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更大的世界就在更小的拥有之中” ———读蒋三立诗集《永恒的春天》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汪东发 参加讨论

    20世纪90年代的诗坛,难堪的沉寂和同样难堪的喧嚣,算得上是令人心酸的两大景观。一份《中国新诗调查》(《诗刊》1998年第9期)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个案。“诗离我们而去”、也许“我们离诗而去”已经不仅仅是少数几个理论家的凄然心声,或许根本就是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生存状态,以至不少青年才俊“为90年代诗歌一辩”的反萧条论显得苍白无力。更令人担心的,是诗人离诗而去或诗人离我们而去。比如《中国新诗调查》的50人“排行榜”显示,真正的诗人离我们非常遥远,无数伪诗人倒赫然入榜且排名在前。
    最近读完蒋三立的诗集《永恒的春天》(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颇感欣喜,这位诗人没有离诗而去。我与蒋三立素未谋面,此前并未接触其诗作,完成《永恒的春天》愉悦的阅读之旅,对蒋三立其人其诗,有一个感觉比较强烈:不算厚的一本诗集,不足百首诗,连集名和封面设计都太过平常毫不显眼,却真真切切让人感觉到,作者“沉在诗中”、“依旧守在诗的深处”(化用诗人《花的轮廓在梦中渐渐消失》一诗中的诗名);《永恒的春天》是笔者近年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几部不会让人有“诗人离诗而去”或者“诗人离我们而去”之感慨的诗集之一。想想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状况,不难明白诗人的这种坚守是难能可贵的。
    集中诗作,早的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近的则在1998年,20世纪80年代所作只占十之一二而已,《永恒的春天》可视作蒋三立20世纪90年代诗歌结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已被不少新锐诗家及理论家命名为“个人写作时代”,“诗到意象为止”、“诗到语言为止”大有成为共识之势,如果不是于坚断然喊出“诗人写作是神性的写作”(《棕皮手记:诗人写作》),从诗歌中“出场”的诗人也许会越来越多。“在场”诗人蒋三立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在一个买与卖的时代”守住灵魂(《流逝·五》),始终坚持诗性写作的纯粹立场,用心灵诗化生活、诗化人生、体验和关爱生命。
    就我不无偏执的阅读体验而言,蒋三立《永恒的春天》有两大诗学主题:“乡村音乐”和“灵魂的憩园”。
    前者较有代表性的诗作有《原野》、《怀念旧地风景》、《稻垛》、《铜唢呐》、《老歌手》、《乡村音乐》、《春天的村庄》、《遥想家园》、《龙舟》、《钟声》等,诗人的乡恋、乡愁抑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乡音,郁郁的,不无苦涩,令人沉醉也令人“不安”。比如他的《稻垛》:“镰刀瘦了,挂在墙上/如月映照/大大小小的粮仓开始饱满/南方稻垛在村庄周围长起来/在温暖的往事里长起来/旁边是针织的女人和深邃的河流/踩垛的男人在秋天的阳光里潇洒/高高的去看稻垛上的天空/燕子正在向南飞去/翅膀剪裁蓝天,剪裁绵绵的思绪/避着黄昏的秋风,许多知心话语/就这样在稻垛旁酿成醉醉的米酒/深深幽幽温暖着乡村柔弱的爱情/直到冬天”,意象鲜活,乡情扑面,构图粗中有细独具个性,诗情画意何其浓郁醉人。而《乡村音乐》里,“一个汉子舞棹而来又舞棹而去”之后,“雨季已过”,“此时,一个少女双乳颤动/动情地望着远方/倚着的木门/已经开裂//暖风吹来,一驾马车驶过花期/唱戏的/再也没有来过沉寂的村庄”;《钟声》里,“一个年轻的少女”成了尼姑,“远在生命之外的钟声/撞击伸向昏暗远处的石板路/那枯树枝上老南瓜/一样挂着的月亮/渐渐跌落成古典的往事”;“中秋的圆月慢慢的在眼中升起”,《村口》“还痴痴的站着一个女子/望着挑着工具匆匆赶路的人/眼里充盈着晶亮的泪水”;《老歌手》“在贫寂中唱着活到了晚年/如今他的歌更加深沉/在土墙角醉心于一堆往事/扶琴的手也缓缓垂下/在太阳的阴影里消瘦着不再执犁扬鞭/往年的劳作也没人记得/只是他粗沉沉的歌声仍震颤着我的心”,沉沉郁郁,苦苦涩涩,让人心中难安。诗人的“乡村音乐”,动人之处,正在这深情的凝视、温婉的关爱、切心的痛惜之中。
    后者较有代表性的诗作有长诗《永恒的春天》、《流逝》、《焦虑》,组诗《灵魂的憩园》、《秋天的情感》、《季节的歌声及亮色》、《纯净》及短诗《孤寂是一种享受》、《独处的日子》等。这一主题应该有诗人的偏爱,因为诗集就是以《永恒的春天》为题的,而且就以长诗《永恒的春天》作为诗人的代表作,当无异议。如果说前一主题“乡村音乐”重在情绪,那么这一主题“灵魂的憩园”则重在思绪,诗人“不安”的、“焦虑”的灵魂之旅深深浅浅的刻在憩园,让我们能够感受其忧郁、孤独、悲悯、疑虑、自省的理性情怀。这个主题下,诗人有一幅自画像:“我的心在温暖的房子里/成为窗外寒梅的背景/没有更深的夜色/能把我像泪水一样抹去/我依然站在冬天深处/用我的傲骨拍打/梦中的灰尘”,这副自画像或许更方便我们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显然,蒋三立不是一个“世纪末”诗人,也不是一个困守乌托邦童话的“青春期”诗人。他清醒阳光下的真实近乎残酷,“所有的童话都似乎在这个世界消失/树林从根部一点点烂起/洁净的诗飘向了天空/面对崛起的高楼/和梦境一样重叠的金钱/我唱着心中最后一段音乐/在一个买与卖的时代/守住灵魂多么不易”(《流逝·五》);“经历了许多事情/在苍茫的人生旅途,在疲惫的奔忙中/才知道,一个人静下心来孤寂/的确是种享受”(《孤寂是一种享受》)。所以他说“每一种生命都想拥有更大的世界/更大的世界就在更小的拥有之中”(《永恒的春天·六》)。这一主题下诗人的理性情怀是非常繁复的,目及之处,思绪和诗情层涌而起,有势有力,颇为壮观。以代表作《永恒的春天》为例,诗情和思绪起于冬去春回的场景里,“这个冬天很快就要结束/飞鸟带走的歌声又将活在枝头/秋风带走的青色又将绿在河岸”,“忍着往事撕碎灵魂的疼痛”再一次接受春的诱惑,感受春的生机、活力和诗意,“我感觉到灵魂流露的快乐”,但终究“花朵艳在春天败在春天”,神秘的春之悲伤在所难免,悲伤之后的“悟”有如神启:“春天是在死亡和生长中成熟/一条漫长的路抒写着春天的悲伤/前方将有更深的沉落和更旺的燃烧”,于是有更执著的春之期待,尽管“总觉得有某种东西在这世界上消失”,但“从春天再回到春天”的轮回永远是生命的慰藉,没有理由不颂春以为春之墓志。这首长诗抒情视野广阔,层次丰富,思绪接连宇宙生命和现实人生的宏阔与幽微、恒常与变数,理趣深邃,意象迭出,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极富表现力。诗人“灵魂的憩园”中的声音,较有穿透力,敢于面对“流逝”的时光、青春、人生、生命抑或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越过喧哗与孤寂,“背负着人类的苦难与精神前行/生命的三角帆旗帜般/猎猎卷入宇宙深处”,这样的诗人与诗作自有一份雄强的诗性。
    《永恒的春天》这部诗集中还有少量的情诗,只不过尚不足以构成第三大主题或者说与“乡村音乐”和“灵魂的憩园”的分量还难以相称。但这些情诗如《思念》、《不安》、《心归你去》、《努力忘记》等也较有个性,诗情及其抒写非常别致。如《不安》:“离春天很近了/白色情绪伸手可触/淡泊中/找一个寂静倾听自己/一种声音,落地生根/无尽地生长,成为你远方的风景/无处可去,只觉得/有许多梦幻似乎在心中挽留/而生命依旧在无觉中短去//这个上午的阳光很诱人/风吹动草丛都没有声响/有声响的是我来回的脚步/顺眼望去,景色空旷如靶场/前方似乎没有我要找的东西/而微闭着双眼,就看见/我的心是一个画了圆圈的靶子”。
    从《永恒的春天》诗集可以看出,蒋三立的抒情,有个令人怦然心动的乡村背景,那是岭之南:一条清亮的河一如既往的延伸(《原野》),几千年牛羊吃草的山坡依旧歌声悠悠(《遥想家园》),蝴蝶和花朵无处不在(《悲伤的礼拜天》),一条山路细如羊肠擦过土墙沉没在远处(《铜唢呐》),牧童的笛声在失去宁静的草地上缠绵多情(《春天的村庄》),老太婆坐在谷场上剥那伤心的往事、少女倚着开裂的木门望着远方(《乡村音乐》》,老歌手在土墙角醉心于一堆往事(《老歌手》)。“乡村音乐”是在这个背景上响起的,焦虑的灵魂之旅是在这个背景中进行的,男女情爱故事也是在这个背景上展开的,即便是进入诗人的理性情怀,我们也能强烈的感受到那种脚踏实地的泥土味,原因正在于此。这个乡村背景是蒋三立的抒情视野,湿润、温暖、清亮、秀丽而且是灵动的,诗人无数首春的吟唱为这个背景上了色配了乐,当诗人的理性情怀在这个背景上依次展开,我们更能够体味到它的独特魅力。
    当然,《永恒的春天》还不是一部非常成熟的诗集,诗人的诗化图式还显得有点单调,尚待丰富。如《乡村音乐》和《五月》重复“少女倚着开裂的木门望着远方”的意象,《村口》和《稻垛》重复(燕子)“翅膀剪裁蓝天,剪裁绵绵的思绪”,这种重复是非常可怕的。严格点说,集中诗作的深度、力度大多也还欠缺。
    蒋三立君的诗,我只读过这部《永恒的春天》。仅以此论,我觉得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能始终坚持诗性写作,不沉迷于“个人写作”却能发出自己个性化的声音,拥有了自己、拥有了自己神性的写作,已经拥有了一个真正的诗人最可宝贵的品格。如果回到于坚《棕皮手记:诗人写作》中点明的“诗人拥有的难道不仅仅就是诗人写作么?”这个常识问题,也认同诗人写作是神性的写作、诗性写作,那么蒋三立其人其诗所拥有的当谓之“小”。但正如诗人所言,“更大的世界就在更小的拥有之中”,更大的世界是完全可期望的,我愿意祝愿蒋三立君因了这“小的拥有”而终能奏响“灵魂深处的音乐”(《灵魂的憩园》)。
    原载:《理论创作》2000.1
    
    原载:《理论创作》2000.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