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传承经典要有创新精神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黄海涛 参加讨论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前不久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员文章肯定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关于改革,有人说就像摸石头过河,在摸索中前进。既然是摸索,就会有缺憾,难求完美,切换到文化领域去思考,文艺创作同样如此。经典需要传承,名著需要新生,时代变化之下,更要观念革新。当下对经典能不能翻拍、怎么拍的争议颇多,最近热播的新《西游记》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样本。
    吴承恩的《西游记》能不能被翻拍?答案是肯定的。毕竟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人们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在伴随数码电子产品长大的这一代年轻人中,不知吴承恩、不读《西游记》的大有人在。1986年首次把《西游记》搬上荧屏的同名电视剧,曾经打动众多观众,让无数青少年在西游热中零距离接触了古典名著。如今,新《西游记》的出现,必然将对“90后”、“00后”们起到名著启蒙的作用。而且,放眼看去,经典翻拍早已成为世界文化现象,莎士比亚的作品多次被重新演绎,《飘》、《乱世佳人》也有多个版本。因此,从经典传承角度出发,新《西游记》敢于“下河”,值得赞赏,它不是第一个翻拍剧,也注定不是最后一个。
    经典翻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典起点高,有广泛的观众群;另一方面,观众对经典有心理预期,很多人反对经典翻拍,是担忧经典被糟蹋。徐克翻拍胡金铨版的电影《新龙门客栈》大获成功,证明了“小马过河”的道理,关键是要把握深浅。前些年改编西游故事的电影《大话西游》大受欢迎,也是这类作品中的新经典。可见只要内核对了,翻拍完全可以在形式上实现多样化。总体来说,翻拍有两种,一种是完全遵从原著,简单照搬;一种是原著基础上的创新改编,新《西游记》无疑是后者。具体而言,新《西游记》在人物外形设计、场景特效、台词对白等方面突破较大,尤其在特效制作上,尽管与好莱坞相比,难称完美,但较之老版已有质的飞跃,体现出了时代进步下经典翻拍的技术意义。
    既然是翻拍,就要寻得继承与创新的平衡。新《西游记》历经5年打磨,没有急功近利地戏说和恶搞。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改变的只是《西游记》的表现形式。另外,新《西游记》走的是“让名著现代化,经典流行化”的创新路线,很受青年人欢迎。年轻人有兴趣了,爱看《西游记》了,传承经典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改革是不完美的,正如创新有所缺憾。虽然我们处在一个多元社会,观众审美不同,但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具有浓烈的个人认知色彩。对待翻拍剧,我们不能非黑即白,极端对立,而应用文艺批判眼光,肯定进步,指出不足。例如,新版《西游记》主创对“善恶皆有因,一切皆可度”的佛法解读,就是《西游记》中我们没发现的一处“风景”。
    在消费社会里消费文化经典,对创作者和观众而言,在影视产业化的语境下都无可厚非。然而通过翻拍剧传承经典,必须做到尊重经典、特色鲜明、观照当下、走进观众。好的翻拍剧应该有独特的艺术理解,将作品内涵与时代精神软结合,而不是偏离原著,戏说歪说地恶搞。尽管新《西游记》的创新引发一些争议,但剧中孙悟空的成长过程、妖魔即心魔外化、众生平等的思想恰与当下人们所想联系紧密,击中社会软肋,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新《西游记》虽然已经播完了,但关于它以及翻拍剧的讨论还在继续。从中我们或许感受到了改革的阵痛和创新的尴尬。换个角度想,如果新《西游记》还是遵循老路,摸着前人的石头过河,历经时代变迁之后,河还是那条河吗,它是否能到达彼岸?而经过创新,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未来的主人翁还会记得当年看过的新《西游记》,还会钦佩那个黝黑硬朗的唐僧,喜欢那个生下来就是个石猴的孙悟空。 
    新《西游记》播出后,观众褒贬不一。此文观点也是其中一种,在此刊发,希望读者对经典翻拍有更多思考,影视界对我们的经典多一点诚意,多一份敬畏之心。
    ——编  者  
    原载:《人民日报》(2012年03月16日2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