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阿成:我只是想写几篇好一点的小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舒晋瑜 参加讨论
 少年时的阿成曾经有过各种理想,唯独没想过当作家。他只是喜欢写,在类似记事本的纸上,写点杂七杂八的感受,从来没主动投过稿,也不知道有什么文学杂志。有一天,一个姓韩的好朋友到家里来找阿成,顺手翻到他的文字,就说:你写的好像是小说,我认识编辑部的,给你送上看看!
    这才有了和刊物的接触。后来他认认真真地写了一篇,可是编辑认为是问题小说,题材不合适。他只好另写了篇《峡谷》,发在1979年的《哈尔滨文艺》。他把所有的稿费全部用来请客了,但是朋友酒后吐真言,说,阿成不行,不适合写小说。
    这话对于刚刚起步的文学青年阿成来说,也许有足够的杀伤力。所有文联的会、文学讲座,哪怕是一百多人的笔会,基本都没有阿成什么事儿。
    他却依然保持自信,甚至不认为这些话对他有什么打击:“我认为我行。他们对语言的追求有点墨守成规。我当时倒是想,要证明自己,恐怕在哈尔滨有困难,必须走向全国。”从那以后,阿成不再给本地本省的刊物投稿,他的目标转向《北京文学》、《人民文学》等国家级刊物。就这样,有点闭塞,有点压力,也走了不少弯路,从处女作的发表到1988年在《北京文学》发表《年关六赋》,并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阿成一直是孤军奋战,在文学的道路上摸索了整整十年。
    他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但是,收获了潜心写作的定力、扎实智慧又灵动的叙述能力。很多作家,从短篇小说起步,写中篇,再写长篇,以为是文学积累的必然过程。阿成不这么看。他觉得短篇像是微雕艺术,没有高超的技巧写不了。需要凝炼的语言,同时丝毫不局促,像古诗填词,又不受诗词格律的限制。他半开玩笑道:“为什么中国的长篇小说多?就是中国人喜欢啰嗦。有人写长篇,上瘾不说还写得好。好长篇让人读起来感觉不像长篇,那才是成功的长篇。”他也写过几部长篇,但他不愿意写,“写长篇太累,把我拴住了。生活不完全是写作。”
    听说哪个县的鱼好吃,他立马约上三五好友去了;听说哪里有好玩的事情,他会背上包坐上长途汽车就走。“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创作资源。天天闷在屋子里写,那是多了不起的人才啊,我可不行。”30年来,他的写作沉静缓慢,即使写作状态最亢奋,也不过一天写两万字。但是现在他不这么写了,首先不会是每天都写,如果天天需要写的时候,也不会超过一千字。“即使这样,也觉得有点多,还应当写得再少点,一年只发一到两个小说就可以了。其它多写点随笔。”
    曾经以司机为职业的作家,好像就阿成吧?他开卡车、小车……他说,早年开车,跟普通百姓接触,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写起谁,房屋、街道、家里的陈设,尽在眼前,写起来非常顺。开车使他扩大了眼界,他走遍了黑龙江的山山水水,这使他拥有一种权力,可以谈这座城市的变化,不仅是乡村和城市的变化,包括各色人等。他常说:“我是看着这座城市长大的”。这座城市给他留下了记忆的资本与重叙的资格。无数个活动着的场景,无数个活生生的人,让阿成在后来的岁月里慢慢地把它们酿成美酒,与知音同醉。“我赖以生存的这座城市,不仅让我拥有了一个出发点,更重要的是让我有了一种胆量,给了我某种自信。”
    阿成的作品富有中国传统文学喜欢精雕细琢的禀赋。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有着古诗辞歌赋式的审美倾向。阿成愿意将此解释为“一个人的喜欢”,而且,这也是写作者的基础课。就像画画一样,开始你要画一些工笔,书法也是,要从楷书练起。那么,而后的叙述就会变得更自由。这种自由,以及看起来像大白话似的语言,都是从精雕细刻中走出来的,是当下“活着的语言”,和没有经过传统文化训练的“白话”有本质的不同。
    相对而言,阿成的小说没有受到评论界的太多关注。对此,阿成倒非常体谅评论家:“我的小说不前卫,评论得按照传统的方式去评,不容易评出彩来。”一些评论家总去关注影响比较大的作家,发现新人的能力比较差。但凡发现名作家一篇作品,便抢先去评;哪怕已经有很多人评论某作家,也还去评论,似乎不如此,便显得落伍。最后形成的现象是,翻来覆去折腾几个人,形成合唱性质的评论,意义不大。对作家来说,也价值不大,不利于作家成长和提高。有很多不错的作家,实际上越写越差,就是被夸得失去了反省的动力。
    “好在没有太多关注。大家都夸我,我非晕不可。自己糊涂了,就没有进步和反省的动力,会产生另外的心态:谁说我不好,我会痛苦。现在谁说我可以随便说,很正常。”他觉得这样自己“占的便宜多”,因为听到了真实的声音,对创作有校正的作用。拥有自己的读者群,是阿成最感欣慰的事情。走到全国任何地方,大家都知道阿成。“他们不是大评论家,不是评奖的人,只是普通读者,我写作不就是为他们吗?他们跟我聊起来,说读我的小说很感动,对我是最大的动力。”他说:“我是一个普通作家,把普通生活的画卷展示给后人,让他们读起来不乏味。我从来不去想什么荣誉和奖项,从来不做小说以外的事情,唯一的目标就是写好小说。”
    他是一个有梦想的,想过平静与自由生活的人。自信而不张扬。虽然获奖无数,但若将所谓的“成功”的桂冠挂在他头上,他反倒觉得茫然,因为他从来没想到自己有过什么成功。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1年05月25日18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