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好歹编圆了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蒋原伦 参加讨论

     
    谢天谢地,总算看到了国产的娱乐大片编圆了故事,教我感动。
    2004年12月,中国大陆的电影人在《天下无贼》中好歹认真真地讲完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故事,这是一个有点里程碑性质的电影事件。
    耸人听闻吧!但这里我就想讲得极端一些,照理得看过全部的故事片才能下这样的断言,但是许多故事片连票房也难保证,其影像叙事能力就可想而知了。前两年陆川的处女片《寻枪》倒是既有紧凑的故事,也有票房,然而它更像是一部由小品放大或拉长的片子,个中的原因,我下文会谈到。
    故事片本来就是讲故事的,也理应讲故事,尤其是娱乐大片,更应该讲一个精彩的故事才对得起观众,对得起娱乐大片的称谓。可惜,实际情形并不教人满意,《天下无贼》之前的冯小刚、张艺谋,或者别的一些导演,无论是《英雄》、《十面埋伏》还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一声叹息》等居然都没有给观众一个好的、情节缜密、逻辑严整的故事。钱花了不老少,制作很精美(后期制作必定到海外),演员也挺大牌,就是故事编不圆, 所以坊间有调侃张艺谋拍的大片“是摄影不是电影,是技术不是艺术。”话有点刻薄,但并不太离谱。这种调侃其实也是对90年代中国娱乐片而言的,改革开放这些年,电影人走出去,请进来,学习交流,国产娱乐大片的质量在许多方面都上了好几个台阶,如演员表演、摄影、特技、视觉冲击、音响效果、制作、服化道等等,总之,其他一切都做得象模象样,就是故事讲不圆,好比张大导演的《有话好好说》,开头说得挺好,也逗趣,但是说着说着就喇叭了,没有好好把故事说完就闹开了,又是耍酒疯又是要剁人,有时观众分不清到底是中国的电影人没有能力将故事好好讲完呢,还是急于玩别的新花样?但怎么着也得先写正楷,再写草书啊,不能一上来就是狂草。
    先锋电影,前卫艺术家并不看重讲故事,甚至反故事,解构故事,如果是拍艺术片、探索片,那就另当别论了,若是打着商业运作的旗号,讲票房,讲娱乐,又是院线分成,还要凑贺岁的热闹,那么就应该老老实实把故事编圆了,让观众投入移情一把。
    这回冯小刚导演是规规矩矩向全体观众交了一张正楷,把故事讲得丝丝入扣。情节紧凑、主线清晰,内在逻辑完整,主角王丽向善的动机也十分可信,有了傻根的六万块钱和左右两伙贼(其中有一伙是一心向善的好贼,使得观众有了认同的对象),不用太费劲,故事就会自己朝前滚动。好的故事除了第一推动力是由作者施加的以外,后面的情节自会有序地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直奔终点。如果动力不足,就比较麻烦,编导得隔三岔五,加以援手。在《天下无贼》中,冯导施加的第一推动力很扎实,所以,故事也走得比较远,两个小时里,一环紧扣一环,最后好贼坏贼统统落网,还节外生枝,六万块钱差点被坏贼黎叔顺手牵羊,最终引来一场激斗,好贼壮烈牺牲,让观众唏嘘不已,也让我惭愧万分,比起贼兮兮的《手机》来,这回真是天下无贼了,这无贼的冯导让我辈刮目相看。在两个小时以前,还以为在这贼里贼气的名头下,可能是另一部手机而已。人的偏激是最要命的,我有时甚至认为是中国的文化里出不了俄狄普斯王这样逻辑严密的故事。
    走出影院,慢慢回味,感觉故事中仍有不少破绽,首先两伙武艺高强的贼该策划撬银库才对,何至于为六万块钱大打出手?但是,紧接着意识到,这是以美国大片的标准来要求中国贼,不妥!中国特色的贼可能就是只扰草民,不碰贪官。当然故事终究是故事,有点小疵,无伤大雅,没有人能编出点水不漏的故事来,只要在两个小时中没有觉察出明显的破绽,出了影院,就无所谓了,这票价就保证单位时间内的观众感受。
    中国的电影人故事讲不圆,责任在自身。追根溯源,小说家们脱不了干系。影像叙事和小说叙事虽然不是一码事,但是相互间关联紧密,电影脚本往往来自小说,不是电影人懒,电影大片本来就应该是各方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的小说家不喜欢讲毛姆式的或欧 亨利式的、一环紧扣一环的故事,电影人也就难为无米之炊。
    中国小说家为什么不喜讲或者不太会讲这类故事?还真不能不说到传统。远的就不说了罢,假如从唐传奇的虚构叙事文体说起,写一篇博士论文未见得能打住。还是从“五四”说起,比较切近。传统不一定是孔孟之道、四书五经或诸子百家,传统就是爷爷那辈人以来的事情,再往前就靠不住了,就像我们身上的服饰和头上的发式,都是五四以来的传统。
    “五四”的新一代小说家,如鲁迅、矛盾等,实践的是为人生的艺术,以他们卓绝的才智和炉火纯青的叙事能力,将故事编得严丝合缝,一点也不难,但是他们有着文学救亡、小说救世的抱负,弃医从文、弃商从文或弃工从文等等,将编故事这当子事就放下了,毕竟比起救国救民来,编故事实属雕虫小技。再说,广义地讲,《阿Q正传》、《狂人日记》或《林家铺子》等等也是故事,更何况这些小说写得深刻、犀利、确有警世、醒世,喻世的功效,既有现实性又有可读性,但他们这一代作家不看重圆熟缜密的故事,也许这给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中国电影故事片留下了一些隐患,就是缺少情节整一,结构完整又相对紧凑的故事。
    比较来讲,情节严整的故事最适合娱乐片,反过来说也行,电影是最适合讲有一定规模的故事的,两个小时左右,长度适中,情节整一(两千年前的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就强调戏剧是对“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毋宁说,电影事业发展依赖的就是这类好故事,凡是由著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尽管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但是在娱乐和刺激观众眼球的功能上,可能比不上情节紧凑的中短篇更奏效。
    中国叙事文学的又一个高潮是1978年到1988-89年,那是井喷似的十年,这十年里有好几代作家交相辉映,汪曾祺、王蒙、张洁、张承志、史铁生、莫言、王安忆、马原、余华、苏童、格非、池丽、方方等等,文学浪潮也很多,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就是不怎么为故事,以这些作家的才华和叙事能力,编圆故事也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他们有点耻于编故事,他们宁肯往纯文学一路探索,或向新现实主义方向掘进,所以我们的电影脚本也不怎么往故事里走,尽管故事编得不圆,但拍出来的电影有一个响亮的名头,叫做艺术片,以区别缺乏深度、模式化的故事片。这里,王朔是一个异数,他的小说创作一度对中国的影视文学有较大的影响。暂且以《顽主》风格来表述他的叙事特点,这部80年代的电影,还真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叙事风格中调侃、反智、自嘲、挑战现有价值观等等在90年代的一批影视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类电影对当代生活某些方面的揭示生动而夸张,对伪善、假道学现象的讥刺也十分辛辣,破坏日常生活的偶像,也挑战一板正经的故事逻辑,在恶作剧的同时把娱乐的方向领到了另一条道上,就是冯小刚前几部贺岁片的路数和风格。当然,既然是娱乐片,只要能教人乐起来就行,没有人规定非讲美国大片《偷天陷阱》或《海底总动员》这样的故事不可,但现在的问题是,国内的娱乐大片顶着故事片的名头几乎就没有讲圆过故事,或者开头有模有样,讲着讲着就不受故事逻辑的限制,无厘头起来,感觉是因无能而无厘头,非才华横溢而无厘头。当下,无厘头是很时髦的,但不能以此来掩盖编导们的捉襟见肘 。
    这里,还应该谈谈大众文化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娱乐片要让观众心安理得地娱乐,必须符合通行的价值观,不能随意违背,增加观众的精神负担。《天下无贼》有正义和邪恶的斗争,具备了娱乐大众的条件。王薄和王丽的改恶从善,弃恶扬善是情节开展的动机,也是故事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娱乐中有良知,这不是虚伪,也不能看成是简单的套路和法门,这是观众真实的心理需要,有了这一心理基础,故事中王丽的向善才显得可信,王丽尽管身处贼窝,但是良知并未泯灭, 所以一旦怀孕,新的生命给了她新的希望,她的重新作人是为了给未来的小生命一个远离污秽的起点,在这一过程中,她赋予自己生活以新的意义,同时也使整个故事有了强大的动力,可以向前发展。
    电影《寻枪》正是缺了这种动力和这一方面的内容,分量轻了许多,矛盾的双方没有了善与恶,正义和邪恶的较量,尽管情节逗趣,忍俊不禁,一些细节也精彩,机巧,但是感觉上就是小品,内在的力量不够,气势就弱小。
    张艺谋的娱乐大片气势不凡,《英雄》干脆以和平的理念来取代正义的力量和邪恶暴力之间的冲突,内容上倒是不入俗套,但是替暴政张目,把“和”等同于暴政下的苟且偷安,挑战通行的社会价值观,教人困惑万分,实在是娱乐不起来。一个普通的甚至窝囊的观众能体会一位江湖大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铲平世间不平事的抱负,但是很难认同一位帝王稳定压倒一切的心理,或者能理解帝王失去爱妃的哀伤,但不能接受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如果是一部专门描述独裁者心理的影片那就另当别论了,但《英雄》显然也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至于画面的壮观,打斗的精彩固然吸引眼球,总得有正邪之分吧,让观众的情感有所依附,难不成是光教大家欣赏武打特技和电脑制作来了?《十面埋伏》则相反,毫无理由地站在飞刀门的立场上,反对官府,双方的厮杀没有事理上的根据。就仅仅因为官府与飞刀门对立,所以他们之间要你死我活的拼杀?官府与侠盗的不共戴天这只是一般的道理,这个电影中没有给出具体的理由,缺少特定的语境,没有规定情景,那美丽的舞蹈就只是美丽的舞蹈。
    这里不是在讨论“寓教于乐”的问题,是想说电影观众的接受心理包含着诸多因素,除了有号召力的演员、精彩的故事、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要有道德的劝恶向善的内容。虽然在这类娱乐片中,正义和邪恶的斗争往往是浅薄的,煽情的,不过是保证票房的手段而已,但是缺了善和恶、正义和和邪恶的较量,就像是抽掉了故事片的脊梁骨,软塌塌地竖立不起来。须再次申明,这里讨论的前提是娱乐型故事片,不是那种艺术探索片,更不是思想型巨片。
    当然娱乐大众的法门挺多,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不要小瞧了编故事这一法门,到底是不屑编,还是编不圆?中国的电影人应该好好思量!
    原载:《读书》2005年0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