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论网络文学概念及待征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鲁捷王粤钦 参加讨论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在我国的出现,目前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在1997年前后,虽然距今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但是,网络文学在文学领域的活跃的确是令人瞩目的。当我们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时,却遇到了较为尴尬的处境,即究竟什么是网络文学,而这一概念的不能确认,的确使我们对网络文学的考察和研究难以深入下去。
    什么是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生的概念,由于它所依赖于存在的文学现象仍处于一个讨论亦或争论的阶段,因而作为概念,其本身亦在这样一个讨论或争论的过程中演化并逐渐走向成形。因此,也就决定了网络文学概念在目前的多样性。但在这里,笔者为了研究的一致性,倾向于对网络文学做如下定义:网络文学是网民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民阅读的文学。即网络文学是在网上“创作”的文学,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eb交互等信息技术创作出来的,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文学作品。这是因为,网络文学的产生是伴随着网络的出现应时而生的,最早的网络文学写作者就是那些有着文学创作爱好和热情的网民,网络的开放性,为他们提供了自由度较高的创作环境。他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在网上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借助着网络这一传播媒体,通过BBS等在网上传播,供其他的网民浏览、阅读,并得到他们或褒扬或批评的回应。这就是网络文学最初、乃至今日的生存环境。所以说离开网络这个媒体平台,网络文学就无从谈起了(笔者认为那些以纸质媒介形式出版的“网络文学”作品,因为脱离了网络这一载体,实际上已经不能称之为网络文学了)。因而,在对网络文学的概念进行定义时,理应强调其对网络、网络技术的依赖性。另外,这一定义所包含的三层意思:网络文学的主体必须是“网人”,即网络的使用者;网络文学的传播渠道必须是网络;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说,必须是为网上受众进行写作的。与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五“W”模式,即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who)、传播内容(says what)、传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传播对象(to whom)以及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理论有着某种意义上的暗合,而这一理论也是目前研究网络文学的众多方法之一,说明了笔者前述概念的完整性。
    从网络文学的特征看,这一定义可以说是涵盖了网络文学的特征的。目前较为公认的网络文学的特征主要有:
    1.技术化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本质区别,不是由它们之间的文学特性所决定的,而是由网络的技术特性所决定的。网络文学是“网上”的文学,在它的身上,技术因素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种媒介载体都要大的多。网络文学的互动性、多媒体性和数字化的技术特点,使得网络文学的写作方式不同于传统写作,是非线性的。超文本的链接技术使得写作者的思维得以自由发散,曾经令现代派作家们为之头痛的超文本写作实验,在这里易如反掌般地得到了解决,只要你能够自如地运用链接技术,思维就可以在层层文本的界面间随意转换。多媒体技术也使得创作空间、手段无限拓展,声音、画面和影像你可以随意调度,“闻其声,见其人”都可成为现实。网络的技术因素带给文学创作手段的诸如此类的创新和丰富,影响到的不仅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传统的文学审美理念在这里遭受到网络技术的冲击。
    这种技术因素对传统文学审美理念的冲击,一方面是对传统的丰富,如在互动性上,“互动性”是后现代主义理念的基本特征,也是网络技术的基本特性,它同样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网络文学的基本特性。从这一角度讲,网络文学则是后现代的文学。它使得写作者与阅读者、评论者之间的交流避免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交流可以是即时的,自由的,体现了写作、阅读和批评的自由精神。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如斑竹的特权可能孽生新的话语霸权,将持不同观点者清出或拒之BBS外,只允许一种声音的存在;网络的过度互动性令作者难以静下心来进行严肃的创作等。这些在网络的日常活动中,已非鲜见。这就无怪乎有评论者指出网络的技术因素容易导致网络文学“在文学观念上叛逃应有的审美设定,宽容乃至助长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以技术审美化替代艺术审美性,导致文学的‘非艺术化’和‘非审美性’。”
    可见,无论网络的技术因素影响是利大弊大,都已说明技术化已成为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2.自由化
    在网络空间中的日常活动具有身份的变动性和匿名性,以及地位的平等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民在其间没有现实社会中的约束与限制,享有精神上的民主与自由。从技术角度看,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不需要任何出版机构和编辑、权威的审核,只需将作品上传至某个网站,你的作品就已发表成功。这种简单便利的网络发稿体制,给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开放、平等、自由的创作空间。这对于文学就是一场革命,推倒了精英文学的舞台,将文学创作置于大众广泛参与的平等自由的空间之中,使其得以抛开“文以载道”的历史重任,成为日常写作的方式,无论是创作的理念、动机、题材、体裁,还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都可以不必顾忌,尽可以自由发挥。网络作家今何在的这段话可以说准确地概括了网络文学的自由化。“网络文学是更自由的,更不受拘束的,也是无规范的。你向传统媒体投稿,要先考虑审稿人的意见,要先掂量掂量这是不是‘文学’。传统文学(发表在传统媒体上的文学)像雕塑,一定要像个样子,‘不像样子’也是个样子。而网络文学(发表在网络上的文学)像大海里的变形虫,我爱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你管不着”。
    文学创作的灵魂就是追求自由,网络空间为我们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它让我们畅所欲言,无所顾忌,使得网络文学创作在此意义上最接近于文学的本质属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自由性大于艺术性是网络文学一个明显的尴尬。……网络文学追求的不是长久的感悟,而是片刻的打动。维系文学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还是文学的精神深度和艺术的创造性,这个不是人人自由参与就可以实现的。大量垃圾文学、缺血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的自由性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人称之为‘乌托邦式的自由’。要获得与传统文学比肩的话语权利,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网络文学的春天有赖于超文本技术的不断完善,有赖于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有赖于人们上网心理机制的不断成熟”。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住我心……”,今何在的《悟空传》里的这句话,或许是网络文学自由化特征的最好写照。
    3.大众化
    由于网络文学的创作条件和技术要求比较简便、单一,尤其是在线状态的媒体技术的统一规范,使得文学创作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条作业流水线,加之作品上传发表的高度自由化,网络文学创作活动很快就发展成为网民的群众运动,以至于王朔曾形象地将之比喻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我是网虫我怕谁”,这是网络上的两句旗帜性的口号。这两句口号在前述技术条件的支持下,在众多的网民身上实现了由精神向物质的转化,无数承载着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平民意识的作品涌向网络,很快在网络上形成了一种大众性、自由性,甚至还带有游戏性的文学创作运动,文学的平等、自由、大众属性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从1999年到2001年,“榕树下”文学网站连续举办的三届网络文学大赛所提供的一组数据,能够使我们一窥网络文学大众化的特征。三届网络文学大赛,参赛作品总共不少于50万件;2001年底第三届网络文学大赛因其最高奖金2万元而吸引投稿30万件。这应该能够说明网络文学的大众化程度和发展速度。
    4.口语化
    网络文学的出现是在BBS,论坛的聊天、讨论中,自然使其在语言表达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加之网络的技术条件限制,在线创作的心态中的游戏心理、求快表现欲、流水线心态等,以及为适应阅读者在线快速浏览、跳跃浏览等阅读习惯,减轻在线阅读的困难(因为在线阅读小说是吃力的,在屏幕上阅读,跟在纸张上阅读是绝对不会一样的)。写作者一般很少会去对作品进行精雕细刻,而是要努力使他的作品从语言的风格、情节的发展等方面呈现快的节奏,因而语言的直白、简短的口语化特征显著。还有,网络小说由于产生于网络、存在于网络,就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满足网民(包括写作者、阅读者和评论者)在网络上养成的“聊天”心理,因此作品中对白的比例普遍较高,甚至在一些作品中对白替代了情节叙述,这也促成了网络文学的口语化特征。
    总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文学四个特征之间的紧密关联,其中技术化特征的影响力最大,对其他三个特征的形成均产生直接的作用,是决定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根本差异的主要因素,基本决定着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是我们对网络文学进行考察和研究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他三个特征除受网络技术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网民自身素质、创作热情以及社会其他因素的左右,有着变数较大的特点,目前网络文学创作趋冷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应抓住这四个特征,对其进行综合考察,就会得到较为准确的结论或成果。
    [作者简介]
    鲁捷(1964),男,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女性文学、网络文学研究;
    王粤钦(1964)女,广东深圳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女性文学、网络文学研究。本论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媒体与网络文学的流行”课题结题论文之一。(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原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3月第26卷第l期】
    
    原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6卷第l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