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发展十余年来,在作品规模、读者人数、关注程度等方面都在超越纸媒作品。2009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自1999年以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下降了十余个百分点,而互联网阅读率却急速上升。网络阅读已成为文学阅读中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许多原本购买书籍或浸淫于图书馆的人们,如今转而成为网络文学的拥趸。声势日益浩大的网络文学不仅赢得了市场和读者的口碑,也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如鲁迅文学院开办“网络作家培训班”、湖北省作协在入会细则中增加吸收网络作者入会条款等,中国作协相关负责人也称今后的奖项评选将关注网络作品。 传统文学界的指导和接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络作品的知名度,对网络写作的深入、规范、格调的提升都有益处,但其权威地位、审美取向和经年累月积累起来的完善批评体系也成为阻滞网络文学发展的力量。网络文学初现时即被频繁地与传统文学比较,而如今它的“纸媒化”倾向愈演愈烈。以纸媒体审读的标准评价作品,以文学名家为导师,以获得传统文学界认可为归宿,以在平面媒体发表或出版为最终目的竟成为衡量网络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在当前举办的各类网络文学评奖中,“纸媒化”倾向尤为明显。 如2008年底到2009年中举行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由中国作协指导,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和中文在线旗下的“17K”网站承办,一些权威文学期刊如《人民文学》《收获》《当代》等也参与其中,对1999至2008十年间的网络文学代表作品进行总结。盘点的选择标准有四个:“文本价值,是否在叙事语言上有创新和突破;记录价值,是否表达了时代或时代的某个侧面的情绪、动机或景色;边际学术价值,是否在人性探索上有创新和突破;娱乐价值,是否让你读得情绪高涨”。以上四个标准从纸面的文学角度讲确实十分专业,但“网络文学盘点”中竟没有任何一个评审条款涉及网络在传播、表达、接受等方面的特性就有些奇怪。此次活动号称迄今为止传统文学界与网络文学界最大规模的一次交流,但从牵头单位、指导机构以及评委阵容方面不难看出,评选的组织者、评委、评审标准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学色彩。 从盘点胜出的作品中能看出“纸媒化”的影响。如《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脸谱》《无家》几部小说,除了“网络首发”之外,完全看不出网络色彩,如果印在纸媒体上可能更加合适,贴上“网络文学”标签反而显得不伦不类。其他几部带有一定网络色彩的作品也没有显示出独立的审美特色,仅仅在类型上属于文学网站中比较热门的话题。如《此间的少年》属于“同人小说”;《新宋》《窃明》《回到明朝当王爷》《家园》《琴倾天下》等属于“穿越类”“架空历史类”小说;《尘缘》《紫川》《天行健》等属于“玄幻”“修真”小说。将网络小说类型化是文学网站采用的一种分类推介策略,目的是便于读者从海量书库中尽快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这些类型名称虽然怪异,但题材内容其实并不新鲜。“同人小说”采用知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作为故事主人公,增加新情节;有的与原著有一定联系,类似于“别传”“续写”,有的则根本只是借用人名作为噱头。名列盘点“十佳优秀作品”的《此间的少年》号称“射雕英雄的大学生涯”,借用金庸作品中郭靖、黄蓉、令狐冲等主人公演绎了一段现代校园故事。“穿越”“架空”多是现代人因缘际会去到古代的奇遇。它们采用历史时段为背景,却更大程度上是对历史进行虚构。盘点获奖作品《新宋》就描写了当代大学历史系学生回到北宋,对社会进行改革的故事。“玄幻”小说的称呼来源于网络,以萧鼎的《诛仙》为代表,能从传统的仙侠小说里找到源头。“修真”小说写个人努力修炼终成正果,也多半带有武侠和玄幻色彩。虽说这些类型都是文学网站的热点,但除了分类名称,作品本身很难体现网络特色。 “十年盘点”在评审标准和获奖作品类型方面有着强烈的“纸媒化”倾向,而2009年7月开始的“网络小说创作大赛”结果虽然尚未最后公布,但从参赛者构成方面来看就离网络很远。此次赛事由中国文联、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北京文联主办,新浪原创、起点中文网、西祠胡同等网站承办。作为第一次由政府机关参与指导的网络文学大赛,它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支持和广泛参与。在参赛人员中,驾轻就熟的写手并不很多,反而是非网民占据了可观的比例——主要由地方作协成员、文学爱好者、被传统媒体拒绝的作者,甚至从不上网的人群构成。这些人参赛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对于地方作协成员来说,他们受过训练的文字和相对较高的虚构能力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网络上有明显优势,网赛给了他们另辟蹊径的成名机会。文学爱好者原本就喜欢舞文弄墨,手头积压着大量自娱自乐的作品,提交网站、参与评选可以达到以文会友的目的。由于传统媒体版面限制,要从诸多投稿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一些害怕被传统媒体拒绝的作者将作品投到了网上。这样可以达到被阅读的目的,网络反馈也能够激发灵感。第四类从不上网的人群以老年为主,他们原本对“网络文学大赛”这类新鲜事物不敏感,但此次“政府指导”的背景却吸引了他们。他们要求家人协助录入口述作品参赛,将大赛看作官方认可的一种记录过往、寻找知音的渠道。这四类人在进行创作时,电脑和网络只是录入工具或投稿渠道,连首选的发表载体都算不上。 除此之外,到2009年已举行了四届的“腾讯原创大赛”自开赛以来就明确“推出畅销书”的方向,他们与图书出版品牌“悦读纪”合作,给一等奖作品开出了首印5万册、版税10%的优厚条件。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天涯等网站联手发起的“商小说”原创文学大赛更以传统出版单位作为赛事主办方,网络只是其征稿途径,评选标准自然也可以想见。“起点中文网”等“首届全球华语原创文学大展”以及“榕树下”“新浪文学频道”等文学网站组织的评比,也都以出版纸质图书为奖励要素。 网络文学赛事评比中广泛采用传统标准,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网络文学的定义至今没有权威说法,什么样的文本才是名副其实的网络文学作品也还没有定论。既然号称“文学”,网络文学必须找到一个将自己纳入文学体系的途径,需要有对比、有目标。要创造全新的概念太难,只能先依附传统模式。知名作家、批评家等无论在资历、见识还是写作能力上,都高出普通网络作者,他们无形中为网络文学树立起了膜拜的对象。二是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的不确定和不统一。在电脑上输入文字容易,许多成名作家也都这样实践着,但全新的创作技巧、语言文字和电子媒介的融合却并非人人都能应用自如。如果将声音、图像、视频、链接等全新的表达方式以及由此带给受众的全新审美体验作为网络文学的构成要件考虑,参赛作品数量一定大打折扣,评比结果也见仁见智,很难达成共识。传统评价标准则相对易掌握、可操作。三是向传统文学靠拢已经成为网络文学图书的促销手段。目前网络文学赢取收益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将作品包装成纸质畅销书。而纸质书本的读者多半也是文学爱好者,比较认“名家推介”“教授点评”。如果书本的腰封上标注一两句名人的评点,那无疑会提升不少身价。 互联网是开放的,网络文学概念不断发展,各色人等对其抱有不同的认识完全没有问题;然而如果局限于“纸媒化”,就构成了最大的问题。从各类网络文学赛事中可以看出当前“网络文学”参与者的普遍偏差——即丝毫没有意识到“网络文学”是否应具备自身独立的特性,与一般文学有所不同。对于他们来说,“网络文学大赛”就是通过网络这一特定渠道投稿,在网站上发表,将参与门槛放低了的文学比赛。 网络文学发展之初之所以能够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是因为当时的参与者没有局限于“文学”的框架,它超越了纸媒体作品的单一性、平面化,在文字符号创造、句式语法活用、内容形式探索等方面都显露出多维度发展的立体性。其后,网络文学作品以传统的经典作为摹仿对象,吸收成名作家的创作经验,以传统审美体系为参考也有其道理。然而,经历过十年历练之后,没有被市场打垮、没有被读者遗忘,却因未能树立起自身价值而渐渐沦为传统文学不成形的附庸,则是目前网络文学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问题。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2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