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人民,是抗战电影的灵魂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肖惊鸿 参加讨论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人民就打响了保家卫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与此同时,抗战电影也拉开了宏阔的帷幕。
    抗战电影与全民抗战同步
    1931年,由胡蝶主演的《美人心》上演,曲折宣传了抗战,或可标志着抗战电影的开端。单是20世纪30年代,直接或间接表达抗战的影片就多达40余部。《共赴国难》《奋斗》《战地历险记》《挣扎》《民族生存》《天明》《逃亡》《还我河山》《肉搏》《小玩意》《国人速醒》《热血青年》《同仇》《桃李劫》《民族痛史》《中国海的怒潮》《风云儿女》《十字街头》《北战场精忠录》《王老五》《青年进行曲》《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保家乡》《东亚之光》《胜利进行曲》《火的洗礼》《青年中国》《塞上风云》《气壮山河》《孤城喋血》《中华儿女》《长空万里》《风雪太行山》等有声片和无声片,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同一个主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抗战,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全民性。当时电影界的知名导演如孙渝、史东山、万氏兄弟、田汉、蔡楚生、费穆、张石川、程步高、阳翰笙、郑正秋等都投入到这一题材的电影创作,而当时的著名演员,如胡蝶、金焰、阮玲玉、赵丹、周璇、陈燕燕、黎莉莉、查瑞龙等也都在这一批抗战影片中担纲主角。他们在宣传阵地上向日本侵略者投出了威力非凡的炸弹。他们和他们的抗战电影,与中华民族的抗战史紧紧连结在一起。
    民族精神为抗战电影注入动力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保家卫国的民族自强自立精神与抗击外敌入侵的民族自豪感为电影注入了恒久的创作动力。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成为电影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就在这一年,中国电影制片厂制作了三部抗战电影:《还我故乡》《警魂歌》和《血溅樱花》。紧接着,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国泰影业公司、联华影业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实验电影工场、昆仑影业公司、华光影业公司、东北电影制片厂、文华影业、大同影业等当时20余家电影制作单位,接连推出不同风格的抗战电影,且数量呈上升趋势。
    1946年有6部影片记载了民族抗战经历:《民族的火花》《圣城记》《天字第一号》《铁骨冰心》《莺飞人间》《忠义之家》。到1947年,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即,电影业也在紧锣密鼓地创作以抗战为题材、鼓舞士气军心、为全国解放预热的一系列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以其艺术成就成为其中的典型。到了1948年,全年共推出20多部抗战电影。抗战电影进入如火如荼的繁荣时期。其中,国泰影业的《春归何处》、上海实验电影工场的《大地回春》、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哈尔滨之夜》、昆仑影业公司的《关不住的春光》、大华影业公司的《第五号情报员》以及文华影业的《小城之春》等在当时赢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抗战影片也以开拓性的创作思维、超越性的艺术表现、更趋成熟的创作手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近10家电影制作公司陆续推出10多部与抗战相关的影片。如中国联合影业公司的《谍海雄风》,大同影业的《几番风雨》《梨园英烈》(《二百五小转》)《望穿秋水》和《自由天地》,昆仑影业公司推出了《丽人行》《希望在人间》,还有新中华影业公司的《太平桥的怒潮》、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白衣战士》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进入50年代,电影人对于抗战电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创作的自觉性和自省意识在电影创作中进一步发挥作用。这期间,东北电影制片厂发行的《赵一曼》《光荣人家》《卫国保家》《钢铁战士》,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为了和平》《铁道游击队》《鸡毛信》和《南岛风云》,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平原游击队》《扑不灭的火焰》,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吕梁英雄》《新儿女英雄传》以及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文华影业的《我这一辈子》等,为抗战电影的发展壮大和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抗战电影的美学特征愈发鲜明,塑造平民英雄、反映大后方抗战成为创作主流。人民,成为抗战电影的灵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平原游击队》,不仅第一次比较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时期的游击战,而且提供了一个好故事的范本或模板,带动了日后更多同类型影片的创作。
    六七十年代,抗战电影的比例大为提高,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在各级各类文艺演出团体中,这些电影被无数次地搬演、模仿。它们中的经典台词,被口口相传,甚至进入了民间语汇。如《地雷战》《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红灯记》《沙家浜》等。这些影片延续了之前抗战电影的共同特征,托举平民英雄,通过人民来展现抗战的大后方和中坚力量;以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为主,用日臻成熟的艺术手法传达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善良朴实的中国平民,家园遭到外敌入侵,毅然拿起武器,走上战场。这些作品中,正面人物即抗日英雄往往高大英武,彰显了革命浪漫主义风格,也塑造了一系列的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如《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地雷战》中的赵虎、《地道战》中的高传宝,特别是《小兵张嘎》,让我们看到了一名战士的成长经历。时代需要英雄,时代呼唤英雄。如何与时俱进,塑造出这个时代需要的英雄形象,形成中国电影品牌效应,是我们应该从这些电影的巨大影响中所学会思考的问题。
    新时期抗战电影
    更关注战争中的人
    新时期之后,中国电影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电影创作者以更加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对待历史的客观精神,开拓艺术创作,回顾全民抗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开始纳入创作视野。1986年,杨光远、翟俊杰执导的《血战台儿庄》作为新时期第一部反映国民党抗战的影片,成为轰动一时的力作。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开始聚集于表现抗战时的重大事件,无论是艺术表现力还是题材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长足进展。如《七七事变》全面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与目的,显示出中国抗战影片对战争全球性定位的清醒与自觉;《屠城血证》艺术再现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事件;《黑太阳731》全面表现了日寇细菌战的罪行。这些抗战电影的推出,表现了中国电影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与“十七年”甚至是50年代之前的作品相比,新时期的抗战电影体现出了新的特色。之前的创作胜在历史原貌的展现、影像的质朴和人物的平实上,新时期抗战电影在题材领域的拓展、人物的塑造上都有所超越。全球视野,全景展现,成为这一时期抗战电影最鲜明的特色。
    中国的抗日战争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抗战电影开始涉足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打击日本法西斯这一新领域。《一个美国飞行员》通过江南水乡新四军和老百姓救助美国飞行员的故事,表现了中国与世界人民同仇敌忾的反战意志。冯小宁的《黄河绝恋》,讲述了八路军护送美军突破日军封锁的故事。《国际大营救》则表现了中美联合救援队营救美国王牌飞行员的惊险之旅。同时,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全景式地表现抗战的来龙去脉,形成编年史式的宏阔画卷。比如有展现抗日战争全历程的《为了胜利》,有表现国共合作抗日前因的《西安事变》,有揭示抗战起因的《七七事变》,有再现被誉为“中国夏伯阳”的包森将军的《剑吼长城东》,有反映东北抗联领袖杨靖宇的《步入辉煌》和《白山黑水》,还有赞誉刘邓大军的《浴血太行》。这些影片,勾勒出抗战历史的清晰脉络,体现出中国抗战影片追求史诗性风格的努力。
    探讨战争状态下人的命运与人性的交锋也成为这一时期抗战电影的创作特色之一。随着抗战主题的不断深入挖掘,战争的宏大叙事逐渐退出主流表现领域,一些创作者将着力点放在表现战争和人性的剧烈冲突上。如陈凯歌的《黄土地》,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透过一个八路军文艺工作者的视角,从民族文化的层次,探讨黄土地文明的活力与动力,提出了中华民族向何处去这一不仅仅局限于抗战的时代命题。接下来的《一个和八个》,同样把一个八路军蒙冤战士与土匪置于战争的“达摩克利斯剑”下,细微表现不同身份的中国人性格与命运的交锋。直到外敌当前,人性的冲突让位于同仇敌忾。张艺谋的《红高粱》张扬了民族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国仇掩盖了家恨,正义匡正了对传统道德的挑战。《国歌》以国歌的创作历程为主要线索,刻画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作者田汉和聂耳等民族精英知识分子并肩战斗的形象。这些电影,从崭新的视角揭露了战争的残酷,表现出和平生活的美好,刻画了人物的复杂内心,揭示出历史的必然。
     新世纪抗战电影
    对战争的理解愈加深入
    进入新世纪以来,抗战电影题材更为宽广,人性关照更为透彻。人们对战争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洞察让抗战题材的电影表现更为深刻。虽然一些影片仍偏重商业化追求,但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以塑造人为本,注重人性回归。一是刻画了国共两党官兵在正面战场上的形象,力图表现和还原历史真实,塑造了一系列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如《太行山上》塑造了“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牺牲的第一位军长郝梦龄;《夜袭》反映了抗战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塑造了以陈锡联为首的八路军官兵浴血奋战的事迹;《铁血》反映了国民党官兵在正面战场上的表现,刻画了一名普通士官丰满立体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是抗战销烟中的忠魂。二是塑造了一批平民形象。《斗牛》试图把从前抗战电影中的平民英雄还原成真实生活中平凡而生动的人。牛二是真实的、自私的,他也有人性的弱点。当最后,他发现自己拼力保护的牛被抛弃时,所有的伟大意义化为乌有和荒诞。
    值得一提的是《东京审判》。影片艺术还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的那段历史。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开庭,持续到1948年11月宣判终结,历时两年零七个月,最终把东条英机等7名战犯送上绞刑架。这部影片以史实为框架,艺术再现了审判过程中正义战胜邪恶的对决。这是一场人心的较量,是正义与尊严的胜利。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批抗战电影集中上映。中俄合拍电影《战火中的芭蕾》,讲述了1945年东北抗联队伍,带领老百姓与苏联红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故事,展现了一段凄美动人的跨国爱情。再现“黄土岭战役”的抗战影片《诱狼》,刻画了以曾雍雅、杨成武、张英等为代表的军人形象。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对日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的影片《百团大战》,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的战争全景,弘扬了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开罗宣言》则以壮阔的史诗篇章,呈现了国共抗日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全过程。这些抗战电影,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以崭新面貌呈现了中国抗战电影的新成就。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抗战电影的立意与基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得明朗清晰。我们有理由相信,彰显民族精神的中国抗战电影没有止境,它定会走向越来越成熟的明天。
    原载:《文艺报》2015年09月0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