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序跋[1]是纪述剧作者生平交游、创作过程、刊刻版本等文字。序跋作者往往借之阐发其学术理念,是研究戏曲史、戏曲美学和戏曲理论与批评的重要资料。女性作者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她们往往借助戏曲序跋表达自己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在中国古代戏曲批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学术界尚未见有专论述。本文在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考索[2],通过爬梳整理,分析研究,试图了解女性戏曲批评群体的群体性特征。 一 从地域来看,她们大都生活在江南,以江浙一带最多。 参照徐乃昌《闺秀词》、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等资料,我们可考知大部分女性序跋作者的籍贯或生活地。江苏共计26人,分别为南京刘丽华、马丽华、叶小鸾、张蘩、吴素、张藻、叶又纨、李淑、王瑾,无锡龚静照、浦映渌、王岳莲,淮安陈云贞,如臯熊琏,松江朱素仙、彩霞,高邮沈在秀,常熟归懋仪、周绮,金坛吴规臣、于月卿,溧阳史静、狄沅,海州刘清韵,太仓李绣虎,苏台巫云女史。浙江有杭州顾若璞、林以宁、钱宜、冯娴、顾姒、洪之则、袁绶、孙荪意、汪端、袁嘉、许延礽、吴藻、查慧、袁青、沈善宝、关锳、钱宝珩,绍兴王端淑、嬴宗季女,秀水黄媛介,清溪谈则,海盐沈金蕊、徐宗淑,共23人。安徽等地总计16人:安徽有休宁程琼,黄山陈同,桐城张令仪、左慕光,歙县何佩玉,蒙城张襄,共6人;江西有广丰蒋婉贞、奉新宋鸣琼、南昌万钿3人;北京有宛平张季芬、王畹兰2人;其他如四川合州张兰、湖南龙阳赵孝英、陕西长安王筠、河南渑池席慧文、满州顾太清等,各1人。 从以上可考知的六十五位作者籍贯来看,她们主要集中在江南的苏、浙、皖三省,其中江苏占40%,浙江约占35%,安徽约占9%,合计约占84%,其他各省共约16%。显然,她们在地域分布上以明清时文化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尤以苏州、杭州两个戏曲中心最多。这与江浙地区经济基础、地理环境、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二 从身份地位来看,她们大多是名门闺秀或良家女子。 从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女性序跋作者的身份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仕宦妻女。她们一般生活优裕,环境优越,读曲、观剧之余,利用序跋题评等记录自己感受,发表自己见解。这一类作者共计35位,其中江苏12人:叶小鸾,叶绍袁季女,昆山张立平室;龚静照,中书龚廷详女;浦映淥,刑部员外郎武进黄永室;张蘩,贡生吴士安室;吴素,兴化文学石万程室;陈云贞,万秋塘室;张藻,知县张之顼女,镇洋毕镛室;王岳莲,户部左侍郎顾皋室;沈在秀,运使沈业富女,知府曲沃裴正文室;归懋仪,巡道朝煦女,上海李学璜室;吴规臣,知县长洲顾鹤室室;刘清韵,二品封盐商刘蕴堂女、沭阳钱德奎室。浙江12人:顾若璞,上林苑丞顾友白女,副榜黄茂梧室;王端淑,礼部右侍郎王思任季女;林以宁,进士林纶之女,监察御史钱肇修之室;冯娴,同安宰冯仲虞女,诸生钱廷枚室;洪之则,洪昇女;袁绶,袁枚孙,河内知县袁通女,知县吴国俊室;袁嘉,袁枚孙,诸生崇颖室;孙荪意,训导萧山高第室;汪端,湖北同知陈裴之室;许延礽,兵部主事许宗彦女、休宁贡生孙承勋室;沈金蕊,平江主簿沈起鲸次女,查作舟室;沈善宝,来安武知府凌云继室。安徽5人:程琼,歙西丰溪比部吴祚荣室;张令仪,大学士张英女,吴兴沈湘门室;左慕光,知县叶馥室;何佩玉,两淮盐知事何秉堂之女;张襄,苏州参将张殿华女,吏部主事南丰汤云林室。江西2人:蒋婉贞,蒋谦女,张典室,蒋士铨族妹;宋鸣琼,九江教授五仁季女、涂建萱室。湖南1人赵孝英,安仁教谕杨瑞妾;陕西1人:王筠,乾隆进士王元常女;河南席慧文,吴县知县石同福室;满州顾太清,罗贝勒奕绘侧福晋。她们是女性序跋作者中最多的,约占总数的一半。 (二)普通良家女子。这些女子,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夫或其父为秀才,虽无官职,尚可温饱,有较好的读书环境,常有夫妻联吟、父女唱和之乐。可考的有12人:彩霞,诸生鲍彬室;谈则,吴吴山室;陈同,吴吴山继室;顾姒,诸生鄂曾室;李淑,李石泉女,蕲水陈长年室;查慧,诸生吴承勋室;周绮,诸生王雪香室;吴藻,商人黄某室;袁青,贡生车持谦继室;于月卿和史静,碧城仙馆女弟子;关锳,诸生蒋坦室。其二、家境贫寒,经济拮据。如朱素仙,据雨亭主人序,素仙“贫家女子也。少孤寡,……作《玉连环》,又名《钟情传》。”[3]其三、父母家境较好,夫家家道中落,不得不靠出卖自己字画养家糊口或者重回娘家以度日。如,隆庆进士少詹事黄洪宪族女黄媛介,其夫婿杨家因战乱而家境衰败,一日三餐均难维持,黄媛介不得不在街头摆字画摊以维系生计。又如熊琏,年幼时许配给同乡陈生,后陈生得废疾。陈父允其毁婚,熊琏“坚持不可,卒归于陈。贫不能给,半生依母弟居,以诗赋自遣”[4]。 (三)青楼女子。这一类作者比较少,现可考知的是刘丽华、马丽华,都生活于明代末年。二人自小就从名师学唱习舞、填词作曲,与戏曲文人多有交往。秦淮妓女马丽华对戏曲家黄方胤颇为赏识,认为他是一位“翩翩佳公子”,评其《陌花轩杂剧》“尘寰情态,被君三寸舌尽而吐矣”[5]。金陵富乐院妓女刘丽华,与吴人张长君相交颇深,并从张长君处得到一篇崔莺莺的碑文,也许就是这篇碑文引发了她刊刻《口传古本西厢记》,并为之撰写《题辞》[6]。 由上可知,女性序跋作者大都是名门闺秀与良家女子,属于封建社会的中上层阶级。她们大多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有较多的机会接受教育,闲暇之时或创作,或欣赏,或评论,成为戏曲文化话语权的分享者。 三 从序跋文体来看,她们大多喜用诗词。 上述女性所撰写的173篇序跋,其所用文体分别为:诗词曲144篇(诗125首、词18首、曲1首)、散文27篇、骈文2篇,诗词曲约占总数的82%,其他文体约占18%。 女性所撰序跋以诗词为主,这与女性作者的所受教育及自身素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晚明的个性解放思潮,女性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女性的诗才教育越来越受社会到重视。除了传统的家学外,女性也开始走出家庭,走上社会,缔结诗社,形成了诸如康熙年间的杭州蕉园诗社、乾隆时期的吴地清溪吟社和道光年间的湘潭湘吟社等女性诗社,加之文人雅士如袁枚、陈文述等的推崇,女性的诗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为戏曲题写序跋的女性有诗文集或词集(不含有小说、戏曲、弹词)面世的计有44位。按期生活年代先后,分别为:顾若璞《卧月轩诗稿》、叶小鸾《返生香》等、龚静照《永愁人集》、黄媛介《离隐词》等、浦映渌《绣香草》、王端淑《玉映堂集》、程琼《杂流必读》等、林以宁《墨庄诗钞》等、冯娴《和鸣集》等、顾姒《静御堂集》等、李淑《苕华阁诗稿》、张蘩《衡栖集》、张令仪《蠹窗集》、蒋婉贞《希绣草》、彩霞《桂兰玉诗集》、赵孝英《玉畦诗草》等、张藻《培远堂集》、左慕光《青筠轩草》、宋鸣琼《味雪楼诗草》、袁绶《瑶华阁诗词草》等、袁嘉《湘痕阁诗稿》、王岳莲《清芬精舍小集》、熊琏《澹仙诗钞》等、孙荪意《衍波词》等、王筠《怀庆堂集》、沈在秀《双清阁诗钞》、何佩玉《藕香馆诗抄》等、汪端《自然好学斋诗钞》等、张襄《支机石室诗》、王瑾《味糵居稿》、归懋仪《绣馀小草》、许延礽《福连室集》、沈金蕊《绣麟楼吟稿》、席慧文《瑶草珠华阁诗钞》、吴藻《花帘词》等、吴规臣《随月楼诗词》等、周绮《双清仙馆诗词》等、袁青《燕归来唫轩稿》、顾太清《天游阁诗稿》等、沈善宝《鸿雪楼诗词集》、于月卿《织素轩集》、史静《停琴伫月楼诗》、关锳《三十六芙蓉诗存》、刘清韵《小蓬莱仙馆诗钞》等。在可考的65位女性戏曲序跋作者中,占66%。诗词的抒情特性非常适合表现女性们多愁善感的心理,她们往往以诗词题评戏曲,借戏曲评论表达自己半表白半写怨的心情,戏曲批评往往因此成为她们抒发情感的触发点。 四 从批评视角来看,女性观照是她们批评的重点。 女性序跋批评大多关注女性创作、或与女性有关的剧本。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女性序跋涉及的作品或作品集超过四十一种,除《曲目新编》为戏曲剧目集外,其中作品集有《陌花轩杂剧》和《小蓬莱仙馆曲稿》两种,其余均为戏曲作品。在三十八种戏曲作品中,二十二种为女性创作或女性参与创作的剧本。从题材范围来看,描写爱情婚姻的剧作是女性序跋作者关注的重点,如《西厢记》、《牡丹亭》、《秦楼月》、《梨花梦》、《比目鱼》、《意中缘》、《芙蓉峡》等。其次为描写女性人生遭遇的剧作,如《雌木兰》、《女状元》、《一片石》、《百花梦》、《回春梦》、《繁华梦》、《乔影》、《桃溪雪》、《六月霜》、《轩亭冤》等剧,也是她们关注的重点。 从女性序跋批评的内容来看,大多为常见女性观照、借题发挥以自抒胸臆、批评重人物形象甚于重辞章、重感悟多于重评改。女性序跋批评的重心在于对剧本内容的分析,特别是对女性人物形象的观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情怀的抒发,而对于戏曲艺术则较少涉及。只有个别作者,如李绣虎(撰《会真记凡例》)从戏曲本体特征、人物形象刻画、题材处理、创作技巧、情节结构、艺术风格等方面展示了女性对戏曲艺术的认识。 总体上看,女性序跋作者群体的出现打破了男性对戏曲批评的话语垄断。她们利用诗词品评戏曲创作,关注女性命运,倾注个人情感,为当时的戏曲创作与批评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几丝柔媚清婉的韵致。当然,女性群体在批评上的缺憾也是显而易见的,总体上显得较为稚拙。她们的戏曲批评一般局限于描写爱情或表现女性人生两种类型,涉及题材不够丰富;注重人物形象分析,相对缺乏戏剧创作、表演和声律等方面研究;理论批评大多为感性的体验,缺乏理性的分析,因而格局逼窄,因袭多而创新少,缺乏深度和力度。 注释: [1]序跋有广义、狭义之别。本文取广义,除序、跋之外,还包括题咏、弁言、小引、凡例、总评、本事、问答、读法等各种有关戏曲理论与批评的文字。 [2]在蔡毅《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外,笔者另检得十位序跋作者,分别为黄淑素、叶小鸾、浦映渌、张令仪、宋鸣琼、张蘩、孙荪意、顾太清、沈善宝、刘清韵等。 [3](清)雨亭主人:《玉连环序》,朱素仙《玉连环》,嘉庆十年刊本。 [4](清)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卷十三,清道光十一年红香馆刻本。 [5](明)马丽华:《陌花轩杂剧叙》,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879页。 [6](明)王骥德按语,见《新校注古本西厢记》,香雪居刻本。 作者: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湖南,湘潭,411201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湘教通[2004]284号)阶段性成果之一;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课题(0806041B) 原载:《求索》2010年0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