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文大国,散文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这个文体始终具有双重意味,一是个人创作的文字形式,二是民间的原始资源。最近,河北有很多优秀散文作品问世,这部书就是比较突出的一部。读了韩进勇的散文集《故乡冷暖》,深深感受到了它的思想力量和民间文化资源的滋养。 这部散文集我首先读出了乡情、读出了情趣、读出了文化。他一边在基层从政,一边创作。说明进勇热爱这方土地,也热爱文学。从优秀动人的文字中,透达出他的人生情趣和人生智慧,有着非常久远的价值。我感觉这个书名很有特点,《故乡冷暖》的民间冷暖,人生冷暖之间,是思想,是爱。这些民间水井、碾盘、明月、炊烟、篱笆、古槐、农具和麦子等等,构成了奇妙的意象。不掩饰,不虚套,那么富有情趣和人生哲理,颇具乡情意味和文化意味。 读了散文《故乡冷暖》《村庄古井》《乡间烟火》等篇章,从村庄写到农家,感觉他文体是自由的,行云流水一样的平和,就像他的性格,淳朴、自然、流畅。传统文化的浸润,使他对乡村、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是深刻的,即便有激愤的地方,他也会以含蓄节制的笔法点到为止,耐人寻味。别具一格,思路也与众不同,寓意贯通,给人以很大的联想空间。所以我说,韩进勇没有丢掉家园意识和劳动感觉,他看见农民身上那份质朴、那份被汗水冲洗的满足和宁静。只有不丢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才能懂得民间的喜怒哀乐、理想和希望。我应该像农民那样辛勤劳动,我们的文学只有沐浴了生活和人性的苦难才会有力量,才会有风骨。我们阅读《农家土炕》《年肉》时就分明感受到了这种力量,增添了我们的阅读兴趣。 读《故乡冷暖》让我想到创作中对生活的再思考。韩进勇先生的散文是在思索的,有思想的。他在创作中品悟人生,人生在写作中闪光。我感觉,思想的深度体现在情感的深度上。从认识的角度说,哲学和思想永远处于追求中;从实践的角度说,他的思想和人生体悟,是蕴涵在哲学思考中。追求一种面向社会,面向人生的表现深度。这在《秋后农家》《故土的抚慰》等文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村庄,鼾声和睡梦的聚集地,醒来和睡去十分明确,也很有规律,太阳下山,村庄歇息,太阳醒来之前,所有的门却都打开,村里的日子便敞向天地。”这是属于他自己的思想结晶。 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消费、文化快餐等社会潮流直接冲击着“经典”,也使经典难以产生。有人说读图时代已经来临,电视、网络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用直观视觉的符号激发自己的感觉。人与世界,人与人,常常被置换为人与数量繁多而格调单一的图像接触。图像让人失去了拷问、私语和默然会心的机会。文学被大大地边缘化了。创作让位制作,人与人的交往更加直接和利益化。语言的美感和哲思从人的感知中淡出。世界被最大限度地抽象和简化。在当今水泥加轮胎奔波之时,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自然生态危机,但很少有人关注文化生态危机。其实,文化生态危机非常严重了。在图像化的时代,对于作家来说,存在的勇气就是写作的勇气,而写作的勇气和精神资源来自那里?读到韩进勇的散文,我好像有些顿悟。从民间的世俗故事中提炼艺术作品,这个动力就是民间的精神资源。说明我们唐山大地,不仅有钢铁和煤炭资源,还有着悠久丰厚的精神资源。 散文的功能是如何发现美,如何去伪存真。冷静下来,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文学还是以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着。白昼是有限的,黑暗是无边的,就是说肉眼看到的是有限的。人需要沉思,需要谛听,那你一定是在黑暗之中,或者在你的心灵之中,文学是介入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时代缺乏的就是这种听和想,阅读好的散文让我们在审美中去听去想。《故乡冷暖》内容丰富,虽写的是他的故乡,但包罗万象,给人启迪,值得玩味。阅读的时候,有一种精神的参与、满足和心灵的再造。我们从韩进勇的散文中,感受到了民间的美丽,民间情怀,他把一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写得有滋有味,魂牵梦绕。但是,我们有刘家科的《乡村记忆》,李延青的《鲤鱼川随记》,张成起的近作,如何突破的问题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祝愿作家以后再写出更好的作品。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7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7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