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李充及其《晋元帝四部书目》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柏森山岩 参加讨论

    西晋末年,有所谓“五胡乱华”,战争频仍。从公元304年到439年,是中国北部遭受极大破坏的时期,荀勖《中经新簿》(《晋中经簿》)完成后,西晋王朝发生了“八王之乱”,接着又是“永嘉之乱”,王室藏书,销毁殆尽。
    公元317年,司马睿依靠南北士族的联合支持,建立了东晋王朝,偏安汉左。它是西晋腐朽的士族特权政治的继续,各种现实矛盾继续发展。东晋一代,从王敦起兵到桓玄篡位,不断发生内战,政局动荡不安。
    就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李充根据东晋初收集到的3014卷图书,编制了《晋元帝四部书目》。
    李充,字弘度(或作弘范),江夏(今湖北安陆)人,东晋学者、书法家和目录学家。其父李矩,任汝阴太守(怡所在今安微合肥市),司州刺史(治所在河南洛阳);母卫夫人(公元272—349年),一作李夫人。名砾,字茂猗,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东晋女书法家,卫恒的侄女(一说卫恒从妹)。据宋姚宽撰《西溪丛语》记载:“卫续云(卫夫人)卫欢女”(卫恒乃欢子),究系孰是,未考。王羲之少时,曾从卫夫人学书。唐张怀欢《书断》卫夫人隶书妙品。《唐人书评》: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在这种家庭影响下,李充在书法方面亦很有造诣。《晋书·李充传》称“充善楷书,妙参钟(繇)索(靖),世咸重之。”
    李充“幼好刑名之学,深抑虚浮之士”。家贫,被征为丞相王导僚属(导,王敦从弟,王羲之叔),后转记室参军,经征北将军禇裒推荐,出任剡县令。东晋穆帝(司马聃)时调升大著作郎,累迁中书侍郎,官卒。
    西晋末年的战乱,造成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的严重结果,东晋之初,王室藏书,又逐渐积累,直到李充禁理编日时,存书仅有3014卷,比西晋荀勖编目时的存书数减少了一半以上。
    关于李充编目究在何时的问题,说法不一《晋书·李充传》曾记其编制四部书目一事说:  “征北将军褚裒又引为参军。充以家贫,苦求外出,裒将许之为县,试问之。充曰:‘穷猿投林,岂暇择木。’乃除刻县令。遭母忧。服阙,为大著作郎。于时典籍混乱,充删除烦重,以类相从,分作四部,甚有条贯。秘阁以为永制。”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一书认为,根据上述这段记载,李充编目的时间,当在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以后的若干年,上距晋元帝(公元317——323年)时已有二十余年。其所以称《晋元帝四部书目》者,因编目时所据者为元帝时所“鸠聚”的图书。这同吕绍虞先生著《中国目录学史稿》言充“永和五年(公元349年)撰成《晋元帝四部目录》”似是一致。
    这就是说,《中经新簿》完成以后五、六十年,李充编就了《晋元帝四部书目》;而李充是根据政府积聚到的图书,依《中经新簿》编成这部书目的。《隋书·经籍志》说:“著作郎李充以勖旧簿校之,其见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意即由于书少,未予细分,只有四部,取消了各部之下的小类名目,如六艺、小学、古诸子家、近世子家等,但仍依类排列。
    至于甲乙的内容,据《文选·任彦升王文宪集序》注引藏荣绪《晋书》说它是“五经为部,义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清代史学家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序》总结说:“晋荀勖撰《中经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而子犹先于史。至李充为著作郎,重分四部:为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而经、史、子、集之次始定。”
    这部目录不同于《中经新簿》者,一是取消了各部之下的类目,但各部书籍,仍然依类排列,很有次序,一是互换乙丙两部之书,《中经新簿》子先于史,《晋元帝四部书目》则史先于子。这就是由经、子、史、集的顺序,改而为经、史、子、集。《隋书·经籍志》分部为四,这自然不免多少受到荀勖和李充的影响,不过,他们但标甲、乙、丙、丁,《隋志》则明称经、史、子、集。至于先后次序,则为李充定之,阮孝绪因之,《隋志》顺受其成。历史证明,后此各代国家藏书目录除《梁文德殿正御及数术书目录》、隋许善心的《七林》外,的确都遵循了这样的次序。钱大昕也说:“厥后玉亮、谢朏、任舫、殷钧撰书目咨循四部之名;虽王俭、阮孝绪析而为七,祖暅别而为五,然隋唐以来志经籍艺文者,大率用李充部叙而已。”
    除目录工作成就之外,李充在文学批评方面也有所建树。他之所重,不分今古。对于近人所作,尤能得其优点所在;至其论及南渡以后的文学作品,独推郭璞之诗。
    李充的诗文集传于后世者,据《晋书》、《隋志》所载专集共十卷。其评论文学的专著《翰林论》转之梁时五十四卷,今群书所引亦仅七则(见《全晋文》),大抵于各体之文,均举佳篇为式。其《学箴》为晋时献体之名篇;祭吊文《吊嵇中散文》流传于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