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涛 《红楼梦大辞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的规模和信息量,是同类词书之冠。编纂者对于一些暂时未能见到的资料,也采取“先存其目”的做法。这是十分恰当的。 《红楼梦大辞典》中暂付阙如的资料,笔者有缘读到。本文拟就《红楼梦大辞典》的个别条目,作一点补充。《红楼梦大辞典》如出修订本,本文提供的资料,也许可以作为参考。 外文书籍: 一、《红楼梦大辞典》第966页著录:“《石头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Stone)……据介绍,原书后四十回将由其婿明费德翻译。” “将由”云云,似乎这套译本仍未完成。查企鹅丛书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在1986年已出齐五册(包括后四十回),而《红楼梦大辞典》是1990年出版的。估计撰述人在脱稿时(1987),仍未能见到后四十回的译本,所以才没有对后四十回的翻译情况作介绍。现在简单补充如下。 关于其书。后四十回的英译,分为两册:第四册题为The Debt of Tears(泪债),1984年出版。译文相当于原著中的第八十一回到第九十八回。译者用The Debt of Tears,明显是指“绛珠草还泪”的结局。 第五册题为The Dreamer Wakes(梦醒),一九八六年出版。译文相当于原著的第九十九回至一百二十回。 关于译者其人。《红楼梦大辞典》所说的“明费德”即John Minford。在香港,Minford的汉语姓名一般为:闵福德———似为Minford自改的汉语姓名(一些正式的职位名录上也署此名)。Minford生于一九四六年,曾在牛津大学就读,一九六六年转读中文,后来到澳洲攻读博士(涉及《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一九八零年至一九八二年曾到中国教书,接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的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九十年代曾在香港理工大学教翻译,译著颇丰。 闵福德对于翻译《石头记》一事,也曾写过回顾文章,题为“Pieces of Eight”: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ng 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篇文章收入欧阳桢编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5)一书中。 二、《红楼梦大辞典》页1156著录:“《红楼梦原型和寓意》普拉克斯著。本书未见,存目。” 此书为英文著作,原名:Archetype and Allegory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作者是Andrew H·Plaks(1945-)。《红楼梦大辞典》的“普拉克斯”,是编者自行将Plaks音译,其实,Plaks本人多用“浦安迪”。Plaks的著作后来也陆续在中国出版,如《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红楼梦批语偏全》(台北:南天书局,1997)都署名“浦安迪”而不署“普拉克斯”。 全书分九部分。前四章以神话原型分析为主,套用中国的阴阳五行观念来分析《红楼梦》,如黛玉属木,熙凤属火,宝钗属金,诸如此类,Plaks用了二元补衬(complementary bipolarity)和多项周旋(multiple periodity)之类的术语。第五章开始,则分析花园的寓意,作者举出西方文学中的花园来作比较,广征博引,颇有新见。另一方面,Plaks似乎有意回避作者问题:他文中称the authors (作者们),又视一百二十回为整体。 汉语书籍: 三、《红楼梦大辞典》第1109页著录:“《俞平伯与红楼梦事件》赵聪著。香港友联出版社1955年出版。原书未见,存目。” 关于作者其人。赵聪,即钟华敏(1916-1986),对中国古典小说研究颇深,撰有:《中国五大小说之研究》(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赵聪对政治影响文学评论的事深恶痛绝,所写的文章也常常以这一课题为中心。 《俞平伯与红楼梦事件》,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各藏有一册,全书共67页。所谓“红楼梦事件”,指李希凡、蓝翎批评俞平伯所引发的运动。此书共分十七节,第一至九节叙述批俞的背景和过程。第一节是导言,第二至五节撮述俞平伯的研究情况和基本观点。第七至第九章,介绍李、蓝文章发表后的事态。第十节以下,是批俞之后的事,已经和《红楼梦》、俞平伯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几节的内容主要是当时清算胡适思想、批评冯雪峰、批判胡风等风潮,严格来说,与书名不甚吻合。 赵聪自云:“本书目的在对俞平伯《红楼梦》事件加以忠实和客观的分析”。其实赵聪对批俞运动是不以为然的,全书的基调倾向于同情俞平伯。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四、《红楼梦大辞典》页1109著录:“《新红学发微》曹聚仁著。香港恳创出版社1955年出版。本书未见,存目。” “恳创出版社”当为“创垦出版社”。 曹聚仁(1903-1972)著作甚丰,有《国学概论》、《中国史学》、《现代文艺手册》等数十种(约七十种),在香港出版四十多种,但红学专著似乎只有这本《新红学发微》。胡文彬、周雷选编的《香港红学论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6月)收其论文一篇。 《新红学发微》第一至第三章,引述胡适、周汝昌、俞平伯、太愚(王昆仑)等人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尤其引录多段周汝昌对“脂评”的研究。第四章到第九章,是曹家和曹雪芹的事。这几章结合著《红楼梦》内文来铺陈,基本上把《红楼梦》视为“自叙传的小说”。第十章开始,才比较多曹聚仁自己的读书心得,如:曹聚仁指出曹雪芹对笔下人物“爱而知其恶”;书中有“萨满空气”;曹雪芹懂绘画,通医理;大观园中多满人气习,等等。到了第十六章“红学的牛角尖”,曹聚仁对旧红学、新红学和“解放派红学”等作了一个总结性评论。对于当时批判俞平伯的运动,他是不赞成的,因为他认为胡适、周汝昌、俞平伯等新红学家的工作,不能以“唯心”来概括。 本书名为“新红学发微”,因此,文中实在引录了大量“新红学家”的研究成果,后半部才较有新意。 五、《红楼梦大辞典》页1113著录:“《红楼梦考证拾遗》美·赵冈著。香港高原出版社1964年出版。原书未见,存目。” 查此书是1963年11月出版的。《红楼梦大辞典》作1964年,或另有根据。 此书是一本论文集,除跋文外,共有六篇文章:《有关曹雪芹的两件事》、《脂砚斋与红楼梦》、《论今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高鹗整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情形》、《论红楼梦故事的地点时间与人物》、《论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本书主要的内容还在于考证两大方面:作者和版本。作者认为高鹗续书之说可以推翻;甲戌本是最晚的定本;脂砚斋似为曹。因每一篇本来是独立的(分别在不同的刊物上发表过),所以内容有重复的地方,有时还有矛盾。赵冈存其原貌,原因有二:矛盾之处正显示看法的变迁,而且新看法不一定就比旧看法正确。 赵冈其人,《红楼梦大辞典》页238有介绍,此处不赘。 六、《红楼梦大辞典》页1143著录:“《红楼梦谜》李知其著。分上下篇(2册)。”[下有简介,今从略。] 查《红楼梦谜》下篇尚有续篇,1988年7月出版,事在《红楼梦大辞典》发稿之后。《红楼梦大辞典》1987年底发稿,其“后记”说:“1988年以后所出的红学著作不再收录(个别海外论著不在此例)”。因此,香港学者梅节、马力的《红学耦耕集》出版于1988年1月,亦能及时收入。 《红楼梦谜续篇》一开卷即标示“第五章”,定名为“《红楼梦》百二十回一贯藏谜猜小”,共一百二十节。页码一开始已是499,以示接续上一册。《红楼梦大辞典》注明“分上下篇(2册)”,将来如出新版,可改为“分上下篇(3册)”。 七、《红楼梦大辞典》页1156著录:“《红楼梦新论》(史任远)史任远著。香港大源书店出版。本书未见,存目。” 《红楼梦新论》是史任远所编,不是“著”。撰述者未见原书,估计是据别人提供的二手资料,所以才说是“史任远著”。全书除序文是史任远自撰外,其余十篇文章均出自他人之手:张天翼、金果、太愚(王昆仑)、东郭迪吉。其中以太愚的文章最多,共七篇,其余三个论者各一篇。太愚的文章,都是“人物论”,论及王熙凤、探春、史湘云、晴雯、平儿、小红、袭人、妙玉、鸳鸯、司棋、尤三姐。本书中太愚的文章,早在四十年代发表于《现代妇女》杂志上,大多数又收入他本人的评论集《红楼梦人物论》(1948年国际文化服务社出版。1990年上海书店翻印。) 《红楼梦新论》未标明出版年份。经笔者调查,证实此书即1945年东南出版社《贾宝玉的出家》一书的翻印本。翻印时,改用了一个书名,实质内容并没有变动。 八、结语 《红楼梦大辞典》毫无疑问是一部资料丰富的参考书,本文出于求全之心,略加补缀如上(仅限于《红楼梦大辞典》已著录的条目)。《红楼梦大辞典》出版至今已超过十年,这段时间的红学信息量累积起来是十分惊人的,要对这部辞典作全面的补充,恐非个人力量所能办到。红楼梦研究所的《红楼梦》校注本已出了新版(事在1996年),水平很高,用者称便。我们这些“红迷”也希望《红楼梦大辞典》会有新版面世。 [作者简介] 洪涛,香港九龙达之路 城市大学语文学部LSTAO@cityu.edu.hk 原载:《红楼梦学刊》二○○二年第三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