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天上的宝石--怀念纳西族作家沙蠡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文艺报》2008-6-19 祁人 参加讨论
    沙蠡走了!——这是我在参加中国作协少数民族委员会为瑶族诗人黄少平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得知的,这个悲痛的消息来自于《民族文学》叶梅主编,当然是确切无疑的了。尽管是在瑶族诗人的研讨会上,但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老前辈在研讨会的总结发言中,却哽咽着说起了纳西族的沙蠡——那是他看着成长起来的一位少数民族青年作家,说到沙蠡的病逝,老人家心痛不已。会议间歇,我很难平静自己的心情,彷徨于会议室外的走廊上。叶梅大姐告诉我,沙蠡是前些天患肝癌去世的。我和叶梅大姐是熟悉的,几年前曾共赴丽江采风,但是今天面对来自叶梅大姐的信息,我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我与沙蠡的相识乃因诗之缘。大约十年前,我应邀参加丽江的金秋古城笔会,作为地区文联秘书长的沙蠡陪我穿梭于纵横交错的小巷里,探寻东巴文化的痕迹。我仍清楚地记得,沙蠡曾教我一招避邪的手势与咒语:将两只手抬于眼眉处,手背交叉、手心向外,两手无名指相扣、中指与大拇指各自形成两个圆圈,两个食指垂直向上,双眼平视,同时口中咒语不迭。沙蠡说,独走夜路或觉邪魔缠身抑或心中孤独无援时,施此法必定应验。沙蠡独特的手势和吟颂咒语时的肃穆神情,是触动人心的——那时我想,这位纳西族作家、诗人是独具个性与魅力的,那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后来,中国诗歌学会主办了一次“华夏杯”全国诗歌大奖赛,沙蠡的组诗获得三等奖。奖金一千元汇给沙蠡后,他给我打电话说“真没想到,那么多所谓的全国性大赛都收取报名费,你们的大赛不但不收费还发给奖金,这是值得诗人信赖的组织,我要求申请入会。”沙蠡的耿直令我敬佩,从此我与这位纳西族兄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02年秋天,我应沙蠡之邀为他编了一本评论集《丽江怪人》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全国数十位文坛名家的评论,其中不乏冯牧、刘绍棠、冯骥才等当代大家对于沙蠡创作才华的褒奖与鼓励。
    在对沙蠡的阅读中,更证实了我最初的直觉:他的写作是充满神性的。沙蠡的人生经历曲折丰富,为生计他曾独闯天下,经历过种种生活的历练,最终将写作视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因此他的作品中贯穿着博大的神性的人文关怀:对自然、生命与民族的敬畏、热爱与思考。沙蠡的诗歌语言,是具有民族意味的:“年轻的石头/哼着千年的情歌/纳西人的文字/像云霞一样漂泊”(《年轻的石头》);同时还有着民间箴言的魅力:“只要还有石头/火种就不会灭绝//如果心灵还年轻/热血就会沸腾”。他的诗不仅具有丽江地域特性,更有着纳西民族特质。沙蠡在创作体裁上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评论等各个领域,他的评论文章也很有独到的见地。他非常认真地读我的诗集《掌心的风景》,撰文《诗的含蓄与适度》,在《文艺报》上发表后,有朋友打来电话饶有兴趣地问沙蠡何许人也,我自然很乐意地介绍是一位纳西族朋友。
    十余年来,我曾经到过20多个民族地区创作采风,结识了许多少数民族朋友,尤其云南、贵州作家朋友最多,而与丽江市文联主席沙蠡的联系尤为密切。我曾四次到丽江,要么专程去,要么是从其它地方绕道去看望他,但每次去几乎都和沙蠡有关。认识这么些年中,我们从未中断过联系,几乎每个月都会接到他的电话。当我的手机或家里电话响起,每次见到区号0888,我的家人都知道是沙蠡来电话了。而且上个月我在广州,还接到了沙蠡的电话,约好夏天他来北京看奥运。我说带上家人一起来吧,就住我家里,离鸟巢很近,我每天早上都能看见阳光下那一天天长大起来的鸟巢呢。我没有想到那是最后一次听到沙蠡的声音……
    从文学馆出来,我很沉痛地告诉接我的妻子:沙蠡走了。妻子很诧异,半晌才自言自语道:“好好的,怎么没了呢?”她也想不通,那一个皮肤黝黑、身材健壮、步伐轻盈、说话健谈的纳西族汉子,怎么会说没就没了呢。是呵,一个好好的人,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走了。上天总是这样不公平,让生命中美好的人与事物常常那么短暂,而人生的悲伤与哀痛却总是不期而至。难道,沙蠡当初选择文学,就是对于命运的一种抗争吗?他是否早就想到了生命随时可以结束,而美好的情愫凭借着朴素的文字而绵延不绝。
    我曾经答应过为沙蠡的创作写一篇综合性的评论,但尚未兑现他却西去了,他难道是要我永久地歉疚他?抑或是为了让我这一生中更深刻地记住这一位纳西族兄弟?过去,我曾经写过一篇尚未在报刊发表但已编入《丽江怪人》一书的短文《丽江一沙蠡》,其中有着这样一段文字:“在丽江大地上,生活中的沙蠡是一个具有思想高度的纳西人;在文坛,沙蠡是一位有特质的民族作家——我想,这就是我的纳西族朋友沙蠡!”是的,我想沙蠡是知道我曾经为他写下过这样的文字的,所以他才毫不停留生命的进程,也不管他离去之后我的文章是长还是短,我的承诺能不能追赶不上他远在天堂的脚步。
    沙蠡走了,去了遥远的天堂。我开始相信圣经所说的,所有失去的亲人和朋友都是天上的宝石,在人世间曾陪伴我们走过一程,如果某个时刻离我们而去,那只是上天已将他们带走和收回。倘若是这样,那就感谢上天的恩赐吧,离去的亲人和朋友在世时已将温暖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并激励我们坚强而美好地活着。由此想来,便无所谓悲伤矣。对于喜欢沙蠡的朋友和读者而言,沙蠡的才情与文字,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成为世间美好情愫的印证。
    沙蠡兄弟,一路好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