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关于《陈子龙全集》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英志 参加讨论

    明末清初鼎革之际,一批抗清复明志士的崛起是明代青史的光辉篇章,其中又以“江南”一章最为耀眼,“江南”一章则以“云间”一节最为动人,此节风云人物的翘楚则推陈子龙。陈子龙不仅丹心照汗青,是以身殉国的烈士,而且主盟晚明文坛,是云间派领袖,被称为明诗殿军。而其人则“奕奕眼光,意气笼罩千人,见者莫不辟易”(吴伟业《梅村诗话》)。陈子龙之英风豪气、气节文章,于明末清初罕有其匹。
    陈子龙(1608—1647),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晚年曾“遁为僧”(《明史》本传),易姓李,字瓢粟,别号颍川明逸,又号於陵孟公,法名信衷,清谥“忠裕”,云间(今上海松江)人。自幼母亲韩宜人“即谆谆训以忠孝大义”(见《年谱》,下引未注者同);年长则博览经史,喜论当世之政,注意经世致用之学。崇祯二年(1629),参加夏允彝、杜麟征在松江组织的“几社”。崇祯四年复社名士会聚京师参加会试,意气高涨,张溥、吴伟业、陈子龙等人则成为复社文学活动的中坚。崇祯十年春,子龙中进士。历任浙江绍兴府司理、诸暨知县、兵科给事中等职。崇祯十七年五月二日,京师告陷,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在近两个月内,陈子龙前后上三十余疏,因为福王腐朽无能,小人当道,陈子龙的建议不但没有被采纳,反而 “时人见嫉如仇”。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吴江进士吴易与同邑举人孙兆奎等起兵抗清。顺治三年春,与苏州清兵“战于汾湖,斩获过当”。鲁王封吴易为“长兴伯”,命陈子龙监临吴易义师。至秋天,吴易被执,义师失败。顺治四年四月,清松江提督吴胜兆密谋策划起兵反清,十六日,吴胜兆未举兵而事泄被捕入狱。清军诬陈子龙与吴“共谋”,遣兵捕之。五月初,清兵搜捕陈子龙,在吴县潭山顾天逵祖墓捕获。陈子龙“植立不屈,神色不变”。陈锦问他为何官?曰:“我崇祯朝兵科给事中也。”又问:“何不剃发?”曰:“吾惟留此发,以见先帝于地下也。”又问,陈子龙“瞠目不答”。乃絷诸舟中,令卒守之。五月十三日,陈子龙被押往南京,在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乘守者不备,突然投水,捞出时“已气绝矣”,清军于舟次将其斩首,弃尸水中。(见王■《续年谱》)陈子龙时年四十岁,成就了一代英烈。
    作为文学家,陈子龙“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明史》本传)。其诗学思想追慕六朝、盛唐,倡导明七子复古主张,但后期创作旨在继承盛唐诗歌创作反映现实的精神,所以其诗感慨时事,关心民生,沉雄豪迈,苍劲之色与节义相符,七律诗尤其出色。吴伟业称其诗“特高华雄浑,睥睨一世”,王士禛评其诗“沉雄瑰丽,近代作者未见其比,殆冠古之才”。其词则崇尚南唐李璟、李煜以及花间、北宋李易安,风流婉丽,享明词“第一”之誉。陈子龙与李雯、宋徵璧、宋徵舆等同郡几社文人形成云间词派,开创了清代三百年词学中兴之局。其文乃关心社稷,经世致用,为挽救明朝国运,呕心沥血。陈子龙之文章气节,皆堪称后人楷模。
    陈子龙是一个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一生著作颇丰。但在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颁布《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表彰陈子龙、谥“忠裕”之前,其著作长期被清王朝禁毁,颇多散佚;被表彰之后,其著作才被开禁,嘉庆八年(1803)王昶编纂了《陈忠裕公全集》,但并非真正的《陈子龙全集》。
    《陈忠裕公全集》,一名《陈忠裕全集》(下简称《全集》),三十卷。计有赋二卷、诗十七卷、词一卷(附散曲一首)、文十卷,收有陈子龙生前所写各种体裁的作品。王昶总纂汇成,“公之遗稿,多得诸锡瓒所藏”(王昶《〈全集〉序》),当然还有吴光裕辑本以及王希伊、王鸿逵、庄师洛、赵汝霖、何其伟等参与搜罗、校雠,历经二十余年方由■ 山草堂主何世仁出资,其子何其伟校雠付梓。此即嘉庆八年■山草堂本。王昶《〈全集〉序》云:“当时所刻诗文,共有六种,其余见之《壬申文选》、《陈李倡和》、《三子新诗》、《二十四家诗选》,盖未尝有全集也。”似乎从此已有了全集。《全集》所收《属玉堂稿》、《白云草》、《岳起堂稿》、《采山堂稿》、《平露堂稿》、《焚余草》等,皆为今已不见的原刻别集之作品,凭《全集》收录得以保存,厥功至伟。《全集》还有一大优点,“于公诗中所载时地及交游事迹,辑而注之”,付梓前“复博采群书而增注”(王昶《〈全集〉序》)。这就是诗集的不少作品由编者增加了“按”或“考证”、“附录”,文集部分也有些作品加了“考证”。“按”一般是对标题的说明,“考证”大多是对作品涉及的地名、人名的注释,“附录”是旁征博引与作品有关的文献资料。另外,《全集》对原刻本的差错有所订正,但其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全,如重要的文集《安雅堂稿》在《全集》付梓时虽已发现而不及增入,而《兵垣奏议》、《论史》、《〈诗〉问略》等则当时尚未发现。且为避清朝忌讳诗文颇多窜改或空缺的文字。今施蛰存、马祖熙先生的校点本《陈子龙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是对《全集》中十八卷的诗歌、诗余部分首次进行标点整理,开拓之功自不待言。其不足就是缺乏与明刊本的校勘,很少校记,许多应该校改与校补的文字皆阙如。
    近年明刻本《安雅堂稿》、《壬申几社文选》、《云间三子新诗合稿》、《湘真阁稿》等九种合集与别集陆续现身,再结合有关文献加以考证,表明陈子龙的著作绝大部分还是留存了,有的原刻本虽不存,但其作品仍被收录在诸合集中。而明刻本的出现,又可对《全集》本进行校订与校补。这都为编纂一部大体齐全的《陈子龙全集》提供了可能。笔者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承担了编纂整理《陈子龙全集》的任务。《陈子龙全集》以清嘉庆《全集》为主体,补充了《安雅堂稿》、《兵垣奏议》、《论史》、《〈诗〉问略》等数种《全集》漏收的著作。
    《安雅堂稿》十八卷,又名《安雅堂文集》。庄师洛《〈全集〉凡例》云:“公《安雅堂文集》,其名见姚太史宏绪《松风余韵》,而书已失传。”其实明末刻本尚存,今藏上海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收入。其最大的优点是未加窜改,无因忌讳而删减的字眼,符合原貌。缺点是刊刻不精,时有误刻。《安雅堂文集》还有宣统本,最大问题是不全,其长处是刊刻较精(特别是宣统二年版),可订正明末本的差错。《兵垣奏议》二卷,其每篇奏议后注明的年月皆撰于崇祯十七年(1644)六月至八月间,次年乃有原刻本。今所见书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融斋精舍刻本,存上海图书馆。《论史》一卷,宣统元年(1909)时中书局本将其纳入《安雅堂稿》,作为卷十五,今存上海图书馆。其主要内容是对东汉人物的简略品评,评及100多个政治人物。《〈诗〉问略》一卷,书名为《四库全书存目》所收,注明“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又见于《钦定续文献通考》。今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木活字《学海类编》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此编乃其读《诗》札记之文,曰‘《诗》问’者,取‘问诸有道’之意。又所解,皆偶标己意,随拈各条,非说全经,故谓之‘略’。《明史·艺文志》不见著录,见于《学海类编》中。其说不主朱子《集传》,亦不甚主《毛传》、《郑笺》。大抵因《小序》而变其说。”书前有陈子龙自序,表明“经学不必专泥朱子”的精神。全书有《“变风”、“变雅”》、《〈关雎〉之诗》等46题。此书刻印欠精,时有错字,原文引证典籍也偶有差错。另有《自述年谱》二卷,始自明万历三十六年戊申(1608),止于弘光元年乙酉,是研究陈子龙的宝贵资料。《全集》作为附录收入,分卷上、卷中二卷。其实《自述年谱》乃子龙“自撰”, 可视作子龙文的绝笔,是其“文集”的一部分,作为附录并不妥当。《陈子龙全集》把年谱二卷作为文集一卷,并补充了王沄《续年谱》作为卷下附录,始自清顺治二年,止于顺治四年子龙殉难,使《年谱》成为完璧。
    陈子龙与人合编之《皇明经世文编》、《皇明诗选》、《史记测议》,及其所编的《农政全书》,因卷帙浩繁,又不属于著述,故《陈子龙全集》不收。
    又,笔者从《四库全书》搜集到若干陈子龙零散集外篇章:《启祯四书文》11篇,《论学绳尺》1篇,《〈经义考〉序》1篇,《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1篇,《贺任提刑启》1篇。从《壬申几社文选》辑得《全集》本《伤春》佚诗1首。从《幽兰草》辑得诗余《南乡子》、《锦帐春》等8篇,从《湘真阁稿》辑得诗余《望江梅》2篇。另《皇明诗选》十三卷,为崇祯末年平露堂刻本,今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是书为明诗选集,陈子龙与李雯、宋徵舆合编,夏完淳校定,书前有陈、李、宋三序。此诗集选录明代诗歌,按体裁排列。大多诗作后附有陈、李、宋的评语,其宗旨大体是推崇明前后七子,可见云间派诗人的尊唐倾向。其中陈子龙评语有400余条之多,是重要的诗学资料,可视为陈子龙的“明诗诗话”,故作为附录收入《陈子龙全集》。
    《陈子龙全集》尽量与现存的明刊本诗文集比照校勘,修正了《全集》刊本的窜改文字,填补了删去的文字,尽量恢复作品的原貌。如《全集》本《三子诗稿》的陈子龙诗与明刊本《云间三子新诗合稿》的陈子龙诗相比,前者文字颇多窜改或差异。比如七古《赠孙克咸》,后者“今年逐虏来卢龙”、“指挥万里平胡戎”,前者此两句,一缺“虏”,二“胡”改为“诸”;《匡山吟寄灯岩子》,后者“独身逐虏猛如虎”句,前者缺“虏”;《石翁师召后以仲冬过越……》,后者“胡雏夜啸卢龙月”、“长弓大箭穿贼垒”、“前年虏入雄州城”、“群胡亦自震先声”,前者同句缺“胡雏”、“贼”、“虏”、“群胡”诸字词等等,皆恢复原貌。《陈子龙全集》有大量类似校记。
    《陈子龙全集》是笔者继《袁枚全集》、《清代闺秀诗话丛刊》之后,又一部主持编纂校点的重要古代典籍,年内当可问世。我想此书会给陈子龙乃至明代诗文研究提供些便利吧。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