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当年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为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精心从豫剧移植改编《穆桂英挂帅》,从而使这出戏成为梅先生晚年的得意之作、压轴之作、绝响之作。一曲《我不挂帅谁挂帅》脍炙人口,唱遍大江南北。40年间梅韵响彻菊坛,戏成经典,腔也成经典。50年后,正值共和国60华诞,由程派传人李佩红重新演绎梅大师晚年炉火纯青的经典作品,具有特殊意义。它显示了在共和国走向繁荣走向辉煌走向强大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京剧人清醒的历史担当意识。作为一个大国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为国剧的京剧,在固守传承传统精华的同时,必须走出流派,彼此借鉴,相互对话,激发新的活力,才能真正振兴,走向未来。这次李佩红领衔的程派《穆桂英挂帅》,不仅推出了一部向祖国一个甲子生日献礼的佳作,更产生了一段令人神往的佳话。 梨园界众所周知,戏曲行向来有流派门户之见,梅、程之间历史上也曾有过小小的过节和不快。但是,站在新世纪京剧振兴新的时代起点上,梅、程两大健在掌门人梅葆玖、李世济先生,胸怀大局。他们不但欣然乐见其成,而且积极支持勉励后辈,对佩红此戏勤加指导。这种流派间的摒弃成见,京剧人的空前团结,我以为,乃为献给国庆的最好礼物。 流派,是中国戏曲独有的艺术财富,是戏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艺术表达、演唱风格积淀的产物,是艺术家风格形成具有了强烈个人特征的艺术系统。梅派集大成的雍容华贵的非凡气度,程派的委婉细腻一唱三叹,令观众几十年痴迷不已。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的是,两大流派自身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都有一个不断吸收、借鉴,区别于其他流派,同时丰富完善自身的过程。流派的生命在于它不是凝固僵硬的模式,而是不断发展、创新的变化过程。这次佩红主演的《穆桂英挂帅》,使我看到了系统论学说中“1+1>2”的叠加效应。 佩红选《穆桂英挂帅》作为自己艺术提升实验的突破口,一方面,自然是看到其中的爱国主义激情,在国庆60周年的重大节点上能爆发一种与之呼应的历史情绪。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她自身具有一种梅大师才有的雍容华贵大度的气质。这种气质使她在演绎作为一代统帅的穆桂英,于个人朝廷恩怨和爱国抗敌之间做出重大人生选择时,显得特别的游刃有余,特别的胸有成竹。而在用声腔塑造穆桂英丰满形象时,她充分发挥程派演唱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细腻行腔和小腔润腔变化多端的特色,一曲“叹杨家”把穆桂英解甲归田与矢志报国的内心困惑,展露得细致入微。而在名相寇准扣门请帅时,“多年来早已寒心”的一大段唱,则更将其积蓄多年的愤懑、冤屈尽情倾诉出来。其中,既有涓涓细流的委婉,又不乏长江大河的气势。情绪、心理的变化,拿捏得相当精准得当。统观全剧,李佩红充分展现了程派唱腔的特色和魅力,相当成功地完成了对穆桂英崇高复杂内心世界的勾勒和刻画。从而,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既梅又程,关键时挺身而出舍己为国,又不是毫无个人想法,可敬可信可亲,有血有肉精忠报国的爱国者形象。 艺术的活力在于创新,创新才能激活艺术流派新的生命活力。这种以创新思维为动力的超流派借鉴的艺术再创造,必将给京剧的与时俱进以多方面的启示。 同时,为了推动传统艺术大踏步发展、前进,我们必须努力寻找新的演出体制和分配机制。新编程派京剧《穆桂英挂帅》这次尝试,学院和社会、演员、市场的多元组合的演出体制,值得认真关注。没有这样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南北交融的组合,很难想象崭新的程派穆桂英的横空出世,更很难有这样一出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问世。我们希望,为了京剧、为了戏曲、为了中国文化的振兴,能有更多这样的文艺体制和机制的探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中国的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一定要大量引进活水,真正激发艺术创造的活力。 原载:《文汇报》2009年11月15日 原载:《文汇报》2009年11月15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