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破旧立新的《孙氏祠堂书目》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峰 参加讨论

     
    我国古代古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的四库法,从魏郑默草创、晋荀勖和李充完善,到唐魏徽等正式确立以来,一直占据着图书分类法的统治地位。尤其是靖代乾隆末年《四库全书总目》问世之后,四库法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然而,就是在《四库全书总目》刊后不久,以官方统治图书分类法的局面却发生了变化。最早打破这一局面的是清人孙星衍及其所编的《孙氏祠堂书目》。对此,著名目录学家姚名达先生曾大加赞誉:“(孙氏)不慑于《四库全书总目》之权威,胆敢立异,勇壮可嘉,不愧为别派之后劲也。”(见《中国目录学史》)。当代著名藏书家、文献学家叶德辉也予以高度评价:“(孙目)通《汉略》、《隋书·经籍志》之邮,变《崇文总目》、《文渊阁藏书目》之例,体近著述,语者仅以书目重之。”可见,孙星衍及其《孙氏祠堂书目》在目录学史上,特别是在图书分类的破旧立新方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孙星衍,字渊如,又字伯渊,号季述,清阳湖(今江苏武进入)人。生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卒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清代著名藏书家和目录学家。孙自幼聪敏好学,未弱冠,补诸生,显露出超人的智慧。他与同乡洪亮吉,杨芳灿、黄景仁齐名。大诗人袁枚称赞其说:“天下清才多,奇才少,渊如天下奇才也。”孙星衍师从著名学者及目录学家钱大昕习汉学,并致力于经史,文字音训之学,傍及诸子百家,金石碑版等学问,学识日渐丰厚。孙星衍一生酷嗜藏书、读书。每闻谁家有异本、善本,便借抄不辍,对金石文字和书画,无不细考原委。孙氏家有藏书楼平津馆,收书极富,约有4万余卷,且校勘精审。他长于治学,勤于著述,作品颇丰。撰有《尚书今古文注疏》30卷、《史记天官书考证》10卷、《诗文集》25卷,集《古文尚书马郑王注》10卷,计20多种,100多卷。他所校订刊刻的图书有著名的《岱南阁丛书》和《平津馆丛书》,所收多为其个人著作及经他校勘的古籍。
    为了读书和治学需要,早年孙氏的藏书曾形影不离地随其左右。他在哪里为官,书就携带迁至哪里。在几经辗转搬运中,孙氏的图书受到很大损失。他深感“藏书之难,而聚书又不能免于厄者”。为了保全藏书,也为了利用这些图书“教课宗族子弟,俾循序诵习”,所以他决定将其全部藏书捐“藏于家祠,不为已有”,并亲自为这些图书编定了《孙氏祠堂书目》(原称《孙氏家藏书目内外编》)。如前所述,孙星衍编撰《孙氏祠堂书目》有两个主要的目的:一是为了完好地保存其藏书,使之不再破损亡佚;二是为了使宗族子孙能依其书目循序读书,培育人才,光耀家族。
    《孙氏祠堂书目》内编4卷,外编3卷,共收书2300多种、46000余卷。每书著录书名、卷数、作者,间记版本。它将图书分成12大类,各大类之下设若干小类,计44小类。类目的具体排序如下:
    (1)经学11小类: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经义
    (2)小学2小类:字书、音学
    (3)诸子9小类: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兵家
    (4)天文3小类:天部、算法、五行术数
    (5)地理2小类:总编、分编
    (6)医律2小类:医学、律学
    (7)史学8小类:正史,编年、纪事、杂史、传记、故事、史论、史钞
    (8)金石
    (9)类书3小类:事类、姓类、书目
    (10)词赋4小类:总集、别集、词、诗文评
    (11)书画
    (12)说部
    《孙氏祠堂书目》推出十二分法是有一定胆略的,在当时,他的这种做法比较适应图书分类的实际情况。孙星衍清楚地看到,在清代学术发展中,诸多学问已不能强以经、史、子、集四个部类扎包容,若干学科其实已经发展成为与经、史、子、集并驾齐驱的学术门类。为此,孙氏在类分图书时,把一些原四库法置于四大部类之下的小类分割出来,设立成独立的一个大类。例如清代中期,语言文字和音韵之学比较繁兴,成为一门显学。于是,他将“小学”从经部中的小类中提出来,把它列为第二大部类,与经、史、子等大类平起平坐。他认为,只要学科自身已发展成为大的学术门类,就应该把它的地位体现出来,以致连金石、医律、书画一向不为四库法所重视的小类目也升格为大类,对此他明确地解释说:“其书益增,逐成一家之学,”(见《孙氏祠堂书目》)。孙星衍在小类目的选取上,以其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取舍。譬如,他将四库法经部的“四书”类删除了,却又把其中的“论语”,“孟子”增设为独立小类。以适应收书和治学之需。孙氏设类还尊重图书特征,能针对图书类型性质立类容书。例如,它设立了“类书”大类,并于其下设立了“事类”,“姓类”和“书目”3个小类,这是孙星衍的独创,史无前例。因为类书包括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内容,很难按学术内容归于某类,所以只能按书的类型性质设类分书。可以说,在清代,只有像孙星衍这样既为学者又是目录学家的人,才具备鸟瞰学术发展全貌的远见卓识,在图书分类中给予发展中的学科门类以适当的地位。
    《孙氏祠堂书目》敢于破四库法,创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十二分法,对于打破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的清代图书四库分类法的统治,推进图书分类法的改革与创新,以至对近代图书分类新型体系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开拓意义。在孙目之后,还陆续产生了一些四库法以外的多种类型的图书分类法,这与孙星衍及共《孙氏祠堂书目》带头破旧创新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光绪二十六(公元1900年),缪荃孙编《艺风堂藏书记》也是仿孙氏分类之法,他把图书分为十大类。缪氏在其书目序言中明确地说:“得书627种、10962卷,用孙祠书目例分为10类,编成8卷。”由此可见《孙氏祠堂书目》的影响之一斑。
    当然,孙星衍在《孙氏祠堂书目》中破旧立新的思路,也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而是他在总结前人目录学成就基础上产生的。清代学者陶浚宣说:“孙氏书目分部十二,略依《七志》,附益数门,并参汉、隋二志,而以意出入之。序中发凡起例,体例精采。”(见《孙氏祠堂书目·跋》)。其诸子大类下所设9个小类,不同于《四库全书总目》,而基本上保留了《七志》和《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的类目。孙氏自己也承认他的这些立类是继承前人的。所以说《孙氏祠堂书目》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敢于藐视传统四库分类法,敢于破旧立新,有所变革。正是他这种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历史的承认,在目录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应当承认,《孙氏祠堂书目》在分类方面也在其不足之处。例如,他自言将图书分为十二大类,是以一年的十二个月为计。为此仅限于十二个大类目。另外,他把“医学”和“律学”合为一大类,说是因为医律关乎“生人杀人,所关甚重”,将二者合一,未免有些牵强。另外,书目的分类还掺杂了一些阴阳、时岁、生杀之类的迷信因素,实不可取。
    《孙氏祠堂书目》大约成书于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时隔10年就有了刻本。因刻本不多,少见流传。直到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李盛铎得见初刻本,请陶浚宣详校并作跋后,刻于李氏《木樨园丛书》,从此《孙氏祠堂书目》得以广泛流布,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孙氏曾在书目自序中称:“海内奇文秘籍,或写或购,尽在予处。”由此可见其收书之富。
    参考文献:
    [1] 乔好勤.中国目录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2] 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3] 申畅.中国目录学家传略〔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4] 李万健.中国著名目录学家传略〔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李峰,男,1954年出生,河南省图书馆业务副馆长,研究馆员,编写著作6部,撰写专业论文30余篇。(河南省图书馆,郑州 450052)
    原载:【《津图学刊》2003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