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让希望之歌抵达人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甜 参加讨论
用亡灵的口吻来讲述一个故事,这种手法并不新鲜——但是读完裴指海的《亡灵的歌唱》(《西南军事文学》2010年第1期),相信所有人都会和我一样,感觉上了一个形式主义的当,因为它只是借用了一个貌似魔幻的外壳,表达的却仍是沉重的现实主义的内核。更有意思的是,当你品咂出其中滋味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个外壳用得高明——从某种角度来说,非它不可。
    小说所包含的具体故事大致有三个:一是“我”成为“英雄”的过程——“我”叫孙国栋,是村支书的儿子、军校学员,在暑假回乡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在“我”舅舅的策划下,村支书号召村民集体编造了一个谎言,将“我”塑造成一个为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英雄人物;二是雷老末和“我”姐姐的爱情悲剧——二十多年前,门户不当的雷老末与村支书的女儿小玲自由恋爱,遭到村支书的坚决反对,在高压之下,雷老末服毒自杀,小玲被迫堕胎并远嫁他乡;三是光棍李石头与“我”的恩怨——当年李石头因为又穷又丑娶不到媳妇,就花钱从人贩子手中买了一个女孩子,村里人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我”却悄悄帮助那个女孩子和家人联系上了,警方赶来解救了女孩,但“我”却因告密者的身份遭到李石头的仇视与全村人的鄙视。
    事件的表象总是会屏蔽某些东西。要展现这些东西又不可过于直接——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便独具匠心地构造了一个亡灵的世界,由它承载自己思想上的所有譬喻。不难发现,“亡灵”存在的第一层意义便在于:它象征着两种观念之间的隔阂。是怎样的隔阂呢?如同生与死,所有沟通的可能被断然否定,所有融合的路径被物理阻绝。小玲与雷老末的自由恋爱与保守的乡村道德无法对话,维护被拐女子人性尊严的正气与凌辱女性的冷酷现实无法对话,坚持真相至上的理想与积极制造假象的行为无法对话。这分裂的情形以感性的方式演绎出来,便是作品中无论“我”的亡灵如何呼唤、哭泣、呐喊,现实社会中的那些人——活人——都无从听见,两个不同的世界依旧对立地发展,没有任何沟通的途径。障碍并不来自生物意义上的死亡,因为事实上,就算在“我”活着的时候,这些声音也从来没有人听见——或者愿意听见。
    继续挖掘,我们可以找到“亡灵”存在的第二层意义:它使两种生存状态形成鲜明而冷酷的对比。生者的世界,却充满比死亡还要可怕的虚伪、麻木、冷漠与绝情,这里的人内心活得阴冷无光。在充满讽刺的对比中,我们会思考:究竟是谁才是真正的亡灵?生与死该如何界定?直到这时,“亡灵的歌唱”才抵达了高音与尾声,同时揭开它最深的一层意义:在某种意义上,世界是荒诞的。
    回头看去,对作品标题最理想化的解读可以是这样:在通往自由与文明的路上,飘荡着歌声。这若有若无的歌声也许会直达人的内心,也许会于某时某刻分外嘹亮,但也有可能根本不会有人听见,因为歌者只是一个亡灵。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19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