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高人气影视作品中,网络剧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其产生的传播效应甚至超过了传统影视剧。爱奇艺的《盗墓笔记》《心理罪》,搜狐的《无心法师》,腾讯的《暗黑者2》点击量均轻松破亿,而脱胎自网络剧的电影《煎饼侠》,更是在上映一个月内,票房突破11亿。 “媒介即讯息”是媒介学者麦克卢汉的名句,网络剧是媒介对内容反作用的典型代表。以网络小说为代表的流行文学IP,加上年轻演员,已经成为网络剧的“标配”。有人统计,网络剧中的主线人物一般都不会超过28岁,而在内容上则大打在传统电视剧中式微的“刑侦”、“灵异”、“玄幻”牌。与“网生代”一起成长起来的网络文学、动漫二次元、粉丝文化等,成为网络剧区别于传统电视剧的内容主力,以及拉近和目标观众距离的情感内核。 网络的归网络,客厅的归客厅?业内人士预测,传统电视剧与网络剧正在形成二元格局,既有竞争也有融合。内容对平台也已经开始主动选择,今年,一部采用传统电视人马制作的仙侠视频作品《蜀山战纪》,竟然选择年底先在网络播放,明年再登上电视荧屏。电视跟播网络的出现,似乎预示着传统荧屏已经不再是影视内容的首选。 分别代表年轻审美和传统审美的网络剧与电视剧,会否形成两个不相兼容的场域?网络剧的崛起,会不会挤压传统电视剧的生存空间?在对年轻群体的迎合中逐渐形成固化形式的网络剧,又会否重复电视剧犯过的错误? 网络与电视二元格局正在产生,媒介与内容开始“排异” 前不久横扫荧屏的4部口碑剧《老农民》《北平无战事》《嘿,老头!》《平凡的世界》全网播放量的叠加为50.48亿,而《古剑奇谭》一部电视剧的网络点播量就达到93.07亿。某次业界论坛中,一位视频网站嘉宾给出的数据,在不少人的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电视与网络受众分野日趋明显,《古剑奇谭》采用网络跟播电视的形式亮相,但其二次元碎片化的叙事风格以及对年轻偶像的刷脸式展出,利用的其实是网络剧的制作思维。”一位业内人士在分析这组数据时认为,《古剑奇谭》本就是为年轻“网生代”量身定制的,网络是这类作品的阵地,拿它的“主场数据”与传统口碑正剧比较,无异田忌赛马,并不公正客观。网络的归网络,电视的归电视,目前,视频内容的“二元格局”正日渐清晰。随着“看视频”逐渐成为继看电视后,人们获取娱乐内容的又一常规途径,播放平台对与自身并不匹配的内容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排异”反应。春节档,湖南卫视推出的穿越剧《相爱穿梭千年》,电视上的收视并不高,在同期全国卫视收视中一直没能冲入前十,这样的成绩对于一部改编自热门韩剧,云集井柏然、黄子韬、郑爽、谢依霖等当红偶像的电视剧来说并不理想。但该剧在网络平台上却表现良好,剧集还未过半,点击就已破亿,这个成绩足以比肩热门电视剧。在网络剧中,排异同样明显,某部云集了吴秀波、张歆艺、海清等一众电视明星的都市题材网络剧,却点击量一路走低,甚至不敌投资不到其十分之一的“段子剧”。 网络视频与客厅电视的观众有什么分别?索福瑞的一组数据虽然并不全面,却颇有参考价值。数据显示,黄金档电视剧的主流收视人群为中年女性,主要集中在45-54岁的初中文化女性。即使是主打年轻内容的湖南卫视,其电视剧的最主流受众依然是中年女性。与此同时,中国网络剧观众的年龄则集中在20-29岁。从年龄段来看,传统电视剧主要面向“60后”、“50后”群体,而网络剧则专攻“85后”与“90后”,这两个群体对内容的需求差异化明显。 纵观目前网络剧市场不难发现,以网络文学为主的流行文学和“小鲜肉”演员(年轻俊美、有粉丝基础与话题性,却受到演技质疑的男女演员),已经成为网络剧标配。 被誉为网络文学第一IP的《盗墓笔记》,以网络剧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并且请来了“小鲜肉”代表李易峰、杨洋担纲主角,影视红星唐嫣也在该剧中出演角色。虽然该剧对原著的大幅度改编激起粉丝的巨大不满,凌乱的剪辑、简陋的制作以及逻辑混乱的剧情,也让该剧的豆瓣评分跌到3.3。但《盗墓笔记》的点击量还是冲破20亿。业内人士认为,网络剧《盗墓笔记》的胜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以内容取胜,而是以网络文学IP、粉丝效应为代表的“网生代文化”与网络平台产生的化学效应。换句话说,如果放在传统电视平台上,《盗墓笔记》未必是一部达标的影视作品,但它无疑对网络剧受众群体需求具有探索与摸底的价值。 视频网站被视为“一剧两星”之外的“第三星” “缺哪儿,补哪儿”慈文传媒董事长马中骏如此描述网络剧的兴起缘由。在业内人士看来,新生的网络剧一直都只是传统电视剧的内容“补丁”,而非继承与升级。如今,这个局面似乎有所改变。 今年点击位于前列的现象级网络剧,出自传统影视公司的不在少数。去年点击过亿,今年推出第二季的网络剧《暗黑者》,出自慈文传媒之手。剧集播放还未过三分之一,点击已突破3亿的《无心法师》,是唐人的手笔。两家影视公司,前者出品过《老马家的幸福往事》《神雕侠侣》《青盲》,后者则推出过《仙剑奇侠传》《步步惊心》等高收视作品。如果说,多少有些年轻流行文化基因的慈文与唐人加盟网络剧并不算意外,那么以《北平无战事》《父母爱情》等历史厚重感影视作品为标签的孔笙与侯洪亮加盟网络剧,则难免让人大跌眼镜。今年,他们推出了一部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网络剧《他来了,请闭眼》,从导演到演员采用的都是传统电视剧阵容。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传统影视公司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网络剧创作团队。 传统影视公司为何纷纷转投网络剧阵营?“一剧两星”政策的落实无疑起到了助推作用,不少业内人士甚至直接将视频网站称为卫视平台外的“第三星”。然而,由于目前网络视频收费模式尚未建立,这颗“第三星”带来的经济利益十分微小。拿去年点击名列前茅的《暗黑者》来说,制片方透露,其实影视公司与视频网站双方不仅都没赚钱,反倒还亏了些。 做网络剧,影视公司看重的并非立竿见影的经济利益,而是创造一个“圈地”青年人娱乐的全新经济圈。在网络剧《暗黑者2》中,网络小说作家南派三叔成了客串角色。剧中南派三叔不仅自己演自己,还植入了他的最新小说,而他对成名作《盗墓笔记》的调侃也成了剧中台词。这一幕虽然大有“捆绑销售”的嫌疑,却颇值得玩味——以网络剧与网络小说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自足而封闭的“朋友圈”,这场新媒介挑起的狂欢已经不准备也无暇顾及“圈外人”了。 在新的网络娱乐生态圈中,如果说网络小说是IP的种子,那么网络剧就是检验初期IP市场价值的“试验田”,之后还会有电影、游戏、衍生品等后续开发。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网络剧已经逐渐替代电视剧,成为“网生代”娱乐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网络剧的发展,并不仅是网络文化的内部事件,同时也蕴含着改变影视产业格局的种子。传统影视公司的加盟使得网络剧在品相上与传统电视剧越走越近,今年的点击量“黑马”《无心法师》的单集制作成本在160万到200万元之间,特效总投入达到800万,这让该剧的画面效果远胜传统电视剧。 当日趋成熟的网络剧在制作上与传统电视剧齐平甚至超过电视剧,电视剧的生存空间是否会被挤压?“好的团队与资源都去搞网络剧了,传统电视剧就会慢慢中空。”电视评论人李星文认为,屏幕间的资源争夺战已经打响。在业内人士看来,现阶段中国网络剧与电视剧的关系正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它们在品相上越走越近,却在内容上分道扬镳。当网络的盈利模式进一步完善,网络剧也许真就要成为年轻人的第一选择了。 业界前瞻 领先电视播放?明星化?网络剧未来怎么走 ■趋势一:电视跟播网络“苗头”初显 不久前,古装玄幻剧《华胥引》除了在卫视频道播出外,更是在视频网站进行播出。有意思的是,这次播出,并非网络随着电视播出后每天更新剧集,即传统意义上的“网络跟播电视”。而是进行了“免费用户跟播+会员付费看全集”的模式,具体的操作方式就是,对于不付费的免费观众,网络采取跟播电视的做法,而付费会员则可以领先电视观看,一次性看到该剧的全部内容。网络平台透露,这一举措为网站吸引了超100万新用户。不少业内人士将这一现象称为网络从“无时差”观看到“超前看”的新体验。从多屏互动的关系来看,这也预示着电视与网络平台关系的微妙改变。电视跟播网络已经初现“苗头”。一位国内视频网站内容运营官透露,国内不少网络自制剧确实已经收到电视台抛出的“橄榄枝”,有的甚至已经成交,一些网络剧也拓展出海外市场,被卖到海外播出平台。对于电视台来说,网络剧作品便宜的价格,以及与自身内容的互补,十分具有吸引力。比如,一些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一集的搞笑网络段子剧,受到不少电视台的青睐,这些短剧都被电视台买来作为栏目剧资源进行储备、开发。对于网络剧来说,虽然相对传统电视剧价格便宜不少,但是能够卖到电视台也是一个新的盈利途径。因为,就目前市场而言,网络剧还是赚的少,亏的多,而盈利途径也只有广告一条,十分单一。不少制作公司透露,做网络剧其实在自掏腰包。 ■趋势二:“明星脸”争相“刷屏”网络剧 “网络剧的主角,在传统电视剧中连二号都不一定能演上。”在网络剧刚起步时,“明星脸”很难找到。倒是打开电视,前一秒还在网络剧中耍帅的男主角,这一秒却在电视中“跑龙套”的现象极多。但在网络剧逐渐强势的今天,网络剧正逐渐被“流行”加持。比如,主持人出道的大鹏,一直不温不火,却凭借着自导自演的网络剧声名大噪,再次转战传统影视圈,已经成为一线卫视的主持人,主演的电影也创造了亿元票房。 网络剧的造星能力已得到业界公认,将新签约艺人的“处子秀”放到网络剧,成了不少影视公司的新动作。今年暑期,某部热播网络剧中,4位主演一律采用该剧制作公司新人,该剧播出后,几位主角的粉丝快速上涨,剧中的人物关系也一度形成网络话题。 随着热度的不断上涨,不少明星也开始“刷屏”网络剧。吴秀波、张歆艺、海清等传统电视剧演员都客串过网络剧。而今年的现象级网络剧《盗墓笔记》则请来了杨洋、李易峰两位当红人气小生。因此,不少人将网络剧《盗墓笔记》的巨大号召力,归因于原著超级IP与当红“话题性”男演员的影响力叠加。 但并非所有传统影视剧明星都能适应网络剧生态。一位资深电视制作人将网络剧需要的演员总结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小鲜肉”,凭借出众外形给人以情感愉悦,主攻女粉丝。第二类是周星驰这类,敢于自嘲和自黑的类型。这类人特别受动漫“二次元”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的欢迎。 快评 “90后”开始对内容趋同的网络剧说“不” 当我们看网络剧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越来越明确——眼下,“刑侦”、“灵异”、“玄幻”成了还很年轻的中国网络剧中的“老三样”题材。神探与变态杀人狂斗智斗勇、通灵人洞彻神魔,这些传统电视剧不屑一顾的内容,成了网络剧专攻的领域。“就像当年追金庸,现在全部追着玄幻走”,一位影视制作公司老总透露,公司为网络剧囤积的网络小说,大多为玄幻题材。 不少网络剧表现出内容空泛,光靠血腥、暴力的重口味表象博点击的不良趋向。不少网络“刑侦”剧中明显带有《犯罪现场调查》《汉尼拔》等“犯罪题材”美剧的影子,然而,从剧情看,这些网络剧只“偷师”了美剧的暴力美学,不遗余力地用血淋淋、变态心理等重口味外壳包装自己,却没有将更重要的推理过程与对人性的现实关照表现出来。 案件怎么破的?神探光是凭借案件本身就推理出了凶手的外貌特征。凶手为什么变态?剧组只是草草套上一个牵强的童年阴影。受害人各种惨不忍睹的被害方式,却成了剧中最主要的呈现点。有影评人甚至总结出了这类网络刑侦剧的典型套路——30分钟一集,10分钟展现杀手的变态;在校园流连10分钟,将镜头给英俊的主角与他的漂亮女友;8分钟展现巡警与神探间的插科打诨;最后留给推理的时间只有2分钟。主角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把案件打发了。 网络剧的重口味并不难理解。曾有业内人士将网络剧的出现定义为典型的“破坏性创新”。“破坏性创新”最早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提出,他认为创新有两种类型,一是维持性的创新,二是破坏性创新。前者向市场提供更高品质的东西,后者则利用技术进步效应,从产业的薄弱环节进入,颠覆市场结构,进而不断升级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爬到产业链的顶端。一般而言破坏性创新产品的性能要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但能够较好地填补现有产品的功能空缺。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拥有更宽泛的展现空间,而热辣出位的话题则能以最低的成本吸引用户。重口味符合注意力经济的规律,是新媒介形态崛起时最佳的上位方式,也是难以避免的“成长阵痛”。 年轻观众的“痒点”与“痛点”一旦被踩到,网络剧不火也难。但是看多了韩剧、日剧与美剧的年轻观众其实并不容易被“忽悠”,相反,他们对于网络剧猎奇外衣背后的剧情逻辑与思辨,有着比传统电视剧更苛刻的标准。毕竟好奇心是个易耗品,仅仅依靠重口味博出位,没有扎实内容的支撑,关注不会持久。 去年上线的10集网络剧《探灵档案》,打出了陈冠希、商天娥等大牌,加上香港恐怖片式的内容氛围,使其1小时内播放量便突破126万次,一周内播放量逼近3000万次,甚至有业内人士毫不吝啬地赞其为“网络剧新标杆”。然而,由于该片徒有香港老派恐怖片的惊悚外皮,却将好好讲故事这条最基本准则抛在脑后。几乎没有任何完整情节,更遑论现实关照,让《探灵档案》迅速沦为“吓人一跳”的恐怖秀。观众一开始的新鲜感很快便消磨殆尽,前两周的势头一过,点击率明显疲软,不再上涨。倒是此后一部题材类似的《灵魂摆渡》,没有任何大牌明星,画面也略显粗糙,却放下灵异的噱头,耐心地将每一个人性故事合理讲述。结果该剧收视一路上涨,成为网站“长尾效应”的激发器,点击率突破2亿。 在重口味成为众口味的当下,重口味已经成为“噱头”,真正能够突围的其实还是过硬的内容。 原载:文汇报2015-11-0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