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刘知几《史通》评述书目考——兼为《焦氏笔乘》二则纠谬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吴荣政 参加讨论

    自赵宋迄今,考证《史记》、《水经注》、《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文选注》和《资治通鉴》等名著引据书目的论著颇多,但考证中国甚至世界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著称的唐代刘知几(661——721)所著《史通》(710年成书)的评述书目到底有多少?至今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明代文献学家焦竑(1540——1620)名著《焦氏笔乘》罗列《史通》所载“古今正史及偏部短记”148种[1],我认为这个书目甚为疏漏。今人乔治忠同志说:“《史通》中的史学评论的对象十分广泛,触及到的作者、作品有二百多个,认真评论者也有几十个”[2],我认为这种估计不算准确。至于《史通》所论某些重要文献中的具体篇目数量更是无人提及。
    据我考证,《史通》的《原序》、内篇36篇和外篇13篇的正文、原注评述书目共340种。现列这些书名、作者及其所处朝代和该书存、辑、佚情况于后,为省篇幅计,《史通》评述某书具体篇幅则从略,仅记篇数于该书目之后。
    经部39[3](存22种,辑本14种,已佚3种)
    《周易》,《史通》评及其中(以下省称“评及”)《系辞》。西汉京房《易传》。西汉优生口授《今文尚书》。《尚书》,评及20篇。西汉韩婴《韩诗外传》。《毛诗》,评及3篇,《周礼》,评及《职方氏》。《仪礼》。西汉戴圣《小戴礼记》,评及4篇。西汉戴德《大戴礼记》。鲁国孔丘《春秋》。鲁国左丘明《春秋左氏传》,评及《大遂之什》、《狐裘之什》、《虞人之箴》和《祈招之诗》。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左丘明撰、孙吴伟曜注《国语》。《孝经》。《论语》。晋王肃伪造《孔子家语》。《尔雅》。西汉扬雄《方言》。东汉班固《白虎通》。以上今存22种。《古文尚书》(伪)。《尚书璇玑钤》。西汉孔安国《古文尚书传》(伪),评及2篇。西汉刘向《尚书洪范五行传论》。东汉贾逵《春秋左氏长经》。东汉何休《春秋左氏膏盲》。杜预《春秋释例》。何休《春秋公羊墨守》。贾逵《国语注》。王肃《国语注》。孙吴虞翻《国语注》。秦胡母敬《博学》。《河图》。《洛书》。以上辑本14种。北魏刘芳《周官仪礼音》。《春秋邹氏传》。《春秋夹氏传》。以上今佚3种。
    史部239种(存36种,辑本84种,已佚119种)
    正史60种—西汉司马迁《史记》,评及纪、表、书、世家、列传共50篇,另评及贾谊、司马相如文3篇。班固《汉书》,评及纪、表、志、传共47篇,另评及刘向、贾谊、晁错、董仲舒、司马相如、司马迁、东方朔、韦孟、谷永、扬雄、班彪、班固文19篇(种)。晋司马彪《续汉书》,评及志4篇。刘宋范晔《后汉书》,评及纪、传共16篇,另评及班固、马融、李固、赵壹文4篇(种)。晋陈寿《三国志》,评及纪、传共13篇,另评及王昶、诸葛亮、杨戏文3篇。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评及《魏书注》、《上三国志注表》。梁沈约《宋书》,评及志、传共7篇,另评及荀伯子、范晔文2篇。梁萧子显《齐书》,评及志、传、《序录》(佚)共4篇。北齐魏收《魏书》,评及纪、传、志、《序例》(佚)共11篇。唐房玄龄《晋书》,评及敬播《序例》(佚)、志、传共9篇,另评及山涛、陆机、张载、张辅、袁宏文6篇。唐姚思廉《梁书》,评及纪、传共2篇,另评及刘峻文2篇。姚思廉《陈书》,评及传2篇。唐李百药《北齐书》,评及纪、传、序例(佚)共8篇。唐令狐德棻《周书》,评及纪、传共3篇。唐颜师古、孔颖达、魏征《隋书》,评及纪、志、传共8篇,另评及刘炫文1篇。唐李延寿《南史》、《北史》。以上今存17种。蜀谯周《古史考》。班固等《东观汉记》,评及纪、表、志、传、载记共25篇。吴谢承《后汉书》、评及志、传共4篇。晋虞预《汉后书》、评及《孝子传》。晋袁山松《续汉书》评及《艺文志》。梁刘昭《后汉书注》。魏鱼豢《魏略》,评及要《魏略议》。晋张勃《吴录》。晋王隐《晋书》,评及志、传共4篇。晋虞预《晋书》。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评及说、录共4篇(按,说即志;录即传)。齐臧荣绪《晋书》,评及志、传共2篇。沈约《晋书》。以上辑本13种,东汉班彪《续太史公书》。张晏《汉书注》。齐陆澄《汉书注》。晋王沈《魏书》,评及《邓哀王传》。吴丁孚、项峻《吴书》。吴韦曜《吴书》。晋夏侯湛《魏书》。晋束晳《晋史》,评及《十志》。宋徐爰《宋书》,评及传3篇。宋刘祥《宋书》,评及《序录》。沈约《齐纪》。梁江淹《齐史》,评及《十志》。沈约、周兴嗣、鲍行卿、谢昊《梁书》,陈姚察《梁史》、梁武帝萧衍《通史》,评及世家,传共4篇,北魏李彪、崔光《国记》。北齐和士开《国史》。隋魏澹《后魏书》,评及纪、传共3篇。陈顾野王《陈史》,傅縡《陈书》,评及纪2篇。陈陆琼《陈史》。姚察《陈史》。隋牛弘《周史》,评及《萧詧传》。隋李德林《北齐书》。隋王劭《齐书》。姚思廉《唐书》。长孙无忌、于志宁、令狐德棻、刘胤之、杨仁卿、顾胤《唐书》。唐许敬宗《唐书》,评及纪、传共6篇。唐牛风及《唐书》。刘知几、朱敬则、徐坚、吴兢《唐书》,评及传2篇。以上今佚30种。
    古史29种——东汉荀悦《汉纪》,评及班彪《论王命》。晋袁宏《后汉纪》。以上今存2种。晋和峤整理《竹书纪年》。晋张璠《后汉纪》。晋孙盛《魏氏春秋》。晋陆机《晋纪》。晋干宝《晋纪》,评及《叙例》。晋曹嘉之《晋纪》。晋习凿齿《汉晋阳秋》。晋邓粲《晋纪》,评及《凡例》。孙盛《晋阳秋》,评及《凡例》。宋王韶之《晋纪》。宋徐广《晋纪》。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评及《序例》。梁吴均《齐春秋》,评及《郁林纪》。梁萧方等《三十国春秋》。北周刘璠《梁典》。以上辑本15种。梁刘形《晋纪注》。梁裴子野《宋略》,评及宋文帝、颜延年、颜峻、孝武帝、裴松之、孔熙先文6篇。陈何之元《梁典》。北周姚最《梁后略》。梁萧韶《梁太清记》。北周萧大圜《淮海乱离志》。北魏邓渊《国记》。北魏崔浩、崔览、高谠、邓颖、晁继、范亨、黄辅《国书》。北魏高允、刘模《国记》。隋王劭《齐志》。隋杜台卿《齐纪》。唐张大素《隋后略》。以上今佚12种。
    杂史37种——《周书》。评及4篇。《战国策》。原题鲁国子贡、实系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以上今存3种。《古文琐语》。晋乐资《春秋后传》。西汉陆贾《楚汉春秋》。魏王粲《汉末英雄记》。司马彪《九州春秋》。晋孔衍《春秋后国语》。梁张缅《晋书钞》。晋虞溥《江表传》。梁谢绰《宋拾遗》。唐虞世南《帝王略论》。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后秦王嘉《拾遗录》。以上辑本12种。《三□(左土右贲)》。《五典》。《八索》。《九丘》。《周志》。《郑志》。《晋乘》。《楚祷杌》。孔子末修《鲁春秋》。《师春》。宋何承天《春秋前传》。乐资《山羊公载记》。晋王隐《蜀记》。北周宋孝王《关东风俗传》,评及《□(左土右贲)籍志》。孔衍《春秋时国语》。《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孔尚思《宋齐语录》。韦昭《洞纪》。梁陶弘景《帝代年历》。王劭《隋书》。以上今佚22种。
    霸史29种——晋常璩《华阳国志》,今存。燕田融《赵书》。晋王度《二石传》。常璩《汉之书》。燕魏之际申秀、范亨《燕书》。燕王景晖《南燕录》。北魏韩显宗《燕志》。秦赵整、车频《秦纪》。宋裴景仁《秦记》。北魏姚和都《秦纪》。凉段龟龙《凉记》。北魏刘昞《敦煌实录》。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评及《十六国年表》。前赵和苞《汉赵记》。以上辑本13种。前赵公师彧《高祖本纪功臣列传》。后赵徐光等《上党国纪》。徐光等《赵书》。前燕杜辅全《燕纪》。后燕董统《后燕书》。后秦马僧虔、卫隆景《秦史》。前凉索绥《凉国春秋》。前凉刘庆《凉记》。前凉索晖《凉书》。刘昞《凉书》。北魏宗钦《凉书》。南凉郭韶《托跋凉录》。北魏赵逸、张渊《夏国书》。佚名《西秦史》。唐蔡允恭《后梁春秋》。以上今佚15种。
    起居注实录15种——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今存。《晋起居注》,辑本。《禁中起居注》。东汉明德马皇后《明帝起居注》。徐光等人《后赵起居注》。北魏邢峦、崔鸿、王遵业《孝文起居注》。北魏温子升《孝庄纪》。北齐祖艇《黄初传夭录》。隋王宵《大业起居注》。隋裴政《梁大清实录》。北齐陆元规《北齐文宣皇帝实录》。唐敬播《高祖实录》。房玄龄《太宗实录》。许敬宗《高宗实录》。刘知几、徐坚、吴兢《则天大圣皇后实录》。以上今佚13种。
    旧事2种——晋葛洪《西京杂记》,今存。隋裴矩《邺都故事》,今佚。
    刑法1种——《晋令》,今佚。
    杂传29种——晋皇甫谧《高士传》。西汉刘向《列女传》。《列仙传赞》。宋刘敬叔《异苑》。晋干宝《搜神记》。东汉郭宪《汉武洞冥记》。梁元帝萧绎《古今同姓名录》。以上今存7种。东汉赵岐撰晋挚虞注《三辅决录》。陈寿《益部耆旧传》。晋张方《楚国先贤传》。魏周裴《汝南先贤传》。东汉圈称《陈留耆旧传》。习凿齿《襄阳耆旧传》。晋虞预《会稽典录》。晋嵇康《高士传》。宋徐广《孝子传》。皇甫谧《玄晏春秋》。梁元帝萧绎《怀旧志》。晋祖台之《志怪》。宋东阳无疑《齐谐记》。宋刘义庆《幽明录》。以上辑本14种。东汉梁鸿《逸民传》。梁元帝《研神记》。唐郎余令《孝子后传》。赵采《忠臣传》。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宋荀伯子《荀氏家传》。隋卢思道《知己传》。杜预《女记》。以上今佚8种。
    地理23种——《山海经》。《三辅黄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北魏羊衒之《洛阳伽蓝记》。以上今存4种。晋潘岳《关中记》。晋陆机《洛阳记》。晋周处《风土记》。宋山谦之《南徐州记》。宋盛弘之《荆州记》。扬雄或谯周《蜀王本纪》。南齐陆澄《地理书》。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北魏阚骃《十三州志》。汉辛氏《三秦记》。晋罗含《湘中山水记》。以上辑本11种。东汉杨终《哀牢传》。隋宇文恺《东都记》。温子升《魏永安记》。田融、王度、宋郭仲产《邺都记》。北齐祖鸿勋《晋祠记》。姚察《西征记》。《晋宫阙名》。《建康宫殿》。以上今佚8种。
    谱系10种——《世本》。梁王僧孺《百家谱》。以上辑本2种。扬雄《家牒》。齐王俭《百家集谱》。北魏元晖业《后魏辩宗录》。《后魏方司格》。挚虞《族姓昭穆记》。殷敬《殷氏家传》。《孙氏谱记》。陆景献《吴郡陆氏宗系谱》。以上今佚8种。
    簿录4种——刘向《七略别录》。西汉刘散《七略》。梁阮孝绪《七录》。以上辑本3种。魏郑默《中经》,今佚。
    子部46种(存23种,辑本17种,已佚6种)
    儒家15种——《晏子春秋》。《孟子》。《荀子》。陆贾《新语》。西汉贾谊《贾子》。刘向《新序》、《说苑》。扬雄《法言》、《太玄经》。以上今存9种。赵国虞卿《虞氏春秋》。东汉桓谭《桓子新论》。魏文帝曹王《典论·自序》。吴陆景《典语》。干宝《干子·史议》。王劭《读书记》。以上辑本6种。
    道家4种——《老子道德经》。《列子》。《庄子》。晋葛洪《抱朴子》。以上今存4种。
    法家2种——《管子》。《韩非子·五蠢》。以上今存2种。
    名家1种——魏刘劭《人物志》,今存。
    墨家1种——《墨子》,今存。
    杂家9种——《吕氏春秋》。西汉刘安《淮南子》。东汉王充《论衡》,评及2篇。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以上今存4种。吴张俨《默记》。沈约《俗说》。魏缪袭、刘劭、王象、桓范《皇览》。以上辑本3种。梁徐勉、何思澄、刘杳、顾协、钟屿、王子雲《华林遍略》。北魏元晖《科录》。以上已佚2种。
    小说9种——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以上今存2种。晋裴启《语林》。魏邯郸淳《笑林》。梁武帝勅殷芸撰《小说》。唐王绩《醉乡记》。以上辑本4种。顾协《琐语》。北齐阳玠松《八代谈薮》。隋刘炫《酒孝经》。以上已佚3种。
    五行1种——西汉许负《相经》,辑本。
    医方4种——《神农本草》。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唐徐世勣(李勣)监修《唐本草》。以上辑本3种。《房中志》,已佚。
    集部16种(存5种,辑本7种,已佚4种)
    《楚辞》,评及屈原、宋玉诗文各1篇。《诸葛亮集》。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评及西汉枚乘、东汉史岑、魏曹植、晋夏侯湛、宋颜延之、晋张华诗、文共6篇。梁刘勰《文心雕龙》。刘知几《史通》,述及5篇。以上今存5种。《司马相如集·自叙》。《李陵集·与苏武书》。《班固集·难左氏九条三评》。《张衡集·七辩》。《沈约集·八詠》。挚虞《文章流别集》。《阴铿集》。以上辑本7种。晋李充《翰林论》。宋袁淑《鸡九杨》。姚察《辨茗酪记》。刘知几《释蒙》。以上已佚4种。
    我们根据上列《史通》评述书目,再参照《隋书·经籍志》的分类,可知刘知几除经部乐类,史部职官、仪注类,子部纵横、农、兵、天文、历数类和道经、佛经外,评述了32类共340种书籍,而其中今存者仅86种,虽历经元、明以来众多学者努力,得辑本122种,但今佚仍达132种,这些书目不仅可弥补史志之缺,也体现了刘知几的博学,反映了他与章学诚“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4]的观点一脉相系。
    反观焦竑《<史通>所载史目》一文,其不足有五:
    一、该目不仅罗列了《史通》所评部分史部书,也罗列了其所评的部分子部书、集部书,但缺经部书。“史目”云云,名不副实;而且焦竑所列也既无伦类,又不全面。
    二、焦竑所列谢沈《汉书》、谢承《家语》和王劭《晋书》,实为《史通》所不载。
    三、焦竑所列姚最《梁略》与姚最《梁后略》实为一书;孔颖达《隋书》与颜师古《随书》也为一书,却均复出为二书。
    四、焦竑所列常玻《华阳士女记》实为《华阳国志》的部分,却别出为二书。
    除去上述多出、复出、别出的6种书,焦竑所列《史通》所载148种书目实只142种,仅占《史通》实际评述书目的2/5。
    五、焦竑所列书名、作者多与刘知几《史通》原文不合。如:1、将《陈留省旧传》的作者圈称误为周称;2、《季汉辅臣赞》本杨戏作,陈寿将其抄入《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时为之作注,焦竑不仅错将其作者署为陈寿,且漏列陈寿《三国志》;3、将郦道元《水经注》误为桑钦《水经》;4、刘知几述新修《晋书》的作者为房玄龄等,未提唐太宗写论赞一事,焦竑却署《晋书》作者为唐太宗;5、特别是焦竑所列公师彧《十六国史》、张重华《凉记》,那是他将《史通·古今正史》的文句读割裂了所造成的错误。原来刘知几说:“十六国史——前赵刘聪时,领左国史公师彧撰《高祖本纪》及《功臣传》二十人——张重华护军参军刘庆在东苑专修国史二十余年,著《凉记》十二卷。”据此可知,“十六国史”乃总领之词,公师彧撰的是前赵《高祖本纪》、《功臣传》,而《凉记》作者乃刘庆。
    上述种种,可见焦竑治学之粗疏。
    此外,焦竑还有《<世说注>所载史目》[5]一文,称“《史通》所载,尚未该备。梁刘孝标注《世说》,自汉魏吴诸史子传地理外,如晋氏一朝诸史及诸公列传、谱牒文章凡一百六十六家,皆出正史之外,此又齐梁以上书也。谱牒列传,姑不暇及,余书亦疏其目”。然而却声明“已见《史通》者不载”。最后罗列了67种书目。但一经考核,这67种书目中却有11种,如谢承《汉书》、张璠《汉纪》、刘向《别录》、虞预《晋书》、曹嘉之《晋纪》、邓灿《晋纪》、车频《秦书》、《江表传》、《竹林七贤论》、《三秦记》、挚虞《文章志》已为《史通》所载。于此又可见焦竑治学之草率。
    至于本文开头提到的乔治忠同志所云《史通》认真评论的作者作品“有几十个”,到底是几十个?具体指哪些?他没有明言。如果某书在《史通》50篇中8篇以上文章内评述过可以算刘知几认真评述过的话,据我统计,只有28种书,即《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范晔《后汉书》、《三国志》、《晋中兴书》、沈约《宋书》、萧子显《齐书》、魏收《魏书》、牛弘《周史》、房玄龄《晋书》、李百药《北齐书》、颜师古《隋书》、《竹书纪年》、《汉纪》、干宝《晋纪》、裴子野《宋略》、王劭《齐志》、《楚汉春秋》和《世说新语》。倘若放宽一点,在《史通》5—7篇文章中评述过的还有26种(《三□(左土右贲)》、《五典》、《晋乘》、《楚梼杌》除外),即《古文尚书》、《周礼》、《礼记》、《孔子家语》、《国语》、王沈《魏书》、鱼豢《魏略》、王隐《晋书》、姚思廉《梁书》、《陈书》、令狐德棻《周书》、孙盛《晋阳秋》、檀道鸾《续晋阳秋》、吴均《齐春秋》、何之元《梁典》、孔子未修《鲁春秋》、《古文琐语》、《战国策》、《关东风俗传》、《十六国春秋》、嵇康《高士传》、《世本》、《吕氏春秋》、裴启《语林》、《文选》与《中通》。上述54种书中,经部13种,春秋类(编年体)占4种;史部36种,正史类(纪传体)占19种,古史类(编年体)10种;子部3种。集部2种。这充分说明刘知几《史通》论述的重点是编年体(14种)与纪传体(19种)史书,也充分反映了唐代前中国史学的特点。
    注释:
    [1][5]《<史通>》所载史目》,《<世说注>所载史目》,《焦氏笔乘》卷3。
    [2]《<史通>编撰问题辩证》,《中国历史文献研究》。
    [3]本文以隋志为准,部居《史通》评述书目,并参考汉志、两唐志和宋志。有少数为上述史志未录者,则窃据己意,安排在有关部分。但某些篇名,如《史通·序例》提及《七章》,无考,不录。再者,《史通》各篇大都系拼文,刘知几从属对、调声出发,对书名多有改动,因此对同一书名有种种不同称谓,本文多标传统称谓,对《史通》中出现的种种称谓从略。
    [4]《章氏遗书·报孙渊如书》。
    原载:《湘潭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