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本身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尤其在当前人们普遍追求浮华的社会心态下。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专注于文学创作、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是需要定力的。黑龙江青年批评家林超然正是这样一位有定力的学者,他静心于文学创作、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已多载,是一个多面手,在几个领域中都颇有成绩,最近他又涉足地域文学批评,出版了《1990年代黑龙江文学研究》,为自己的学术履历添写了新的一章。 对于黑龙江这片寒地黑土上所孕育的文学,除了张抗抗、阿成、迟子建等一些广为人知的作家,普通读者还是比较陌生的。林超然的这部著作将1990年代以来黑龙江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整体呈现在读者面前,让大家对黑龙江文学的立体方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既知道了黑龙江作家与批评家的创作佳绩,也了解了他们的创作风格与批评风格。作者对黑龙江省多数有影响的作家的生平和创作较为熟悉,对他们的文学业绩也一直予以积极地关注,曾先后发表过针对30多位作家的作品评论,选择1990年代黑龙江文学作为研究的题目,对他来说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拥有大量的个案研究例证,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本书对多数有影响的黑龙江作家都进行了批评读解,除了前述提到的3位作家,本书还为我们展示了对孙少山、王清学、葛均义、王鸿达等几十位黑龙江作家批评家的读解,指出了“黑龙江省作家自由出入各种权威的文学期刊,张抗抗、迟子建、阿成等人的小说,梁南、李琦、庞壮国、张曙光、马永波、桑克等人的小说,张爱华等人的散文闻名全国,曾有3人4次荣获过鲁迅文学奖,除长篇小说国家最高奖茅盾文学奖外,黑龙江省几乎拿遍其余所有的专业奖项,这些响当当的表现不仅是黑龙江的骄傲,也是全国的骄傲。黑龙江文学就其成色而言,大都有较高的品位,只是外界并不知情”的事实。 作者所进行的研究并不是泛泛而论,对黑龙江文学的研究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并且有着清醒地认识。虽然身为黑龙江批评家,作者的眼界却是宏阔的,站的角度也比较高,没有狭隘的地域偏见,没有固步自封的心态,对黑龙江文学进行了较为恰切的评价。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变迁中,作者看到了1990年代黑龙江文学的实际状况:“如果从多个角度来考察1990年代的黑龙江文学就不难看到,因为处在一个各种思潮相互撞击、融合的时代,平民化并没有占到明显的上风,解放与保守的并立,改革与僵化的同处,创新与传统的互渗,开放与自闭的统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交错,自由活泼与守旧刻板的互相认账……这一切一旦转化为文学创作的精神动力,黑龙江文学就必然变得头绪杂多,一时难辨庐山真颜。但这也一定程度上成全了黑龙江文学,因为相对独立的地域和文化单元,传统和现代相持不下的斗争实况,对于文学无疑是弥足珍贵的营养。” 作者具有宏阔的眼界,并不是说他没有从地域性的角度研究黑龙江文学,他也指出了黑龙江文学的地域特点:“1990年代黑龙江文学能成为‘这一个’且只能成为‘这一个’并不是偶然的。在自然环境方面,白山黑水、林海雪原耸起的是雄性背脊,大山大河大平原大森林似乎标定了文学的性别,刚性美一直是传统黑龙江文学的第一性格。在社会环境方面,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是黑龙江文学的两条支流——在全球化的声浪中,没有什么可以固步自封,没有什么可以依然故我,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接受改变,1990年代黑龙江文学就是在地域理念和现代意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阳刚为主、阴柔为辅中找到的一种平衡。”当然,这种地域性在作者的概括下没有了夜郎自大的狭隘,而是多了一种全球性眼光与现代意识。这是与作者的年龄与身份相吻合的,在作者的书写中,这本书葆有了一种年轻人的锐气,也葆有了一种书生的意气,这是这本书最值得阅读的地方。 原载:《中国文化报》2007年6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