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寂寞中的坚守与超越——2007少儿散文创作扫描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东华 参加讨论

    和更受市场青睐的儿童小说、童话相比,儿童散文是寂寞的。但这并不是说儿童散文的创作是喑哑的。相反,在翻阅2007年的儿童散文的时候,我经常会看到一些精彩的篇章,就像空谷中的幽兰,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都独自美丽地绽放。
    用另一种书写洗刷陈旧
    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在他的专著《儿童小说叙事式论》一书中曾经提出:“作为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存在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一篇一篇、一本一本的读物、故事、小说,还在于推动、发展他所从事的那种形式。”盘点2007年的儿童散文创作,有很多篇章带来了新的艺术元素。
    “散文”因为有个“散”字,便容易给人一种误解,似乎散文的写作可以更随意和轻巧,这容易使很多顺手写来名曰“散文”的文章陷入平庸和陈词滥调。但在2007年的儿童散文的创作中,很有几位志存高远的作家,翻腾出高难度的动作,化腐朽为神奇,让一些陈旧的司空见惯的题材,焕发出新的风采。毛云尔的《一张犁的三个片断》(《少年文艺》第4期)、湘女的《神秘的菌子山》(《中国校园文学》中学版第7、8期合刊)、吉安的《爱是一只睡前嚼零食的老鼠》(《中国校园文学》第5期)、林彦的《梨树的左边是槐树》(《少年文艺》第8期)……都是让人眼睛一亮的散文佳作。
    这些作品能够夺人耳目并非因为题材的刻意求新,相反,从题材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选材都很平常,《一张犁的三个片断》写的是父亲和犁,在乡土文学中,“父亲”和“犁”可以说是最为常见的艺术符号。《神秘的菌子山》取材于云南大山里的菌子,而《爱是一只睡前嚼零食的老鼠》写亲情,《梨树的左边是槐树》描绘的是一个少年对一个女孩的朦胧恋情。没有哪一篇的书写超出了平常人的生活经验。然而,正是把平常的东西写得不平常,从废弃的金矿里能挖出金子,才更显示了无论一种文体有多么古老,在富有创造力的作家手里,它依然具有无限的艺术可能性。
    这首先源于这些作者敢于打破艺术常规,大胆借用了其他一些文体的创作手法。以前人们夸赞汪曾祺的小说,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的小说的散文化。而今天的儿童散文的创作,却反其道而行之,借用了一些小说手法。还有一些则运用了童话的某些艺术手法。如《一张犁的三个片段》,采用的是万物有灵的童话的思维方式,当你把一张犁看作是一个有灵魂有感知的东西时,它就和通常意义上的“犁”不一样了。这样,就不仅仅是从作者单一的视角来看“犁”,有时候,也以“犁”的视角来观察、思考和感受。甚至,当你把“犁”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看待的时候,会和你单纯地把它当作一个农具在情感上会有着微妙的区别。这篇散文对一张犁做了富有诗意和深度的解读,其中还包含了对人生的很深切的思考。在文章的第一节“一张犁突然开口说话”里,写一张犁在春天里是缄默的,面对着红白相间的绚烂的紫云英花朵,“犁”却只能把它们都翻倒在地里作肥料,“犁”是不忍心的,但又必须忍痛割爱。这个时候,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犁的内心的:“它在田野上走动,每走一步,便有一片绚烂的紫云英伴随着倒下。那些訇然倒下的呻吟声,让一张犁浑身战栗。难以言述的痛苦在一张犁的内心深处凝结。”非但如此,一张犁还要忍受那些热爱紫云英的孩子们的误解和诅咒:“在孩子天真无邪的眼里,一张犁无异于伤天害理的刽子手。其实,一张犁又何尝不想停下来呢?最终,一张犁神情决绝地朝田野的深处走去。因为一张犁知道,只有走下去,才能够抵达一个人渺茫的幸福。而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我们可以看到,如此细腻的心理描写又分明借鉴了小说手法。“犁”为了父亲的幸福,为了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忍受了局部的牺牲和痛苦,但是“犁”并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只有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看到父亲的喜悦和坦然的时候,“犁”才发出了一声如释重负的幸福的叹息。在第二节“一张犁带着伤口沉沉睡去”里,又是运用了小说的细致写实的手法,写父亲在冬天如何仔细地清洗犁,写父亲如何心疼犁身上的伤口。“父亲将洗刷干净的犁高高地搁在房梁上,这是一个距离泥土很远的所在,也是一个距离喧扰很远的地方。父亲想让一张犁安安静静地睡一觉。于是,一张犁带着伤口沉沉睡去。即使在睡梦中,也没有谁听见一张犁的呻吟声。当一张犁重新醒来的时候,身上新鲜的伤口将变旧,等待它的又是一个繁忙的春天。”“犁”是父亲的朋友、知己,他们惺惺相惜。其实写“犁”就是写父亲,写父亲就是写“犁”。他们拥有一样的坚韧、牺牲、勤劳的美德。在第三节“一张犁拥有父亲一模一样的姿势”里,作者写道:“当一张犁在田野里走动,浑身上下被泥土覆盖,也许除了父亲,恐怕没有人知道这是一棵曾经枝繁叶茂的松树,没有人知道它已经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理想。它在大地上匍匐着,它所拥有的是和父亲一模一样的姿势。”写到这里,“犁”和“父亲”的形象终于完美地融为一体,他们是互文的关系,他们是彼此的象征。试想,如果没有作者艺术手法上的创新,一张普通的“犁”怎么可能这么形象突出、立体呢?而关于人生的这一连串的思考又如何能表达得如此生动、饱满、感性呢?
    湘女的散文一直以其浓郁的云南风情而别具一格,她的《神秘的菌子山》秉持了她一贯的创作风格,同时,又揉进了民间传说、民间神话的艺术元素,使得这篇散文如真似幻、美轮美奂,对于生长于都市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新鲜、神秘的世界。
    吉安的《爱是一只睡前嚼零食的老鼠》写的是一个对儿女充满爱意却喜欢唠叨和骂人的奶奶的形象,和很多类似题材的作品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吉安并不遵循中国的老规矩,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长者讳,相反,通篇文章的叙述语调相当地漫不经心,作者一点也不掩饰奶奶性格中的瑕疵,也不掩饰自己对奶奶曾经的误解,也许正因为这种坦诚,使得这篇文章不是在唱甜腻的爱的赞歌,而是在一种辛辣和酸涩的文字里,让人体会到爱的厚度,也便让奶奶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就像一尊雕塑一样有层次感。
    林彦的创作先是以小说为主,但这几年,他也写了不少的散文。他的散文风格特异,常常从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中汲取营养,语言考究。同时,又因为有着写小说的扎实的底子,因此他的散文呈现出明显的小说化的倾向。在他的散文中常常会有很多精彩的人物对白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其散文的主题比较集中,多写一个父母离异的少年坎坷多难的童年经历。《梨树的左边是槐树》写了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对一个女孩朦胧的好感,从单恋开始到单恋结束。一个孤傲、敏感的少年丰富曲折的内心得到了纤毫毕现的描绘。
    当然,各种文体之间毕竟有它的界限,适当的借鉴会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过度了则散文就有变成“四不像”的危险。
    对诗意乡村的深情回望
    2007年儿童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姿势是对童年乡村的回望,而这种回望的眼神无一例外都是满含深情的。这和整个国家巨大的变革和时代的变迁是分不开的,随着迅猛的城市化的进程,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看着乡村的背影渐行渐远,心生眷恋。尤其是四处都是钢筋水泥,和大自然日渐隔绝的生存环境,更容易唤起人们对昔日乡村的诗意回忆。因此,2007年的儿童散文是笼罩着怀旧的情绪的,许多被遗忘的乡村的生存经验,乡野景物和人物,都在作家的笔端一一复活,姿态各异,清新饱满,散发着浓浓的原生态的乡野气息。陆梅在《人生的装饰》(《少年文艺》第4期)里直抒胸臆地说:“当我们仅仅、只能,借助‘记忆’的通道,走进昔日故乡的童年‘乐土’,何尝不是对日益都市化的当下、乡土世界日渐失落的无奈的叹惋和怅惘。”这段话可以视为此类作品的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徐鲁的《童年瓜灯》(《少年文艺》(上海)第5期)让我们回到了“星月迷乱,烟水浮动;清风徐徐,蛙鼓声声”的乡村的夏秋之夜,在清凉的老井台、金色的草垛和谷堆、开满扁豆花和打碗碗花的篱边墙头……“款款低飞的萤火虫,打着一盏盏像明亮的星星一样的小灯笼,或排成蓝色的长阵,或悄然画出道道金线和银线,忽上忽下,时明时暗,若有若无。”这样如诗如画的静谧的夜景,是生长于都市的孩子们很难看到的。接着,徐鲁这样写道:“夏夜秋夕,当你坐在凉台上,和小孩子们一起念古诗的时候,同时也教小孩子们去了解一些萤火虫的知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发生一点点兴趣,这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吗?如今的小孩子们大都在电子玩具和钢琴、作业的包围中长大,未必就是快乐和幸福的。”所以作家们不厌其烦地在文章中写乡村的每一个细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怀旧的心愿,更是为了让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的孩子们看到,除了都市的喧嚣热闹,其实人生还有那么多诗意的东西,因为人类保护不善,不知珍惜,而正在离我们而去。
    金曾豪的《想念燕子》(《少年文艺》(上海)第8期),他想念的应该不仅仅是燕子,更是有着燕子自由飞翔的乡村。诗意乡村的日渐失落,意味着人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现在,即便是在乡村,燕子也已经不多见了。在对燕子的深情思念之中,寄予着作家对环境的深深忧虑,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深沉反思。
    项丽敏的《长在树上的丝瓜》(《少年文艺》第9期),对菜园子里那些普普通通的菜进行了一往情深的描写,那些平凡的菠菜、香芫、小白菜、菊花菜、丝瓜们在她的笔下情态各异,她像描工笔画一样一笔一笔细致地描绘,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小的脉络和纹理,这样细细写来,丝毫不感到倦怠,恐怕也怀着和上面几位作家同样的心境吧。
    此外,吴然的《记忆童年》(《大家》第1期)回溯了童年乡村的人和事,它和前面已经提到的湘女的《神秘的菌子山》都因其鲜明的云南的地域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爱和成长的永恒歌唱
    “爱”和“成长”是2007年的儿童散文关注的两个主题。
    冰心先生曾经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2007年的儿童散文中有许多写“爱”的篇什。虽然“爱”这个字眼已经被写了几千年,然而依然是常写常新的。同样是写奶奶对孙辈的爱,张港的《奶奶订报》(《东方少年》第1的期)和前面提到过的吉安的《爱是一只睡前嚼零食的老鼠》便完全不同。《奶奶订报》写的是困难时期,家里没有钱订报纸,于是“我”经常去报廊里看报,结果有一天被蚊子叮得脸都肿了,奶奶非常心疼,有一天,爸爸加薪,多了几块钱,想用这笔钱给奶奶抓药,奶奶却把钱要去,偷偷给我订了报。这篇散文故事平凡,文字朴素,但是,那在艰辛困顿中因为爱所闪现出的人性的光辉,却依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刘先平的《松鼠伴行》(《少年文艺》(上海)第1期)、刘颋的《梳小辫的小朵朵》(《彩虹飞扬的天空》,接力出版社7月版)、李凤杰的《鸽子妈妈和它的鸡孩子》(《儿童文学》第8期)和杨保中的《双麂战狼》(《儿童文学》第2期)虽然写的都是人和动物间的关爱之情,但取材不同,手法各异,把同一种情感写得千姿百态,毫无雷同之感。
    《松鼠伴行》写作者在探险途中拿饼干给小松鼠吃,小松鼠知恩图报,在发现前面有尖吻蝮蛇的时候,便不停地跟着作者,向他拱手示警,直到危险解除,它才悄然离去……一边是险象环生,一边是人和动物相亲相爱,和谐共处,《松鼠伴行》中的“爱”带有惊险、刺激的味道。刘颋的《梳小辫的小朵朵》写了一个活泼天真、善良可爱的小女孩朵朵。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流淌着的童真童趣。但如果没有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那种宛如天籁的童年趣味也不可能得到如此到位的呈现:“高兴的时候,小朵朵的两个小辫像两朵小喇叭花一样,哇啦哇啦地唱着只有小朵朵和她的好朋友才能听到的歌;不高兴的时候,两个小辫就会像太阳落山时的喇叭花,紧闭着小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最精彩的一段是冬季的一天,小朵朵看到一只小麻雀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小朵朵问妈妈为什么小麻雀躺在这里不回家,妈妈说小麻雀累了,要休息一会儿,小朵朵把自己的小手帕盖在了小麻雀的身上。到了春天的时候,小朵朵又到草地上去玩,这个时候一只小麻雀飞来了。作者写道:“谢谢你,小朵朵。小麻雀在小朵朵身边跳起了8字舞。我不认识你!小朵朵说。去年冬天你给我盖的被子呀。小麻雀说……”虽然写到了死亡,但在文章中作者始终没有提到“死”字,这篇适合幼儿阅读的小散文,采用了一种非常温婉、含蓄,充满爱意的方式,给了孩子关于“死亡”的教育,其艺术的巧妙性可以和著名的童话《鸟树》相媲美。而小朵朵对小麻雀的爱,不用说,那是最透明最稚拙的“爱”。《鸽子妈妈和它的鸡孩子》写的是一只死去配偶的母鸽子,她没办法孵出小鸽子,善良的妈妈便把一枚小鸡蛋放到她身下,于是她便把孵出的小鸡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孤独的母鸽子从此变得很开心,可是,当她教自己的孩子——那只小鸡飞翔的时候,小鸡却怎么也飞不起来,鸽子妈妈又变得不开心,《鸽子妈妈和它的鸡孩子》的“爱”是一种叫人揪心的“爱”。《双麂战狼》一听名字就知道,两只温驯的麂子和一只强悍的狼发生了战争。这两头麂子受恩于“我”的父母,然后在“我”弟弟被狼叼走的时候,这两只麂子勇敢地和狼战斗起来,结果,弟弟得救了,雄麂却被狼咬死了。《双麂战狼》写的是带有悲壮色彩的“爱”。
    成长的历程很少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都伴随着疼痛。漪然的《记忆盒子》(《少年文艺》第11期)写了一个残疾女孩对童年回忆的四个片断,这四个片断都是“我”遭受苦难的时刻,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作者并不如通常的此种类型的写作那样,去写灾难降临的那一瞬,去控诉命运,相反,她记住的都是灾难在来临之前那美好的一刻:小时候在幼儿园因为偷偷跑到院子里,被老师带到一个黑屋子罚站,从此“我”失去了站立的能力,但是,作者却反复地描写在站到院子里那一瞬,金色的阳光给予她的惊喜:“那时正是正午时分,一片纯净的金色浸没了幼儿园小小的庭院——没有阴影,没有声音,没有风,只由无边的光明在交织,在流动,如一片透明至极的水波,水过无痕。”而对于苦难她却一笔带过,最后,她是这么说的:“许多年之后,当我连走路的感觉都已经不再记得的时候,我却还能够想起自己曾经站在阳光下的那一个瞬间……还有一件事也足以令我安慰。听说,幼儿园的老师们再也没有使用过那间黑屋子。”这个坚强的女孩让我想起《老人与海》里那位老人说的一句话:“你可以毁灭我,但是你不能打败我。”她少有的坚强、乐观、豁达和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注定了这篇散文不同凡响的品格。
    尽管2007年的儿童散文创作不乏亮点,但是,我依然感觉很多的生存经验离今天的孩子还是远了点。当代孩子的精神特征究竟是什么?他们的喜怒哀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在2007年的儿童散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却又觉得不那么满足,不那么过瘾。儿童散文创作依然在行走,而前方的路,还那么遥远……
    原载:《思无邪——当代儿童文学扫描》
    
    原载:《思无邪——当代儿童文学扫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