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中兴馆阁书目》探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杨自然 参加讨论

    自汉朝刘向开创提要目录以来,历代官私书目力仿其体,但官目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完备者不多。《汉志》和《隋志》均为其中的上品,受史志目录篇幅限制,只作简单著录;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子弟把持秘书监,品位虽高,并无真才实学,所编目录只是随手登记书名而已。至唐宋两代才出现几部较好的目录,如《开元群书四部录》、《古今书录》、《崇文总目》、《中兴馆阁书目》(以下简称《馆目》)等。《崇文总目》诸家已有定论,对《馆目》论及者不多。它的体例仿《崇文总目》,由于当时赵宋政权偏居江南一隅,人力物力均受限制,加之成书快,又间有考究疏谬之处,但从历史上看,《馆目》的价值不容忽视。
    唐宋两代,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文化典籍数量随之急剧增加,政府开始将所藏图书分库保管。唐代的藏书机构称“三馆”,宋代谓“馆阁”。由于士族制度的衰落,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而入仕,很多优秀人才得到擢拔。宋朝政府把“馆阁”,作为培养学术人才和高级官吏的文化机构,馆职人员都是从科第中择优选拔的,他们有较高的学力,又有充裕时间从事校理图书和编制目录的工作,这是官修目录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随着图书品类的复杂,藏书数量不断上升,校勘和编目工序逐渐分离。经史子集四库都有专人典守,负责校书和编制库藏目录。而要编纂系统的国家联合目录,还需征集优秀的目录学家,在各个图书馆藏书的基础上,选优使用,将官修目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北宋《崇文总目》即以欧阳修、王尧臣等人为主,以“馆阁”库藏目录和国史艺文志为参考,历时8年而成,其大序小序由欧阳修撰写,被称为中国古代官修提要目录的帜垒。
    靖康之难,馆阁之储荡然无存。但由于图书的出版已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加之南宋政府十分重视“馆阁”的重建,广开献书之路,几十年后,图籍的数量便恢复到了北宋时水平。据《南宋馆阁录》李焘序云:“六龙驻跸临安四十年,三省、枢密院制度尚稽复旧,惟三馆秘阁岿然杰出,非百司比”。自绍兴元年(1131)至十八年(1148),馆阁所得搜访图书,可以计数的即达25000余卷及将近500册、种,另有前代及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的墨迹、图画近30轴,碑刻近300本,不知卷数、册数的尚有不少[1]。延及淳熙年间,上距宋室南渡仅50年时间,馆藏即超过北宋。
    南宋馆阁,承北宋旧制,仍是封建王朝储才之地。如果从《南宋馆阁录》及《续录》的《官联》门来考察,230余名宰执人物中,馆阁出身的过半。重视编目,为其优良传统。淳熙四年(1177),陈骙等人以“中兴以来,馆阁藏书,前后搜访,虽帙渐广;循习之久,未曾类次书目,至有残阙重复,多所讹舛”上奏乞编书目[2],历时8月,翌年5月进上,即为《馆目》。
    陈骙字叔晋,台州临海(今渐江临海)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第一”[3],于乾道四年(1168)被诏试馆职,后除受秘书监、参知政事等。任职期间,勤于馆事,潜心研读前人的目录学成果,所编《馆目》,成为南宋著名的目录学专著。
    《馆目》共70卷、序例1卷[4],沿用4分法,52门(经部11、史部16、、子部21、集部4)。若与《崇文总目》相较,具有如下特点:
    (一)四部类分略有变衍。经部增“经解”、“谶纬”(《崇文总目》归论语);史部改实录为起居注,传记为杂传,岁时为时令,氏族为谱谍,从杂史、伪史中析出史钞、别史、霸史,添故事、谥法二目;子部将算术、历数合为历算,天文占书变为天文、占书二目,改杂占家为杂家,艺术为杂艺术家,卜筮为蓍龟;集部增楚辞一门。各类目皆视其图书多寡而定,反映南宋一代藏书特征。
    (二)提要内容丰富。在《四库总目提要》问世之前,可以说是官修目录的典范。《七略》和《七录》的提要,主要是对作者介绍,而《馆目》的提要内容,堪称繁富,在这点上,只有晁、陈二目可以与之媲美。
    首先,赖此目得识史书之大略。如沈约《谥法》今已不存。《崇文总目》列入经部礼类,释为:“上采周秦,下至晋宋君臣谥号,而以《周公谥法》为本。”《馆目》列入史部谥法类,释为:“案约序,《大戴礼》及《世本》旧并有谥法,而二书传至约时已亡其篇,唯取《周书》及刘熙《谥法·广谥》旧文,仍采乘奥《帝王世纪·谥法》篇之异者以为。此书首列《周书》二篇,后即以熙为本,叙次旧文《广谥》及乘奥《谥法》,各于其下注本文所出。自周迄宋,帝王名臣凡有谥者,并列其人名号于左方,今本卷数多舛。”
    沈约为南朝人,历仕宋、齐、梁三代,著有《宋书》、《齐纪》、《宋文章志》等,其《谥法》10卷,采汲冢《周书·谥法》篇和汉刘熙《谥法》而作,《旧唐志》误作《谥例》入经部经解类,《新唐志》、《崇文总目》均为欧阳修撰,沿用《旧唐志》不变,《通考》则作《谥别》,唯《馆目》采《隋志》,并有释语说明之。又如唐代各朝实录,《崇文总目》收18部,而今原释可以考见者,只有沈既济《建中实录》(即德宗实录),收入《崇文总目》辑释本,叙撰人和卷数。而《馆目》收21部,其著录方式与之异,每部必先举时间。如《高宗后修实录》云:“起初载尽永淳二年”。《中宗实录》20卷条云:“起神龙元年复位,尽景龙四年八月传位凡六年”。其中建中、宪宗二朝著录特详,对考察亡佚史书的内容体例,大有裨益。如《宪宗实录》释为:“路隋等撰。起藩邸尽元和十五年正月。案《宪宗实录》[5],长庆二年闰十月己亥,路隋以学士、(韦)处厚以舍人兼修撰,更日入史馆。明年诏(杜)元颖、与(沈)传师、(郑)瀚、(宇文)籍与隋等分年编次未及成。大和中诏(苏)景裔、(陈)夷行、(李)汉、(蒋)系等续修成四十卷,目录一卷上之,时大和四年也,赐锦?银器。会昌元(年)四月,又诏再修撰,与先撰成本同进。三年十月宰臣李绅、史臣郑亚等进重修四十卷,赐银?。大中二年十一月,又诏止,行旧本,其再修本今不传”。再如《两京新记》云:“两京创自隋代,至开元百余年,乃载其废置、迁徙之由。西京始于开皇,东都起于大业”。
    其次,了解图书之存亡流佚。史部《齐书》条云:“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亡其一。初江淹著《齐志》十卷,沈约著《齐纪》二十卷。子显自表于梁武,别为此书,纪八、志十一、列传四十,合五十九篇。然天文志但记灾祥,州郡志不著户口,祥瑞多载图谶。子显表言,素不知户口,且天文复秘不私载焉。曾巩序谓,子显之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藻缋之变尤多。吴均亦表,请撰《齐史》,遂撰《春秋》三十篇”。又如《晋阳秋》条释为:“孙盛撰。《隋志》本二十二卷,今止存宣帝一卷,怀帝一卷,唐人所书康帝一卷,余亡。盛不名春秋,而曰阳秋者,避郑太后名也”。再如《坤元录》条:“即《括地志》也,其书残缺”。
    其三,考证图书之真伪。如经部王肃《易传》条:“后人纂释文所取者附益之,非肃全书”。又如《汉旧仪》条:“今存者三卷,非宏全书”。
    其四,研究图书之概况。主要有《集贤注记》条:“学士韦述纪置院经始,及开元天宝中学氏、名氏,皆随文注释,今本二卷。乾道九年六月洪遵以太清楼校之,仅可读”。《归藏》条:“晋太尉参军薛正注,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文多阙乱,不可训释。”还有《太平御览》条:“杂采经史子集,传记、小说,自天地事物,迄皇帝王霸分类编次”等。
    (三)著录图书浩博。《馆目》著录存书44486卷,较《崇文总目》多13817卷[6]。其中新作尤多。史书有:欧阳修主撰的《新唐书》、《五代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举要历》,李涛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熙宁诸臣传》等。目录学书有:《邯郸书目》、《皇祐秘阁书目》、《史馆新定书目》、《国子监书目》、《秘书省书目》、《绍兴求书阙记》等。其它有:朱熹的《楚辞集注》,宋敏求的《颜真卿集》,真宗、仁宗、神宗、哲宗御集,文集数十种,构成《馆目》的新特色。
    《馆目》行世后,宋元时代就已发挥重要作用。
    淳熙十三年(l186)九月二十五日,秘书郎莫叔光请召诸路监司、守臣各上书目,以《馆目》参对,有未收之书,移文取索[7];川蜀地区两宋之际战祸较轻,保存书籍尚多,此次搜访到的大量地方志书籍等,为《诸州书目》1卷。嘉定十三年(l220),秘书丞张攀又奏准编纂《中兴馆阁续书目》(下称《续书目》),体仿《馆目》,收淳熙五年以后搜访书,凡752家,845部,14943卷[8],南宋政府藏书大致具于二目。
    《馆目》对南宋众多鸿篇巨制亦颇有影响。如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号称详备,向以压倒官修目录著称于世,被誉为私家目录之冠。编纂体例,受其启发,如卷4起居注类序有:“《唐志》起居注类,实录、诏令皆附焉,今惟存《穆天子传》及《唐创业起居注》二种,余皆不存。故用《中兴馆阁书目》例,与实录共为一类,别出诏令。”从内容上采用的约100余条,如卷3《钟鼎篆韵》条:“不著名氏,案《馆阁书目》,此书有两家,其一七卷,其一一卷。七卷者,绍兴中通直郎薛尚功所广。一卷者,政和中主管衡州露仙观王楚也,则未知此书之为王楚否?尚功有《锤鼎法帖》十卷,刻于江州,当是其篆韵之所本也”。其余散见在各卷中。尤其是章如愚的《山堂考索》,王应麟的《玉海》,均为宋代著名的类书。前者详典章制度和文史经籍,尤重时政;后者虽属私修,因专为知识分子应试“博学宏词科”编辑,带有官方教科书性质,分别采用200余条和900余条。至于《小学绀珠》、《困学纪闻》、《辞学指南》、《汉书艺文志考证》等几书,多则10许,少则1.2都采用《馆目》内容[8]
    元代脱脱主修《宋史》,其《艺文志》8卷,主要根据国史艺文志,如《三朝国史艺文志》、《二朝国史艺文志》、《四朝国史艺文志》和《中兴四朝国史艺文志》编次。而各朝国史艺文志均依国家藏书目录,即《崇文总目》、《馆目》和《续书目》而成。如《中兴四朝国史艺文志》序称:“今据《书目》(即《馆目》)、《续书目》及搜访所得嘉定以前书,诠校而志之”[10]。又据:《玉海》引用《馆目》内容较多,其中子部杂艺术类:“钞录最有伦序,竟与《宋志》暗合[11]。”可见,修《宋志》时,《崇文总目》、《馆目》和《续书目》可能参考,但采用的准确数字,无从考证。而今“《宋志》芜陋,订正史阙,惟兹是赖”[12]
    《崇文总目》由于历史上诸多因素,传至明清时仅剩空目。乾隆中叶,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成书5卷,但原释仅存十之二、三。今人所见有《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等,即今通行本。《馆目》也因朝代更换,兵燹之灾早亡佚。但因它被《玉海》等书采用,保存内容尚多,到民国年间,贵阳人赵士炜从诸书中辑得1019家、19042卷、原释882条[13],成《中兴馆阁书目辑考》5卷(下称《辑考》),颇难得的是,还写了678条按语[14]。如列入卷4子部《事物纪原》条按:“《书录解题》二十卷,不著名氏云,《中兴书目》十卷,开封高承撰。元丰中人凡二百七十事,今此书多十卷,且数百事,当是后人广之耳。”又如《系辞精义》条按:《书录解题》吕祖谦撰。《馆阁书目》以为讬祖谦之名”。这些按语,考证卷数、作者、辨真赝,明内容之梗概,为《馆目》原释增加注脚。特别在诸目亡缺散佚,同是后人辑本,相较之下,《辑考》内容,故显珍贵。
    综上所述,《崇文总目》止於庆历,《馆目》下及淳熙,记载了两宋藏书之盛。且“《崇文》辑本经部居多,此则详于史、子,更足互补所短”[15]。《馆目》“之辑足与《崇文》媲美”[16],“其价值不在《崇文》下也”[17]。它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
    注释
    [1]参见《宋会要辑稿·崇儒》4之20一28。
    [2]《馆阁续录》卷4。
    [3]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4][6][7][8]《玉海》卷52。
    [5]原文“文宗”误,应为“宪宗”。
    [9]此段数据均见《中兴馆阁书目辑考》序。
    [10]《文献通考·经籍考》总序,卷174。
    [11][13][14]《中兴馆阁书目辑考》后序。
    [12][15][16]《中兴馆阁书目辑考》陈垣序。
    [17]梁启超:《图书大辞典簿录之部》。
    原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