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走向未来的宣言--首届繁荣西部少数民族文学论坛侧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民族报信息2006-3-9 陈湘 参加讨论

     

 

      在上个世纪初的西方,当人们讲到“主流文学”时,肯定认为是在美国、在意大利或者在法国、在德国,绝对不是在拉丁美洲。但拉丁美洲在经过100多年的文化准备,特别是拉丁美洲作家经过20多年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对自身古老文化传统的研究之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造了拉丁美洲文学的辉煌。随着马尔克斯等几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不管你承不承认,拉丁美洲文学都是主流文学,而且是绝对的整个世界的主流文学。

      在上世纪70年代后,黑人文学和犹太文学改变了美国文学的概念和结构,成为美国主流文学中重要的部分。这一变化似乎是在很短的时间中发生的,但支撑这一变化的是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所谓“非主流”文学长期艰辛的跋涉。

      “主流”与“非主流”绝对是在变化之中的,有时甚至是一种悖论。这一点对于我们进行文学的思考非常重要。

      在“繁荣西部少数民族文学论坛”的讲坛上,像这样鲜明独到、发人深思的观点和叙述一次次地赢得热烈的掌声,一次次拓展着人们对民族文学的思考。

      12月4日至5日,由中国作协、国家民委和云南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繁荣西部少数民族文学论坛”在云南民族大学举行。7个省区的13位作家、民族文学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发言,围绕西部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进行了讨论、交流,一些未能发言的与会者向论坛提交了论文。整个论坛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理论精当、意义深刻,闪烁着理性与智慧的光芒,它将对民族文学的发展起到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论坛为西部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新信息、新思路。

      对原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是论坛的一个热点。作家和学者们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当人们意识到工业化和后工业不能解决人们精神需求中的很多问题时,人类已经面临着语言文字的迅速消失,而这种消失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远比生物多样性的不断消失带来的灾难更大。

      蒙古族学者包明德指出,每一个历史热潮的到来,都会给世界文化带来一些相同的风貌,但从来没有消解掉民族的独特性。当前,联合国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公约”,对各民族原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的尊重已经是一个被普遍遵从的原则。少数民族文学应该以它特有的气质、姿态和品格,为中国文学的丰富和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

      著名作家阿来在谈到保持民族文学独特性时指出,要在对世界文学的格局有一个全面把握的前提下,重视民间的、本土的文化,不仅要从民间寻找题材资源、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寻找精神资源,从而寻求民族精神的延续,将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方式、审美经验在文学中得以体现,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作品。

      大家认为,现在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已超出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与会者在论坛中仍疾呼,现代化进程太快,各民族都改变着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所以在民族文学创作中如何尊重民族文化、重新审视原生文化非常重要。少数民族作家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对自身文化特征、生存环境进行关注,思考具有世界意义的问题。

      文学创作的与时俱进也是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吉狄马加说,少数民族作家们要自觉地把笔植根于各民族新的历史创造中,了解潮涌而来的新事物、新景象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本质和时代精神,从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发人民之忧乐,吐人民之心声,关注当下西部城市生活,创作出一批反映各少数民族在城市化进程中新风貌的作品。他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不完善,民族的优秀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跨越种族和国界的才是优秀的。”

      话题和话语方式是民族文学创作的一个关键问题。牟泽雄在他的论述中说,少数民族作家在创作时常常面临两难选择,有的在现代与传统的夹缝中茫然失措。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必须具有新颖有效的言说方式,才能获得广泛的倾听,也才会获得与世界交流的有效性。他指出,应该尝试着把母语独特的思维方式、鲜活的表达方式带入汉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丰富并拓展汉语。在话题的选择上他认为,必须关注本民族当下的生存状态及所遇到的难题,话题必须具有当下性和独特性。

      论坛上,“对彝族文学部分作家作品的感受”、“云南当代文学的守卫者”、“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言说方式”、“民族学视觉中的《女若玛的十七岁》”、“图腾文化对现代人的影响”等,有从中国民族文学发展发出的宏言大意,也有从自身创作发出的轻声细语。

      广西作协主席、作家冯艺是第二次站在了“骏马奖”的领奖台上。他说这个奖是对他长期以来坚持民族文学创作的最大的褒奖。20多年的创作历程,在从个人情感的吟唱到自觉地关注民族、关注本土文化的过程中,他的情感得到升华,创作风格趋于成熟。经过五六年对广西文化的田野考察和追思,他创作了《桂海苍茫》,把一片片遗落的文明碎片捡拾起来,首次以文学的形式,将广西的历史文化形象、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一个人文的广西”。

      谈及在新形势下如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时,冯艺说,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已与全国文学创作保持了同步,在新的时代吸纳了新思想、新观念的少数民族作家们定会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蒙古族作家萨仁图娅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又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而好的作家应该是人民的代言人,民族文学创作应扎根于本民族,反映本民族的风俗、文化积淀与文化心理。她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少数民族作家,在整个创作历程中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关怀与温暖,在未来有限或无限的时间里,将用热情继续歌咏自己的民族,人在区外,而根在草原。

      论坛充满理性和智慧的发言,都将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世界的民族文学理论带来启迪,都将为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论坛闭幕式上,作家黄尧这样总结:“这是一次西部少数民族作家充满信心和情感的交流,是一次智慧的碰撞,是一次享受思想成果的大餐,也是西部民族文学创作走向辉煌未来的宣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