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距离“七一”党的生日还有半个月时间。在这一天,两部备受关注的影视作品——群星璀璨的电影《建党伟业》和大气磅礴的电视剧《开天辟地》同时进入了观众的视野。与时长不超过两小时、以点带面表现建党初期风起云涌的电影《建党伟业》不同,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开天辟地》以28集的宏大篇幅全景式展现了那个青春理想与革命斗志激情飞扬的年代。 从党史“门外汉”到“初级入门者” 在导演胡玫看来,《开天辟地》的主题思想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诞生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它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其间历尽坎坷,最终寻找到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武装革命之路是付出了沉重的历史代价的。《开天辟地》希望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和故事,让观众们理解这样一个道理: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所以它的诞生才是‘开天辟地’的。”拍完《开天辟地》,胡玫承认自己从中共党史的“门外汉”变成了“初级入门者”。然而,在决定接拍这部戏之前,胡玫却经历过一番思想斗争。 “当初听过制片人的项目阐述后,我在被他的冲劲和激情打动之余,不免产生了一丝忧虑:《开天辟地》这部剧篇幅大、横跨时间长,除了要表现上海、广州、北京等革命重镇外,还有大西北甚至欧洲的戏。”胡玫回忆道,“如果本着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创作态度来拍这部剧,就势必需要巨额的投资,再加上必须赶在‘七一’档期播出的时间压力,让人心里不免升起一个问号:这戏能按时完成吗?” 虽然困难不少,但办法总是更多。喜欢迎难而上的胡玫最终还是决定接下《开天辟地》,并开始了埋首于浩如烟海的文字、图片和资料之中的日子。随着筹备的不断深入,胡玫渐渐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我们这一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面对敬爱的毛主席、周总理,我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会有机会导演以他们为主角的戏。”胡玫坦言,“所以拍《开天辟地》,在感觉到骄傲和兴奋之余,我体会到更多的是忐忑和不安。” 感受一代伟人的救国历程 1920年到192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当时各路人物、各种力量“你方唱罢我登场”,像波浪潮头一样起伏角逐,整个国家暗流涌动。一部讲述那个时代的电视剧,应当怎样把握复杂的时代风云感?正在胡玫感到无从下手时,她结识了有30多年党史研究经验的专家李红亮。李红亮以及其他一些党史专家为《开天辟地》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意见,也帮助胡玫找准了创作方向。 今年1月8日,《开天辟地》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开机,全剧组300余人开始了历时3个月的艰苦奋斗。“《开天辟地》是我拍电视剧以来遇到过的最困难的一部戏。1月份开拍,6月份就要播出,中间只留给我们半年时间,这本身就是一件同‘开天辟地’一样困难的事。”胡玫说,“我们必须在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情况下把这部剧赶出来,因为我们渴望在党的90华诞到来之前献上自己的一份厚礼,这个坚定的信念一直在支撑着我们。我们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进入了一种疯狂的、拼命的工作状态,大家工作起来几乎都是没日没夜。我亲眼目睹了剧组的工作人员从最初充满斗志到3个月后无比劳累和精神疲惫的变化过程。” 然而,与获得收获时体会到的喜悦相比,过去的任何辛劳和苦痛都显得微不足道。胡玫对“历经一番寒彻骨”后完成的《开天辟地》可谓言之不尽。“《开天辟地》是一部历史正剧,一部表现年轻共产党人理想的正剧。”胡玫说,“我们试图客观地对建党历史进行讲述,并还原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原貌,使广大观众感受当年那一大批历史伟人、热血青年和知识精英为中国寻找救国之路的真实心路历程,让人们懂得追求真理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坎坷不平的。” 力求每场戏都有视觉冲击力 除了在主题设定、情节建构、人物塑造等方面下了苦功夫之外,胡玫还对《开天辟地》的影像风格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这部剧的影像应该是十分大气的,我希望能在镜头中表现出凝重的历史感,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剧中人物充满激情的革命斗志和青春气息。同时,对激烈的战争场景和宏大的群众场面也进行了着重刻画。一句话,《开天辟地》的影像就是要追求‘不一般’,每场戏的处理都要让人耳目一新,并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力。” 在将影像电影化的同时,胡玫对演员的表演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我要求所有演员都将表演风格统一为真实自然,尽可能无表演痕迹。同时,除重要理论、论断之外,每个演员都尽量少说台词,能以表演完成的台词尽量用表演代替,同时要把台词处理得生活化、口语化,尽可能体现出时代特征。” 胡玫和摄制组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要将《开天辟地》打造成精品,乃至经典。“我们希望通过《开天辟地》追念那个激情四溢的年代,颂扬不屈的斗争精神,并藉此感召今天的年轻人,也包括我们自己,一起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奉献一生!”胡玫最后说,“我们真心实意地想为中国共产党90周岁生日送上一份生日礼物,这是我们的愿望,更是我们的荣幸。” 原载:《中国艺术报》2011-06-1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