能向主办城市的人们展示外面的世界。”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的主席塞吉·洛赛克认为。经过30多年发展,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已经和书市、音乐会、马戏表演、艺术展览等不同艺术领域融合在一起,彼此间产生了很好的互动。他说,“一个电影节存在无穷的可能性,就看你怎么去发展。” 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创办34年来,塞吉·洛赛克对中国电影的宣传可谓不遗余力。有250多部中国电影先后在蒙特利尔电影节上展映、推出。许多中国电影人如陈凯歌、张艺谋、成龙、冯小刚、巩俐等都参加过这个电影节。塞吉·洛赛克幽默地说:“北京作为一个大国的首都,既古老又现代,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完全有能力举办大型国际电影节。看来我该休息了,因为北京国际电影季也可以很好地宣传中国电影了!” 瑞士洛迦诺电影节是世界上第二个电影节,已有64年的历史。从2000年开始就担任电影节主席的马尔科·索拉里认为,如何使电影节不成为昙花一现的风景,是对主办城市各方面能力的考验。洛迦诺虽然只是瑞士的一个小镇,但由于电影节的举办,每年吸引了许多国际重要的政治人物来到这个小城。洛迦诺能跻身成为政治舞台,这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事件,这是电影节的功劳。如今,洛迦诺电影节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诸多方面的发动机,带动了包括电影行业本身以及宾馆、餐饮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事实上,世界各地的电影节,已经融入了城市建设的体系当中。国际电影节,已不再仅仅是一项文化盛事,也是国际文化交流、政治活动、经济贸易、科技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在促进各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举办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北京市长郭金龙在论坛上表示,举办北京国际电影季,是北京收获的一份信任和荣誉。北京将借助电影季,学习借鉴其他国际电影节的成功经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互相包容,尊重差异,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合作,使北京国际电影季成为彰显北京风格、中国特色的世界文化交流品牌。 北京电影季正在传递着一种崭新的文化 “令人欣喜的是北京国际电影季正在传递着一种崭新的文化。这个电影节里面没有输家,每个人都可以获益。”已连任两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席的马可·穆勒说。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马可·穆勒就与中国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经他的推动,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中国电影先后登上世界级电影节的领奖台。他称赞北京国际电影季开拓了电影节的新思维,没有比赛,只有平等地展映,这是一种非常棒的自我创新。 今年86岁的何塞安东尼奥·马丁内斯苏亚雷斯,是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国际电影节主席。他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和中国北京相距遥远,但是电影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阿根廷不仅有足球、探戈,还有电影。是电影让世界心与心近距离地贴近和融合。“电影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它既非西方的,也不是东方的,它可以超越各种文化,在各个国家、各个大陆都同样如鱼得水。” 作为“电影节主席论坛”的主持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前宽认为,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而电影节是城市重要的文化符号,彰显着城市的特质,凝聚着城市的精神。应该充分发挥电影节的作用,通过举办国际性电影节,在广泛、深入、持久地促进电影交流的同时,促进电影的文化传播和消费,以带动电影业、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举办城市的竞争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许多城市的电影节都成为市民与旅游者欢乐的节日,在促进经济发展、丰富市民生活、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集结号》、《梅兰芳》等很多国产影片都是通过全球各大电影节实现了海外版权销售,电影节已成为全球电影产业的风向标。北京国际电影季的举办,对于向世界电影界展示中国,展示北京电影业取得的突出成就,展示北京作为世界闻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交往都市的良好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打造“东方影视之都”,不仅需要文化的支撑,也需要文化资源的逐步积累。北京国际电影季,将在促进电影国际化发展与“世界城市”建设中实现“双赢”。(本报记者 张景华) 原载:《光明日报》(2011年04月26日05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