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成长中的“兴化文学现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王飞 参加讨论
兴化是江苏里下河地区的一个水乡,自古以来,文气很盛,文人辈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化文学创作迅速发展,逐渐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评论家,形成了一个创作群体。前不久,当几大摞兴化籍作家的作品集捧到我办公室和“兴化文学名人简介”发到我信箱时,真的让我吃了一惊,继而则是欣喜。毕飞宇、王干、费振钟、顾保孜、朱辉、庞余亮、刘仁前、顾坚……30多位富有成就的作家,一大批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有的县至今连一个省级作协会员都没有的情况下,目前在兴化境内工作生活的省级以上作协会员就近20个。一个县级市出了这么多作家作品,这么多省级以上作协会员,着实让人感到是文坛少有的一种 “现象”。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如今兴化的文学创作蔚然成风,兴化的作家群体及其成果尉为壮观。这里面不仅有代表性的作家,还有代表性的作品;不仅有走出本土、走向江苏、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著名作家,还有坚守本土勤奋笔耕的新秀;不仅有各种门类的文学创作人才,还有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他们的创作,大多植根里下河地区,既有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又有相对鲜明的水乡特色的审美趋向的同一性。正因为如此,所以把它称为“兴化文学现象”也未尝不可,不过应视它为成长中。但仔细考虑,我觉得还是叫“里下河文学现象”更好。因为高邮、宝应、兴化以至盐城的部分地区都属“里下河”地区,这里都是水乡泽国,受古运河文化的影响比较深,文化积淀深厚,文学人才辈出。我们应该把“兴化文学现象”放到“里下河”这一大的地域文化背景下来考量。
    为什么会出现“兴化文学现象”或者说“里下河文学现象”?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深厚的文学渊源。这里是一片文学的沃土,文化文学的血脉源远流长。兴化历史上最著名的文人有施耐庵、郑板桥、刘熙载等等,这就不说了,紧邻的高邮历史上的秦少游、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汪曾祺等等,对兴化,或者说对整个里下河地区的文化都影响深远。
    2、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殊的地理环境必然会孕育出特殊的地域文化。兴化是个水乡,过去没有公路,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没有船是进不来的。这里民间文学很发达。过去有个段子,说兴化人行船拉纤,月光下看到河边有一滩鲜虾壳,在月光照射下发出鳞光,以为是什么宝石,就用手去拈,一边拈一边用兴化方言说:“是我家财往我家来”。结果一拈被虾芒刺了手就叫起来:“入咯娘咯遇到鬼,虾儿芒啊戳咯手”。正因为交通不便,所以过去的兴化相对比较封闭,这种封闭性对一地文化来说有时并不是坏事,它使得兴化长期保持着水乡农耕时代的风情与民俗。垛田与水网,风车与女人,是我感受到的作为水乡兴化的特有景观。水是有灵气的,女人是文学永恒的话题,垛田与遍野的风车是兴化特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过去这里的女人是比较洒得开的,夏天在玉米地里锄草,能把上衣脱掉,收麦的时候女人们开起心来能把男人按在田头把裤子扒下。有句民谣说:“到了兴化心就花,到了盐城不想家”。说的也就是这一带女人有着特有的魅力。所以,毕飞宇等兴化作家笔下的女人怎么写得那么好,那么细致深入,跟这片水土是分不开的。是水乡的女人给他们上了第一课,让他们开化得早,见多了识就广。
    3、显见的名人效应和羊群效应。这里不仅历史上出过文学大家,而且当代出了不少文学名人。就创作而言,高邮的汪曾祺,兴化的毕飞宇、顾保孜、朱辉、庞余亮,还有江都的王洪等等;文学评论上,有从高邮师范调到扬州师院的叶橹、有在宝应插队,在扬州教院成名的丁帆、兴化本土走出去的王干、费振钟等等。这批名人产生的效应,一是影响了一批的后来者,二是引领了一批的后来者。这里面有的有着直接的师承关系,如,丁帆、叶橹对王干、费振钟的影响,不管他们今天名气多大,看到叶橹、丁帆还都得喊老师。当然,王干、费振钟后来又影响和引领了后来者。有的则表现为一种主动的效法,模仿、学习借鉴,在兴化新锐作家群的作品中不难看出这种痕迹。
    在名人效应下,于是许多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和爱好文学的人都尝试走这条路,结果就产生了羊群效应,量变到质变,不断地冒出新秀来。
    4、难得的一种文化自觉。兴化带有的文化“气场”、文学氛围对文化人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文化自觉,无需你赶,无需你去催打,他自然而然、心甘情愿地出自内心需求地去练习和从事文学创作,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自觉追求,这是非常难得的。这种文化自觉还表现在兴化当地的领导者身上,他们有眼光有远见,重视文化、文学的创作与积累,助推了“兴化文学现象”的成长。
    “兴化文学现象”从文本上讲,有着鲜明的水乡特色和乡土气息,无论是描写乡间的人事景物,抒写乡村的生活情调,还是揭示乡野的民俗、民情、民性,无论是怀乡、思乡,还是写童年的记忆、青春的记忆,无不流露出作者“无土时代”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这里是人们真正的精神家园。
    “兴化文学”作为一种现象来研究,还应该深入探讨它的文化意蕴、审美倾向、文体特征以及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课题。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同仁来关注和研究。
    兴化今属泰州,“兴化文学现象”跟年轻的泰州市一样,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我愿他越来越成熟。如果中国的县级市中有百分之一的县能像兴化这样,产生出这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并且形成一种气候,甚至能成为一种文学现象,那么我们文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原载:《文艺报》2009年12月0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