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隋书·经籍志》著录书目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炜民 参加讨论

    《隋书·经籍志》是唐初编纂的一部目录书,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它著录了隋代国家所收藏的各类图书,附注了梁代所藏而隋代已经散佚或已经残缺的图书情况,并通过书序简要说明了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是我们研究东汉到隋代这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变化不可离开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是,对于《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到底著录了多少部古代书籍、合多少卷帙,这一基本而重要的数据。各种专著却说法不一,而且都存在问题。因而笔者不揣浅陋,试加考订,以就教于专家学者,求得斧正。
    就笔者所见,目前流行的各种专著对于《隋志》著录图书数目的说法,大体有三种。
    其一,吴枫先生著《中国古典文献学》指出:“《隋书·经籍志》收录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载现存典籍,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七类,总计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种,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齐鲁书社1982年版见第14页)与此说意见相同者为数较多。早在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郑鹤声、郑鹤春编《中国文献学概要》即用此数据(见上海书店1983年复印本第21页)。近几年出版的著作,无论介绍历史要籍的专著(如李宗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见第245页),还是目录学著作(如陈秉才、王锦贵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见第31页),以及带有权威性的工具书(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见第443页“隋书经籍志考证”条)都是采用这种说法的。
    其二,李万健、赖茂生编《目录学论文选》中王重民先生题为《对于<隋书经籍志>的初步探讨》一文指出:“隋书经籍志从隋代政府图书馆藏书目录著录了隋代见存书三一二七部,三六七O八卷。又从隋以前旧目录,特别是梁代的旧目录,在注文内附载了隋代已佚之书(或政府图书馆未入藏之书)一O六四部,一二七五九卷。总现存和亡佚,共四一九一部,四九四六七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见第298页)同意此说的论著也不少。如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编写组编著的《目录学概论》即持此意见(中华书局1984年版,见第37页)。
    其三,来新夏先生著《古典目录学浅说》认为,《隋志》“通计亡书实收了六五一八部,五六八八一卷,并明记其数于志末”(中华书局1981年版,见第105页)。赞同此说者也不乏其人。
    以上三种数据的来源都是《隋志》本身的记载,可是以中华书局1973年版《隋书》(以下简称点校本)细加对照,却与实际著录数都不相符。这可能有版本差异的问题,因为《隋书》最早的本子,即宋天圣二年刻本早已失传。但是,点校本是根据宋元明清的九种版本互相校勘,并参校了相关专著、类书编定而成的,是现行最好的本子。因此,以点校本《隋志》的实际著录情况为依据,来考查上述说法的准确性,当不会有太大误差。
    第一种意见是采自《隋志》总序的数目。《隋志》总序记载:“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泝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今考见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其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去之。其旧录所遗,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由此叙述可知,公元622年唐朝在洛阳取得了隋政府图书馆的藏书,从黄河运往长安,可惜中途惨遭厄运,丧失十分之八九。可是幸存了一部为水渐濡、时有残缺的藏书目录。以此目录为基础,清理了从洛阳运来以及长安原有的“见存”图书,合为14466部,89666卷。但这只是当时编写《隋志》的基础,并非《隋志》著录的数目。所谓“著录”(或曰“收录”)的意义“在于正确描写一部古籍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征,以便确认和了解这部具体的古籍”,一般应包括书名、著者、稽核、附注、提要等项(参见中华书局1985年版《图书馆古籍编目》第一章)。当然古代书目不可能很完善,但是通过书目至少可了解到一部古籍的书名和卷数,才可称之为“著录”。考现行点校本《隋志》,总序所说数目与实际“著录”数目相距甚远。况且下文清楚地说明,编纂《隋志》又经过了删去“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补入“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的加工整理过程。因此,此说数据实不可取。
    第二种说法采自《隋志》标明的统计数。《隋志》四部后序说:“凡四部经传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八卷”,并注“通计亡书,合四千一百九十一部,四万九千四百六十七卷”。但是早在清代,史学家姚振宗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就指出此统计数目有误。(姚氏并重新做了统计,但其统计数与点校本实际著录数亦不合)既然此两组数字本身有误,那么只是简单地用“通计亡书”数减去见存数,又提出“在注文内附载了隋代已佚之书(或政府图书馆未入藏之书)一O六四部,一二七五九卷”的数据,就更靠不住了。
    至于第三说,是以《隋志》标明的四部“通计亡书”数加上道经、佛经合计数得出的结果。不过其说略作了更正。《隋志》最后说:“大凡经传存亡及道、佛,六千五百二十部,五万六千八百八十一卷”。其说则为“六五一八部”,之所以少计了两部,是因为《隋志》标明道经数“三百七十七部”,佛经数“一千九百五十部”,而却合计为“道、佛经二千三百二十九部”,出现了明显的误差。可是为进一步考核,将佛经细目中“大乘经六百一十七部”、“小乘经四百八十七部”、“杂经三百八十部”、“杂疑经一百七十二部”、“大乘律五十二部’、“小乘律八十部”、“杂律二十七部”、“大乘论三十五部”、“小乘论四十一部”、“杂论五十一部”、“记二十部”的各类部数合计,则为1962部,佛经后序总计为“一千九百五十部”依然有误,加之四部原统计数亦有误,故此说显然也不能准确表达《隋志》实际著录的数目。
    《隋志》本身标明的统计数与实际著录数不合,可能有长期流传中错落散佚、版本差异的原因。但是,据笔者翻阅对照,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应归咎于体例不严,统计不精。
    从体例上说,经部、集部每一类的后序首先都标明“右若干部,若干卷”,并注明“通计亡书若干部,若干卷”。这当是符合体例的格式。但是史部起居注类虽在著录中附注了十一部一百四十五卷亡书,后序却朱列“通计亡书”一项。而子部除儒家类列出“通计亡书”项外,其他十三类著录中均附注有亡书却都没有“通计亡书”项。这不能不说是体例上的漏洞。
    就统计方面看,四部四十类标明的部、卷数与实际著录数相比,见存书部、卷相合者有八类(即经部书、纬书二类;史部霸史、职官、谱系三类;子部名、纵横、农家三类),通计亡书部、卷相合者仅史部谱系一类。而其他各类或部同卷异,或部异卷同,或部、卷全异,都有出入。而且各部原统计总卷数与其下属各类原统计卷数之和也全不相符。总的来说、数目小者还可相合,而数目越大误差越大,这显然是统计的失误。这里以经部为例,将各类原统计数与实际著录数列表对照如下,即可说明。
     
    从上表中可看出,书类纬书类著录图书数目较小,见存书部、卷统计均无误。而春秋类、小学类著录书籍较多,统计误差也较大。而且《隋志》原标明的经部合计数,除见存书627部外,其余三项较大的数目都与各类标明的统计数之和不符。
    那么,《隋志》经、史、子、集四部以及附录的道经、佛经统计数,到底有多大误差呢?也列表说明如下:
    
    由于《隋志》体例前后不很统一,这里有必要将笔者重新统计中对一些情况的处理办法作几点说明。
    第一,《隋志》著录某部书时,其序录、目录之类的卷数,或合计,或另列,或著入正文、或附入注中,不相统一。考其著录情况有多处某书“并目”若干卷之类的记载,可见目、录的篇幅似应计入总卷数,因此在统计时加入。例如子部道家类著录“《庄子》三十卷,目一卷”,则计为31卷;史部刑法类著录“《北齐律》十二卷”,又注“目一卷”则计为13卷。
    第二,《隋志》有似应为正文而误入注内的书目。如子部杂家类《傅子》注文中有“《默记》三卷”、“《裴氏新言》五卷”。据点校本校勘记所说:“《默记》与《裴氏新言》似原为正文,误入注内”。故其部、卷数计入见存书。又有似应在注内而误入正文的书目。如经部礼类“《丧服经传义疏》一卷”,下注“亡,”校勘记亦指出:“此书似应在注中,而误入正文。”因此其部、卷计入亡书。
    第三,集部总集类“《青溪诗》三十卷”下注文说:“梁有魏、晋、宋《杂祖饯宴会诗集》二十一部,一百四十三卷,亡,今略其数。”这里虽未列出具体书名,但主题清楚,部、卷数目明确。因此这类情况也按其部、卷数计入亡书。
    第四,到隋代已残缺的书籍,《隋志》著录时在注文中或注明“梁有若干卷”、“本若干卷”,或仅注“残缺”二字。其部、卷数《隋志》或计入亡书,或不另计算,也不统一。细加考查,此类注文多达三百余条。其中只有两条,即史部杂传类“《杂传》三十六卷”下注文“任昉撰,本一百四十七卷,亡”;“《杂传》四十卷”下注文“贺踪撰,本七十卷,亡”明显地计入亡书数。其他三百多条则大都未计入亡书数。这类注文只是说明全本与残本的情况,似不应按两部书计。况且实际亡佚卷数应为全本卷数减去残本卷数之差。而上述两条原统计除正文部、卷已计入见存书外。又在亡书中另计两部217卷,似亦不妥。另外,还有经隋朝增补,正文著录书目卷数多于注中梁代原书卷数的情况。因此,这类注文中部、卷数均不另统计入亡书中。
    第五,《隋志》著录中似有多处重复现象,但大部尚难绝对确认为重复。故此类书目仍按原著录情况统计。综上所述,对于《隋志》著录书目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作这样的表述:《隋书·经籍志》利用隋代国家藏书14466部、89666卷,经过删重去俗、增雅补遗的加工整理,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了隋代见存图书3234部,37299卷,并在注文中附载了隋代佚书1640部,14596卷,通计二者合为4874部,51895卷。另外。还只列类目,未著书目附录了道经、佛经2339部,7414卷。总计四部存亡书目及道、佛经籍共合7213部,59309卷。
    原载:《阴山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