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在爱中历练和成长——读吴瑜的长篇小说《上海,不哭》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白烨 参加讨论

    近些年来以“80后”作者为主体的青春文学中,不少写手都喜欢描写爱情与恋情,似乎无爱不下笔,无恋不成书。从懵懵懂懂的校园之恋,到火爆麻辣的都市之情,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写得虽不少,好的并不多,能给人们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作品更是为数寥寥。因之,读到文学新人吴瑜的直面现实又颇具内涵的《上海,不哭》,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喜,并为之叫好。
    阅读《上海,不哭》,给我印象深刻而突出的,是作者立于爱情生活与青春女性内在关系的独特视角,对于不同爱情追求的深刻观察与细致把握,以及对这些动因不同而结局类似的爱情故事的进而追问。作品达到这样的一种深度与力度,可以说在“80后”作者类似题材的写作中,委实并不多见。
    《上海,不哭》以交叉叙事的方式,讲述了闯荡上海的炎炎、叮当和MAY三位女主人公的人生打拼过程与爱情追求历程。对于当下都市的青春女性来说,人生与爱情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她们不仅常将这二者混为一谈,而且还必须合而为一。在她们看来,生活着,便是恋爱着;恋爱着,便是生活着;只有这样,人生才有情味,才充实,才有意义。“除了频繁地谈恋爱,她从来不做没有意义的事情。”MAY是这样,叮当和炎炎何尝不是这样。但事情总不能尽如人意,几位不停地谈情说爱的女生,不仅没有一个真正可心遂愿,而且个个都伤痕累累,有的甚至付出了青春的生命。MAY先与有妇之夫叶勇好上,但叶勇离不了婚还老吊着自己,她遂与叶勇断了关系,找了卖服装的小林,后来还一度沉溺于网恋;后又遇上心仪炎炎的美籍华人周晨,她又从中横插一腿,把周晨变成自己的情人;当这一切都成为过眼烟云后她反倒看透了人生,走上了自绝的道路。叮当在学生时代因偷食禁果未婚先孕,迫于压力与男友白宇一同私奔;因一直生活无着,不愿连累叮当的白宇先是出走,后又沉沦;叮当遂又搭上有钱人老谈,觉得老谈并不真爱自己,叮当又与阿辉好上,但两人始终若即若离,关系时好时坏,结婚之后又无奈离婚。而炎炎初到上海打工时,便被一不良男士强暴,无奈中遇到了方,稀里糊涂地便同了居,后与青梅竹马的晓峰不期邂逅,唤起她内心的真爱,孰料晓峰已成为一个同性恋者,对她只是虚以委蛇。因在现实中频频失望,她便把自己爱的愿望的真正实现,索性寄托在了“下一辈子”。在他们这里,似乎遍地是爱,俯拾即是,但来得容易,去得也随意,一切都处于流动与游移的不确定之中,最终留给自己的,还是失恋、失意与失望。套用张洁作品的一个题目来说,这真是:爱,是不能没有的;爱,又是不能轻易拥有的。
    对于爱的这种去与留,得与失,难与易,作品通过人物自己的反省与反思,也试图找出一些自身的原由来。如失恋的MAY与炎炎对话时,不时说到“我们永远那样孤独”,“或许我们从来都没有错,只是我们太害怕孤独。”“孤独”在这里,并不是作为一个简单的词语肆口而出的,它是作为一种疼痛的感觉被真切地描述出来,作为一种内在的病灶被勇敢地揭示出来。作品中那个曾经戗了炎炎男友的简,向炎炎吐露的一席话,更能反映这种来自女性自己的深刻自省:“我把幸福的含义错误地理解成了依靠,我以为有个人一直陪在我身边,支撑着我的生活,我就会快乐,就不再孤单——可是我错了。”因为感到“孤独”,害怕“孤单”,所以寻求“依靠”,然后又把有所“依靠”当成“幸福”,这就是作品中炎炎等几位女性普遍的爱情追求与人生运程。在这里,婚恋与其说是“目的”,不如说是“手段”;爱情与其说是“必需品”,不如说是“代用品”。那种真正意义的和发自内心的真爱,反而在这种所谓的爱的名义下错失了,流逝了。作品揭示出这样的深层意蕴之后,就不只诊断出几位女性爱情挫折与人生坎坷的病灶所在,实际上还把根子寻绎到了青春女性的人格完全独立和人生坐标真正确立的大问题上,把事情归结到在奋斗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的人生励志的关节点上。这样再回头去看作品中几位女性的期期艾艾又磕磕绊绊的爱情故事,就会觉得那不只是只有眼泪和损伤的悲情经历,那是一种直面社会又铢积寸累的人生历练,正是有了这样的体验,这样的伤痛,她们都在风浪不息的社会潮动之中,栉风沐雨地挺立过来,扎扎实实地成熟起来。
    吴瑜在《上海,不哭》这部作品中,不独在内蕴上把都市爱情写出了少有的新意与深意,她还在艺术上相当充分地展露了自己特有的才气与才情。比如,她的小说语言,因为感觉敏动,表达率性,颇带一种女性少有的尖锐与犀利。尤其是几位女友聚在一起时的闲聊与对话,谈笑风生中热嘲冷讽,尖酸刻薄中披心相付,嘲人又嘲己,诙谐又辛辣,读来淋漓痛快又不无温暖热切。而在构筑故事,营造情节,铺陈细节等方面,她也在含而不露之中显现出了扎实的叙事功力,可以说曲婉的故事与人物的性格彼此相衬,出奇的情节与真切的细节桴鼓相应,较好地做到了生活化与戏剧化的巧妙结合。
    “80后”作者大都有着长于文字调遣与语言表达的优长,又都存有着拙于编织故事和描述细节的不足。吴瑜虽然在运营语言和把控故事两个方面,还不时地显露出她的某些稚嫩与欠缺,但能够有意识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已属难能可贵。她当然还有短处要补,长路要走,但在以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这“80后”的软肋之处如此用心、用功与用力,却不能不让人感到欣慰与惊喜。这些看似传统的素养与造诣,其实是一个好的小说家的内功之所在。吴瑜在这两个方面初步展露出来的才情,意味着她还会有更大的进步。
    原载:《文学报》2009-08-06
    
    原载:《文学报》2009-08-0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