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当代壮族文学中的女性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文艺报》2008-12-04 黄晓娟 参加讨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壮族女性写作的行列中陆陆续续出现一些年轻的身影,她们的创作先后获得过各种奖项。当代壮族女性的书写,承续着对民族、文化、历史和现实的叙事,她们的创作在对于本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审视中,给予了独具魅力的想象。女性通过写作使自己的民族记忆成为一个可感可触的实体,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
    壮族女作家岑献青的小说在展示壮族乡间生活的同时,对女性的生存和命运有独到的关注。岑献青的小说集《裂纹》记录了广西南部左江边,红土地上允丰寨中一群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她以女性细腻敏感的心灵捕捉到了壮族文化传统中落后的因素,以及带给女性生命沉重感和压抑感的因素,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文学的思考和表现。在《蝗祭》《逝月》《天孕》等作品中,岑献青以女性作家特有的委婉亲切,以及对女性生活的敏感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绘了壮族女性的生活轨迹与情感世界的悲欢离合。作品在落后的婚姻制度和习俗,浓郁的民族生活氛围中,揭示了传统观念、习惯势力对妇女有形或无形的压迫与伤害,这是一种无声无息却又可怕可憎的历史惰力,它若隐若现又无处不在,沉重地压迫着妇女的精神和心灵。在岑献青的小说中,充盈于字里行间对壮族女性的绵长关爱,从一个个鲜活的女性人物形象的生命跋涉中,反映出她对壮族女性世界及其命运的深层思考;从女性的性别体验转换为对民族生存经验的体认,隐含着她对民族文化存在痼疾的忧虑与反省,对民族发展问题的艺术思考。
    壮族女作家黄夏斯榕小说创作的题材选择与她坎坷的人生经历、生活际遇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文化环境一直是她创作的源泉和心灵的家园,故乡的体验流淌在作品中天然地形成一种浓郁的地域色彩,她对女性问题的思考独特而深沉。黄夏斯榕90年代中期以来创作的《玉佩裤带》《废井》被认为是壮族女性主义小说的代表之作。
    在小说创作方面产生一定影响的壮族女作家还有陈多。陈多在70年代末、80年代创作的小说《庄稼理》《大婶》被译成了日文,小说中刻画的壮族老队长和壮族大婶的形象,深受日本读者的喜爱。80年代中后期陈多的小说创作逐渐走向成熟,《落红巷》《“非洲村”皇后》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在她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壮族人民淳朴、正直、善良、宽厚、坚忍不拔的优美品格。
    壮族女诗人黄琼柳的歌声,为中国女性诗歌的发展增添了一个新的音符。1980年以前,她主要创作民歌体诗,1985年她出版了以朦胧诗为主体的诗集《望月》,引起了诗坛的关注。黄琼柳的诗歌游走在“动荡”与“忧郁”中,注重对人的内心、生命实相的关注,注重对生命内宇宙的探索,寻求精神个性的发展。在基于本民族的书写中,同时兼容了多种审美文化精神的诉求,充满向上的精神力度,具有深刻的人生义理和理性精神。她在对西方现代派借鉴的同时,也注重在民族文化的海洋中吸取养分,并以女性细腻敏感的心灵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在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中,显示出南方具有野性的自然力和硬朗、强悍的生命诗性,南方边地民族的精神特质在生命本体的寻找中,传达着广阔和深刻的生命意识,透露出强烈的南方地域文化气息。
    这一时期引人注目的壮族女诗人还有韦银芳、李甜芬等。她们以民间素朴的话语方式逼近女性生存的历史与现实,对民族传统文化有自觉的认同感,选材方面多取材于和民族历史、文化有关的内容。
    此外,岑献青、黄夏斯榕、陈多等在散文创作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她们的创作为广西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在族别与性别的双重边缘中,壮族女作家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精神的追求。边缘的位置更容易使女作家们感受不同特质文化间的对话与互动,从而在更深层的认同中与自己的民族与故土保持着生命内在的联系。游离于中心之外的边缘化写作,处于中心与边缘的交界处的女性写作,一种特殊的立脚点使她们的创作拥有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更清楚地体悟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多重视角体现了作者多重的思考。然而,多重的文化视角在给予她们一种清醒认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她们的内在困惑。
    壮族既有光辉灿烂的女神时代,更有壮族女性忍辱负重的现实历史。生命勃发的女神,沉重命运压榨的女奴,英姿勃发的女英雄,积劳成怨的女诗人,死心塌地地为日子而奔忙的劳动妇女,她们都映射着壮族女性的影子。当代壮族女性文学在对生命本体的书写中,承续着、改写着壮族古老的女性文化。在壮族女性文学的文本中,民族的底层尽管没有在语言中留有深刻的痕迹,但在民俗学、民族学、物质文化、族群生理面貌、心理等方面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
    尽管当代壮族文学曾呈现出某种群体性活跃,遗憾的是,至今,壮族女性写作的队伍还是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状态,汇成潮流。要冲破封闭的双重板壁,对于壮族女性文学来说无疑是需要好几代人艰辛奋斗。与其他民族的女性文学相比,壮族女性文学在寻觅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触摸民族灵魂的脉搏跳动,建构立足于本民族特质的族别文学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壮族文化传统特有的灵性和精神的深刻领会,发掘和展现埋藏在民族文化深处的精神情韵,当代壮族女性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的空间期待拓展。
    (作者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