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总能成为书业新潮,近年尤甚。林林总总的回忆录、传记一茬接一茬地出,哪怕只隔着二三十年薄薄的光阴也不妨碍隆重地回忆一番。 三年前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曾引发公共话题和图书市场的双重热闹,前不久由北岛和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人物多到30个,形式是各自写自己的七十年代,却恐难有《八十年代 访谈录》那般反响,坊间亦不乏对该书选人和文章调调的不同看法,可怎样的选人、多少人选才够代表一个时代?徐冰、陈丹青、王安忆、阿城们的青春往事未必没有特定群体的存在意义,仍能连缀起彼时彼刻的部分轮廓,从书里重拾昨天,或为今天寻些缘由。《七十年代》中那拨年轻人的命运因波及全国的政治运动而起伏,《流亡的巴黎》中的法国知识分子则被蔓延全球的战火逼到纽约,列维-斯特劳斯、鲍里斯·苏瓦林、圣埃克絮佩里……长长的流亡名单成为一道无奈的文化风景,法国历史学者艾曼纽·卢瓦耶依据大量相关档案资料在书中展现了他们在纽约的创作、生活,为稻粱谋苟活以及艰难坚守精神家园。 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学者浦薛凤的回忆录是近来出版的回忆录中相当详实、好读的一种,《浦薛凤回忆录》分三册详述其清华求学、美国留学、执教西南联大、在台湾入仕途、到海外讲学的人生经历,笔触文雅富细节性趣味,很有史料价值,写到关于西南联大的部分尤为值得一读。《梵澄先生》一书也事关回忆,包括扬之水记录其任《读书》杂志编辑时与徐梵澄先生如水知交的点滴以及陆灏回忆梵澄先生的文章,日常的细碎片段颇可勾勒这位低调的前辈学人治学、为人的可敬之处。此外,《你我之间》、《集书人》在新近出版的回忆录中因作者身份的特别而引人注目,《你我之间》是整日面对政要、明星的美国大记者迈克·华莱士的回忆录,是新闻职业辉煌生涯的回顾,也是亲历历史的侧面镜照,《集书人》的作者是担任全球最大书展——法兰克福书展主席长达25年的魏特哈斯,他的人生和书展紧密相连,一段段的往事蕴含不少国际书业、文学界重磅八卦。 有一种作家,他的生活和他笔下的世界夹缠不清,人、文难分,现世永远“在路上”的颠沛不羁与身后的渐起浮名对比强烈,很有几分悲剧色彩,智利人波拉尼奥就是这样的作家,他的成名作《荒野侦探》西班牙文版问世十年后才有英文版行世,好在该书中文版已与读者见面,使我们有机会一睹这位一生传奇的天才作家灵感爆发的大作,哪怕转手两道的译本难以保持波拉尼奥原作神韵,可这部用小字号印刷也要厚达500多页的小说仍旧以激情喷涌的小说语言与独特的叙事结构带来莫大的阅读挑战。作为当世最重要的英美作家之一,菲利普·罗斯作品的中译本出版远比波拉尼奥的作品来得持续而迅速,《凡人》是他2006年的小说,一如这个标题,讲述一个不甘平凡的平凡男人的平凡一生,平静细腻的笔触留给读者隽永的回味。 如果非要细分,每本书都有它无可摆脱的类别,但总有些书不能简单归类,其文本意义会溢出版权页上的类别标注。比如,法国作者弗洛朗斯·塔玛涅的《欧洲同性恋史》,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聚焦1919~1939年间欧洲几大城市同性恋群体的状况以及美、法、德等国对待同性恋的不同方式,这一小众群体的相关问题对于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都有一定程度的折射。除了与英文原名不太搭界却与《世界是平的》沾边的译名有些抱歉,《未来是湿的》还算是一本有趣的未来学读本,作者探讨了网络时代人类社会交际与传播方式的新趋向等话题,貌似描摹出或远或近的未来图景。《黑猩猩的政治:猿类社会中的权力与性》则是一本25年长盛不衰的跨学科经典之作,荷兰动物学家、心理学家弗朗斯·德瓦尔在书中对黑猩猩群体的权力与性之争进行科学分析,得出黑猩猩以智慧而非动物本能参与这些活动的结论,由此也对黑猩猩的“近亲”人类的诸般类似活动有所阐释。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林徽因梁思成故居拆迁事件暂告一段落,保护北京老胡同的工作却依旧艰难,民间古城保护人士华新民的《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眼下读来正逢其时,该书具有类似王军《城记》侧重记录、采访的历史性、新闻性的同时,也丰富了法律、制度上的剖析和建议,是兼具作者对北京古城深厚感情与理性关注的力作。 暑假里的影院就是动画片的天下,香港土产动画偶像麦兜的新片《麦兜响当当》热映中,谢立文、麦家碧夫妇合作的麦兜新书《这是爱》也于日前出版,开本加大,装帧变精装,不变的是作者渗透在书里的草根情怀与人性光辉,顾名思义,这是一本关于爱的图文绘本,简单、童稚、温馨,也有一丝伤感。《天下第一猫》是捷克人约瑟夫·拉达创作的童书经典,作者的名字或许有些陌生,可他为哈谢克名著《好兵帅克历险记》所绘插图则名满天下,《天下第一猫》中的故事来自作者讲给小女儿的枕边故事,不想为千千万万小朋友喜欢,书中自然少不了插图,猫猫狗狗童趣盎然,似乎能看出一些“帅克”的影子。(本文标题缘自《这是爱》扉页寄语)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9-08-05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9-08-0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