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莫言:文学馆里的莫言不是我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放、莫言 参加讨论

    莫言沉寂近四年后推出新作《蛙》回应老宅成文物保护单位的争议
    “这好像不是什么‘生祠’吧?我的家乡建的那个叫‘莫言文学馆’,不是‘纪念馆’。我当然是持反对态度的,但他们非要建,我也没法子。”
    自2006年1月出版《生死疲劳》后就一直鲜有新作问世的莫言,终于在时隔近四年后推出了新长篇——《蛙》。据称,这部新作品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
    此前在北京的一次讲座中,莫言表示,小说发表之后可能会引起争论,但他强调,“作为作家就应该注重创新,如果做不到,就不用开始写作。”
    谈新书
    “大江健三郎见过《蛙》里的人物原型”
    广州日报:《蛙》讲述的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题材,您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个题材的?
    莫言:首先,触发我写这样一个故事的动因并非因为其敏感,而是人物,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我是先被人物感动,然后才去关注事件的。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姑姑”的人物原型,是我大爷爷的女儿。她是一个从业五十多年直到退休后还在接生的妇科医生,在我们高密东北乡有很高的威望。我也是她接到人间的。想以姑姑为原型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可以说由来已久,以前也在一些中短篇里写到过一些,这次算是“算总账”吧。
    写姑姑自然就会涉及计划生育。其实我没太去考虑这个题材有多敏感,我只是觉得,很多事情既然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那么作为作家就有权利和义务去把它写出来。作家就是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人性。
    广州日报:您自己觉得,这个小说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论。为什么?会引发什么争论?
    莫言:这部小说中着力塑造的“姑姑”这个人物,我觉得是我个人的小说中没有出现过的,就我的阅读范围内,新时期的小说中也没有这样的人物。我觉得这个人物的复杂和浑浊,有可能引发读者的争论。
    另外,计划生育问题,也是当下的一个热点问题。我的小说有可能引起读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广州日报:《蛙》在形式上是写给一个叫“杉谷义人”的人的信,有人猜测其原型是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对您颇多赞誉,但他访华时您却自称不具备和他对话的资格,为什么?
    莫言:小说里的“姑姑”是以我的姑姑为原型的,大江健三郎先生去高密时,见过我的姑姑,当时我也的确跟他说过我要写一部以妇科医生为主人公的小说,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猜测吧。但小说中的杉谷义人其实是个虚构的人物。
    大江先生的确表扬过我,但我自己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分量。大江先生精通法语,英语也很好,读书很多,知识面很广,就我的知识结构,的确不能跟他对话。这是我的真实想法,也是事实。
    谈作品
    “过五十年再来评价”
    广州日报: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议论一直很多,以前有德国汉学家顾彬说“都是垃圾”,最近又有王蒙说“处在最好的时候”,北大教授陈晓明也以您的作品《丰乳肥臀》为证说“中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学者林贤治则称“中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低度”,您怎么看?
    莫言:顾彬先生好像多次纠正过,他只说部分作品是垃圾,没有说所有的当代文学都是垃圾。至于陈晓明教授的说法,我觉得他可以那样说,别人也可以不同意,这很正常。
    我的看法是,不要着急下结论,过五十年再来评价这段时期的文学吧,那时候,我们这些人大概都死光了,后代儿孙,也许能够客观一些。
    广州日报:您好像一直挺看好80后乃至90后作家的前途,为什么?您觉得年轻作家会喜欢您的作品么?您又怎么看待年轻作家的作品?
    莫言:年轻人的前途摆在那里,不是我看好不看好的问题。很多人对80后、90后的创作颇多质疑,但我觉得这不对,他们的创作固然跟我们这一代在观念、方法上差异很大,但那从根本上说是生活造成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需要的东西。当年我们这一代出道时,也曾遭遇过老一代作家的质疑乃至抵制,但后来呢?当年我自己年轻时,把老一代作家当做自己超越的对象,所以我现在也希望年轻一代写出跟我们不一样的东西来。他们的代表作我读过,只是很难说喜欢还是不喜欢。
    至于年轻人怎么看待我的作品,我想也许就跟我读《盗墓笔记》之类作品时的感觉差不多吧。但我相信,不管是哪一代人,在对人类的一些基本看法上还是会有一致性的,我写得热泪盈眶的地方,80后读了也不会无动于衷吧。
    谈个性
    “年轻时狂点 没什么不好”
    广州日报:您有过“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他人更可耻”的说法,那么这次的新作中有多少新的、没有重复的东西?
    莫言:“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这是我在劳动关系学院讲课时随口说的一句话,我的意思是:抄袭别人,可能被诉诸法律,但重复自己,除了被明眼读者鄙视外,别无危险。当然,无论多么大的天才,都是有局限的,对一个写了三十年小说的人来说,不抄袭别人,不难做到;但要做到完完全全地不重复自己,的确是非常困难的。但有这种拒绝重复的意识,总是一件好事吧。
    我个人觉得,《蛙》这部作品创作理念有了很大的变化,注重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人性,关注下层百姓的生活,语言运用平实,不会像过去的作品那样剑拔弩张,更加注重内涵,更加含蓄,对小说中的人物更加理解和宽容。
    广州日报:出版社在《蛙》的试读本封面上,印了一段很傲气的话:“伟大的长篇小说,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那些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鬃狗一样欢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听说您觉得这段话并不适合《蛙》,因为那是您在写完《生死疲劳》后写的,那时您还很骄傲,但现在您已经很谦卑了,能否说说何以会有这样的心态变化?在您看来,《蛙》可以算是“伟大的长篇小说”么?
    莫言:我觉得只有差不多五十万字的小说,体积上才配得上“鲸鱼”的比喻。当然,别的方面也要写得好才行。《蛙》只有二十几万字,单从体积上来说就不够。
    说到骄傲和谦卑,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我很狂,全北京的作家里就数我最狂,那也没什么,年轻的时候狂一点没什么不好。但我自认其实一直都很谦卑,现在比过去更谦卑而已,越写越觉得不会写了。
    谈“莫言文学馆”
    “我反对,但他们非要建”
    广州日报:前不久,您出生时的房子被家乡建了纪念馆,挂上了“莫言旧居”的牌子,之前贾平凹文化艺术馆与陈忠实文学馆也已开张多年,余秋雨的老宅子也成了当地政府的文物保护单位,有一种尖锐的批评说这是立“生祠”,您自己怎么看?
    莫言:这好像不是什么“生祠”吧?我的家乡建的那个叫“莫言文学馆”,不是“纪念馆”。我当然是持反对态度的,但他们非要建,我也没法子。难道为了这事还能把他们告上法庭?如果真告了,那是不是又会被批评为炒作或是作秀?
    我觉得关键是自己头脑要清楚。我说过,那个馆里的“莫言”与我不是一个人。我知道自己吃几碗米的干饭。至于那个“旧居”,本来我父亲早要拆掉的,但有一个孤单老人住在里边,就没拆。现在,县里想保留,我们再去拆,似乎也不太妥当,如此而已。
    郭敬明助阵莫言新书首发式称:
    “《蛙》对80后充满吸引力”
    12月9日下午,上海文艺出版社为莫言的新作《蛙》举行了新书首发式,出人意料的是,郭敬明作为嘉宾出现在了现场。
    对于何以会请郭敬明“助阵”自己的新书首发式,莫言表示是出版社方面的安排,另一方面自己也很喜欢跟年轻人交流。莫言还开玩笑说,请郭敬明“助阵”不用给“出场费”,“现在他年年都是‘作家富豪榜’前几名,当然用不着我来付出场费了,与其付他几百块出场费,还不如骂他几句有轰动效应。不过,我会考虑请他吃顿汉堡包。”
    郭敬明则相当称职地扮演了“捧场”的角色,一再表示莫言是其心目中分量很重的作家,“我从初中就开始读莫言的书,他一直都是我的偶像,我很喜欢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语言”,“尽管我们这些年轻作家的创作还有很多青涩、不成熟的地方,但莫言老师对我们却一直持鼓励和期许的态度,我非常尊重他”。谈及对莫言新作《蛙》的看法时,郭敬明表示自己刚拿到新书不久,“才看了三分之一,所以还没办法进行准确的评价”,但同时声称,“对于‘80后’来说,莫言这次所写的恰好是自己出生时候的故事,是自己的生命没有记忆的盲区,所以充满了神秘的吸引力。”(刘放)
    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生。著有《红高粱家族》、《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长篇小说11部,《透明的红萝卜》、《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并有剧作、散文多部。其中许多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阿拉伯、越南等多种语言,在国内外文坛上具有广泛影响。曾获得过“联合文学奖(台湾)”、“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法国“Laure Bataillin外国文学奖”、“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国内外奖项。
    原载:《广州日报》2009-12-12
    
    原载:《广州日报》2009-12-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