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27届年会,近日在山西召开。本届会议由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和文史学院联合主办。会议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文化遗产”。来自全国的6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马克思主义与文化遗产保护、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民间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文化产业等问题展开研讨,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观点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大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吴元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理论,他们把文化置于政治、法律、哲学、伦理甚至家庭等社会关系中来揭示其价值。在马恩的文化理论中,文化遗产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研究要对当前的文化“申遗热”作出思考与回应。陆贵山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态度,并指出衡量文化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的权威尺度是否有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王尔勃从马克思关于希腊艺术“永久魅力”的命题及其阐释出发,得出人文主体性是辨识文化遗产价值的核心尺度。对于我国的文化遗产,李思孝认为,只有加强管理,启迪蒙昧,开发民智,才能抵制文化遗产被破坏,把中国建设成为真正的文物大国。宋建林认为,只有改变当下重经济发展轻传统文化发掘、重物质资源开发轻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才能确保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代代相传。马驰也认为,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民众的自觉意识是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基本前提,学者的参与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智力保障。凌建英以大同文化遗产广灵剪纸为例,提出保护广灵剪纸艺术应在立足自身、开拓传承理念的同时,注重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产品的开拓、学术传承人的培养,作家创作的介入。保护一种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这种文化的身份认同。范玉刚指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乱象丛生。只有正视乱象、分析乱象,才能真正做到保护文化遗产。 对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建设的理论建构。王杰认为,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是以差异性为前提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对话是文化共同性存在的前提。丁国旗认为,要冷静地分析对待“全球化”思潮所引起的“世界文学”研究热问题,“世界文学”发展的逻辑终点从理论上讲应该归结为“民族文学”的建设。熊元义从当前文论发展现状出发关注了民族文化建设问题,提出要开展文艺争鸣,要有正常的是非判断等建设性的意见。罗中起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艺术生产不仅需要努力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同时还有一个如何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严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除此之外,朱印海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分析了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安全问题;金雅指出在全球化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文化建设策略要坚持和发展的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产业的研究和思考。胡亚敏从艺术生产的属性、艺术生产与人的全面解放等方面对马克思艺术生产论作了阐发,以此审视中国当今艺术生产中的诸种问题。季水河在发言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范畴是开放的、发展的,扩展的主要内容是“全球化”、“现代性”、“文化批判”、“非物质生产”等。“非物质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独特视角和创造。 在民间文化研究方面,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阚小琴从马克思对希腊神话的评价中获得启示,她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对文艺创作具有艺术效应。高明霞以内蒙古“二人台”、金红则以苏州文艺“三朵花”(昆曲、苏剧、评弹)为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民间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与会代表还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问题。年会实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尤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对接,是我国学术研究领域一个新的开拓,一方面激活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领域,加强了实践性和应用性;一方面提升了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水平,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原载:《文艺报》2010年11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