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新蒙古自治县成立50周年之际,《敖包相会》的词作者、著名作家玛拉沁夫携夫人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阜新。 在蒙古贞宾馆,玛拉沁夫讲述了他在太平乡太平村的童年。1930年8月8日,玛拉沁夫出生于今天的阜蒙县太平乡太平村。据老先生介绍,他是四岁的时候离开家乡的,当时离开的原因就是村里没有小学,后来在王府黑城子(今北票市黑城子镇)读小学,辗转到内蒙读中学,1945年参加了八路军。1946年起,玛拉沁夫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50年任《内蒙古文艺》编辑。21岁时以一篇长篇小说《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轰动文坛,1952年,这部作品改编为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敖包相会》就是这部电影里的一首插曲,并广为传唱。 参加革命后,玛拉沁夫一直工作在内蒙古,直到1980年才搬到北京居住,所以老人解释说:“我可以说是内蒙人,也可以说是北京人,但我是从阜蒙县太平乡太平村出生的,这里才是我真正的故乡!”看到家乡的变化,玛拉沁夫很兴奋,他说:“年轻的时候参加革命到处跑,老了以后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对故乡的感情就越来越浓,这次正赶上阜蒙县50年大庆,就推迟了去美国看刚刚考入麻省理工学院的外孙的计划,回来看看这片生我的土地。” 在谈到阜蒙县50年来的发展变化时,玛拉沁夫兴致极高。他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蒙古族群众聚居的地方,现在的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得非常好,在听到那些很小的孩子和我说蒙语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高兴。我们这里有非常宝贵、丰富的蒙古族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我们应该珍视它,在进行保护、传承的同时,还要深入开发、挖掘,使其发扬光大,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玛拉沁夫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作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谈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的魅力时,玛拉沁夫认为,文学的魅力不在于数量而取决于质量,而在改革开放这30年当中,少数民族作家不但创作出了大量作品,而且在艺术质量上有历史性的突破与提高。玛拉沁夫感慨地说:“中国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作家方面所作的努力,给了我们少数民族作家无比的信心。现在是中国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机,希望我们牢牢把握住机遇,发展和展示我们少数民族文学的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