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十四年保持文化活力的奥秘 ——河北省霸州市城乡文化建设调查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本报专题调研组 参加讨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胜芳南音乐会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目前在霸州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图为正在街头排演的胜芳南音乐会。 资料图片
    

    
    一个典型的北方县级市,既无雄厚的经济实力,又无丰富的文化资源,却能在文化建设上稳步前行,连续十四年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之殊荣,其奥秘何在?
    霸州的故事启示我们,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搞好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树立正确的文化政绩观,摒弃浮躁,不慕虚名,扑下身子,求真务实,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时一事抓起,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文化给予的滋养,真真切切体会到文化带来的实惠”,文化的发展繁荣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
     序
    霸州市地处京津保三角中心地带,属环京津、环渤海城市群,幅员面积784平方公里,辖7镇5乡、两个乡级办事处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59万。改革开放以来,霸州市禀天时、凭地利、聚人和,经济建设不断实现新的跨越。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0.47亿元。
    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相伴,霸州市文化发展的成就同样让人瞩目。近年来,围绕建设“文化品牌之城、名人汇聚之城、时尚消费之城、休闲宜居之城”,霸州市倾力打造在京津冀都市圈乃至全国极具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主题城市,取得了丰硕成果。自1996年以来,霸州市连续14年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的荣誉称号。
    一个典型的北方县级市,一无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无丰富的文化资源,却在文化建设上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其奥秘何在?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调查组一行走进了霸州市。
    扑面而来的文化之风
    倘佯霸州,你时时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无论是农户院里泼墨挥毫的庄稼汉,还是那广场上披红戴绿的歌舞者,抑或是旧式戏楼里偶尔传出的京腔和平常巷陌中响起的丝弦,都让人从心底生出深深的感动。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我们重点走访了一些直接面向群众的文化单元,这其中,“戏曲之乡、翰墨之乡、词赋之乡、温泉之乡、胜芳古镇”的四乡一镇品牌给人的印象格外深刻。
     1.戏曲之乡
    霸州历史悠久,春秋征伐、宋辽对峙、燕王扫北的历史印迹,燕赵、齐鲁、秦陇、中原文化的撞击聚合,商贸历史以及西方文化的点滴渗透,使霸州形成了移民、边关、榷场、水乡四方合一的特有文化。而源远流长的古乐歌谣和戏曲艺术正来源于并生动反映了这一特有文化,霸州的胜芳、高桥、北燕家务古乐可以追溯到商周,歌谣小调亦传唱千年,京、评、梆、昆各大剧种和说唱艺术更是日益兴盛。鉴于群众对戏曲的热爱,2006年,市委市政府投资建设了李少春大剧院和纪念馆,并将每月28日定为“月月唱大戏”公演日。每到这一天,总有全国戏曲名家或名团登台演出,5年来从未间断。在周末小剧场、农民文艺大会以及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全市152个大小农民剧团经常上演京、评、梆、昆等戏曲节目。在王庄子乡王圪垯村,当看到劳作一天的农民摇身成为舞台上的青衣、花脸、小生时,你很难将他们与“王圪垯村”这个土得掉渣的名字相联系。现在,霸州已有戏曲爱好者1万余人,以专业剧团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业余剧团和戏迷票友为基础的“戏曲之乡”业已形成。
     2.翰墨之乡
    霸州自古书画名家辈出,历史上出过20多位宫廷画师,建于元代的益津书院久负盛名。当代民间仍有习文作画的时尚。目前,全市有3000余名书画爱好者,其中50余名是省级以上书法、美术协会会员,4人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06年,政府投资1700余万元重建了益津书院,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平台。2008年,该书院被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交流中心和河北画院确定为创作展览基地,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全国中青年“回顾印象”中国画学术展、“翰墨家园”中国画百家邀请展、“走进太行”河北省美术家优秀作品巡回展、海峡两岸百名将军书画展等。十几年来,霸州的书画爱好者共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类书画展100余次,参展作品6000余件(幅),在地区级以上展览获奖作品达90余件。舞文弄墨不仅丰富了城里人的文化生活,还愉悦了村里人。在岔河集乡,书法协会的农民会员每月聚在一起鉴赏交流;在靳家堡村,书法爱好者竟达200多名,练字已成村里的时尚。
     3.词赋之乡 
    除诗词协会外,霸州还有民间自发创办的谷风诗社、梅花诗社等八大诗社。成立于1991年的高村“谷风诗社”是较早的农民民间文学组织,社员中就有种菜农民、果木能手、家庭妇女、建筑工人、民营企业老板等。二十年来,他们共创作各种题材的诗歌作品17000余首,在国内外发表作品1820余首,获各种奖项158人次。现在,吟诗作赋、填词谱曲不仅是霸州人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文明、高雅生活状态的体现,“词赋之乡”在这里雏形已现。 
     4.温泉之乡
    霸州的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可开采量达5亿立方米,出水温度在70℃—90℃之间。其水质呈弱碱性,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非常适合养生洗浴。2003年建成的茗汤温泉乐园已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7年,中国矿业联合会正式命名霸州为第八个“中国温泉之乡”。为了开发利用好这一难得的优质资源,霸州市将温泉开发纳入环京津休闲旅游的发展规划中,在开发区规划出28平方公里区域,打造以温泉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为特色的国际温泉公园。现在,该园区中先后引进的10家高档温泉酒店已有部分建成开业。以温泉资源为依托的现代旅游已成为构筑当地文化旅游的要件,“温泉之乡”渐具盛名。
     5.胜芳古镇
    胜芳是集北方平原和南方水乡景色于一体、农耕文化和榷场文化于一身的水乡古镇,在春秋时代就有文字记载。乾隆年间,胜芳作为沟通京津保的商品交易集散地,是直隶的六大重镇之一。一百多年前,镇上就有铺面400多家,后又建有邮局、学堂、书局、照相馆,英国人还在此开办了经营美孚、壳牌石油的“永顺公司”,繁华之时的胜芳曾有“小天津卫”的美誉。在胜芳镇,我们看到了罕见的中西合璧古宅院和“胜芳三宗宝”——戏楼、牌坊、文昌阁,以及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如今,胜芳镇还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胜芳花灯、胜芳南音乐会、72道民间花会、12道清宫御宴和70多处四合院、30多座小洋楼。其中,有2项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遗产,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复建“北方水乡商业文化古镇”的思路,并投资修复了古河道、古街巷、古牌坊、古楼阁、古民居等一系列古镇名胜,还修建了民俗博物馆。
    绵延不绝的文化活水
    霸州市在文化建设中,既立足自身实际,又积极开拓创新,通过一系列举措,为文化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1.规划制定科学化
    霸州市从谋划文化发展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只有在深入研究和把握本地区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文化建设的效果和效率。首先,坚持把系统研究作为制定文化发展规划的基础。采取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相结合的思路,充分把握霸州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时代特征,系统总结传统地域文化的生成和影响;同时,把文化建设放在霸州未来发展的大盘子里,分析文化与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遵循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规律,加快文化生产力物化进程。其次,细化一整套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和系统规划。2006年以来,先后制定了“十一五”文化发展的专项规划和《关于文化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文化名城建设工作推进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确立了“农村、城市、历史、精品、社区、校园、体育、企业、网络、旅游”等十大文化建设体系和“十大精品文化工程”,形成了每年一推动、两年一节点、五年大提升的工作步骤。这些,使文化发展的目标更加细化,措施更加具体,兼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从制度上保障了文化建设的科学推进。
    2.设施建设精品化
    在多年实践中,霸州市明确了以精品文化设施建设为载体,带动提升地区文化发展整体水平的思路。一方面,以制度保障投入。据统计,从1996年以来,在总投资23亿元的精品文化设施建设中,政府财政投入20.7亿元,占总投入的90%以上;先后建成华夏民间收藏馆、益津书院、图书馆、乒乓球馆、游泳馆、胜芳古镇、广电中心等“十三大精品文化设施”;在基层,已建成15个乡镇文化站,18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80%以上的村街建有农村书屋,村村都有文化大院,初步形成了文化设施遍布城乡、基础工程争相辉映的局面。另一方面,创新资源利用模式,不断完善充实精品设施。霸州市不仅注重挖掘利用域内文化资源,整合包装建设了李少春纪念馆和大剧院、荣高棠纪念馆;而且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通过引进域外文化资源,充实、完善精品文化设施:在华夏民间收藏馆预留空间作民间收藏,引进了自行车博物馆、书画收藏馆等。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功能,充盈文化设施的品牌内涵,让文化设施成为吸引百姓的鲜活体。目前,李少春大剧院已成为全国六大京剧艺术展演基地之一;李少春纪念馆被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自行车博物馆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自行车博物馆”。
    3.活动组织品牌化
    霸州市抓住关键点,提高精品度,推出了一系列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成为近年来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以“文化艺术节”为窗口,打造开放兼容的霸州文化。2006年以来,本着“创国家级品牌、造国际性影响”的宗旨,围绕“四乡一镇”,每两年举办一届主题鲜明的文化艺术节,截至2010年,已成功举办三届,充分展示了霸州文化魅力。二是以“月月唱大戏”、“周末小剧场”、“天天办展览”等活动为载体,形成独具特色的霸州文化。2006年3月正式启动“月月唱大戏”活动;开办周末小剧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票友7000余人次登台献艺;依托益津书院,打造书画艺术展示平台,同时建立老年书画爱好者活动中心、青少年爱好者双休日艺校、国学教育推广中心,使益津书院成为高规格、多功能的市民学堂;同时,该市还先后组织承办了国际京剧票友大会、中国作协诗刊社全国诗歌笔会、全国中青年“回顾印象”中国画学术展等一系列品牌活动。三是以非物质遗产保护为突破,通过组织活动挖掘传承悠久的霸州文化。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共搜集了280个非遗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4项,保证了霸州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4.机制保障长效化
    霸州市合理运用领导分包、政策扶持、市场调节、督导考核等手段,持续推动文化建设步入常态化、一体化、规范化运行轨道。一是建立分包联动机制。按照文化名城建设总体框架要求,建立“三级分包、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了市、乡(镇)、村(街)全面推动文化建设的合力。二是落实政策引导。制定出台了投资优惠、奖励扶持等办法,对投资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政策。对民间文化培训机构实行“两不一给”(即不收税、不收费、给补贴)政策。三是探索多元投入。在将重点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服务列入财政预算,并在每年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吸引域内外企业投资文化设施建设,中华戏曲大观园、国际温泉公园等开发项目全部依靠民间资本投入。四是施行绩效考核。对文化建设实行定期督导、全程跟踪、年终评估;要求各级各部门把工作任务分阶段、分步骤量化,并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头上,所有工作均采取销号制抓落实,并纳入乡科级领导班子考核体系,保证执行力。
      5.产业扩张聚集化
    产业发展的兴旺态势同样是霸州市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找准文化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挖掘、包装、整合自身资源,做大做强优势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下游产业、周边产业、关联产业,推动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形成文化产业扩张聚集的积极态势。另一方面,严格落实国家、省、市文化产业政策,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民间资本加速流向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突破区域界限,发展文化块状经济,促进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霸州先后建成了三个国家级旅游景区,将华夏民间收藏馆、胜芳古镇、龙泉寺、李少春纪念馆等景点景区纳入京津冀名胜风景休闲旅游产品系列,整合推出了六条文化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引进投资60亿元的吉利集团霸州产业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华北地区唯一的赛(试)车场地。2009年,组建海润乒乓球俱乐部,并连续两年承办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霸州站赛事,成为全国唯一具有中国乒超联赛俱乐部的县级市。扬芬港工业园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西洋乐器生产基地,年产西洋乐器达到30万件,98%的产品销往国外,在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阅兵庆典上有320套中音号乐器由霸州企业提供。目前,占地面积达3000亩的中国北方乐器城项目已落户霸州。
    霸州带来的启示
    霸州14年持之以恒抓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
     1.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觉醒和主动的担当,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化的真挚热爱和不懈追求,是文化属性的一种回归。霸州的文化自觉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自觉。针对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霸州历届领导班子立足市情,把文化传承发展作为使命和担当,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本级财政持续投入给予保证,政府部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二是基层群众的自觉。多年来,霸州的群众乐于参与文化活动、资助文化团体、创造文化产品,主动融入文化氛围,现有的几百个文艺、文化团体大多是通过群众自发组织和政府引导扶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建设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两种“自觉”都蕴含着对民族文化的真挚热爱、对精神生活的热烈追求,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相互碰撞融合,相互促进,成为霸州文化建设绵延不断的动力之源。霸州的做法启示我们,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主动培育和呵护两种文化自觉,并推动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文化发展的强大氛围。
     2.科学的文化政绩观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政绩。14年来,尽管霸州市领导班子多次调整,也遇到过各种压力阻力,但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群众的利益、百姓的实惠作为抓文化、搞文化的着眼点和根本目的,不盲目追求大奖和“工程”,不盲目追求规模和效益,从点滴做起、从细节抓起,踏踏实实、稳步推进。他们的故事启示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文化政绩观,摒弃浮躁,不慕虚名,扑下身子,求真务实,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时一事抓起,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文化给予的滋养,真真切切体会到文化带来的实惠”,文化的发展繁荣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
     3.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推进文化建设的根本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关键。多年来,霸州市采取多种手段,为文化人才队伍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人之长的人才观,实施“万千百十”人才战略工程,引进和留住域外精英级人才,有针对性的落实鼓励政策,调动人才积极性;通过对人才队伍的灵活组织和引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化大军。灵活、务实的举措,激活了当地的文化之水,取得了文化发展的不断跨越。霸州的做法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需要人才作支撑,需要人才形成后发优势,而完善人才队伍机制,灵活运用人才资源是关键,唯有如此,我们的文化建设才会活力备增,才会实现跨越发展。  (执笔人:陈永萍、甄澄、樊江、孙贺亮、张亮亮)
    
    原载:《光明日报》(2010年12月17日11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