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历史写作要做基本功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梅毅 参加讨论

    我从2004年开始在互联网上书写历史。回顾中国这几年的网络“文化史”,可以发现,在浮躁的时代,书商炒作已经成为一本书成功的关键。越来越多的写手,贪图快捷方式,纷纷一手拿本历史白话书,一手拿本网络俏皮话,俯首打字,胡侃历史,并美其名曰“生动、鲜活、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如此,严肃的历史,渐趋胡侃末流——各种类似“皇太极同志郁闷地看着山海关”,“西施吃着哈根达斯”,“小皇帝把帝国当成别人的信用卡来猛刷”,“宋襄公终于失去了国王的椅子”,“秦始皇摇头说NO”等等使用无厘头当代词语解析历史的句式,包括古代主人公的“英语对话”等噱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其实是拿肉麻当有趣。
    这些“时髦”句子好吗?当然好!刚刚出现的时候非常好。我们在网上开始看见这些东西的时候,顿能眼前发亮,什么刘邦先生、吕雉女士、打狗脱王莽、迷死脱李渊,朱元璋、皇太极同志,如此柏杨、李敖式的幽默,老根发新枝,很能让网络消遣的人们发噱一乐。不过,随着这些下三滥式顽皮碎屑的飞散,我们真正的历史长河中那些久蕴经典的深沉的、迷人的魅力,也都消散在这些网络词语中。
    相比日本当代历史文学作家以现代人的思维去严肃、新颖解析过往历史不同,我们愈来愈多的写手,根本不肯仔细钻研典籍和做基础功夫,他们更喜欢形而下地用低俗网络语言拿历史打趣。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形成了潮流,那就不得不让人忧心忡忡。
    当然,一切也都可能是杞人忧天。王八、田七,好吃补体;青瓜、白菜,各有所爱。面对我们的喜欢盲目跟风和万事造假(连老虎都能用纸片做,奶粉都可以放入工业原料),好玩、轻易、不费力,似乎是最好的吸收管道。尤其在虚拟网络上,写手中任谁稍有正面的、专业的姿态,都会被网络群氓斥为假正经的装蒜。
    历史散文和小说好写吗?非常不好写!我几年来写下了五百万言“另类史”系列,都是属于“历史大散文”范畴。而我在2003年底开始《南北英雄志》系列的写作,其实恰恰肇始于历史小说尝试的冲动。当时,我阅读北齐高家的非正常发家史和乱伦史,很想写部历史小说来展示北朝末年的历史。但是,伏案行文,我才发现历史小说的驾御难度之高,超出想象。如果想撰写历史小说,马上就有问题来到眼前:比如,当时人穿什么,住什么,吃什么,打仗怎么打,互相怎么称呼……对于这些,如果仅仅靠揣测和臆断,只能贻笑大方。
    最简单的例子,当时,我下笔写北朝的人,从他们口中,言及南朝的梁武帝,就直说梁武帝如何如何,而小说描写的当头,梁武帝还没有死,所以,如果从一个北朝人口中直称他为“梁武帝”,恰恰犯了清宫戏电视剧中斯琴高娃所演太后一口一个“我孝庄”的错误。谥号,在讲究现场感的历史描写中,是不能安在活人身上的。再如,描写战争,依凭我历史演义的读本经验,我大写特书那些战将们手持方天画戟在战场上冲杀。其实,真正研究过南北朝战争,就会知道,由于当时兵器和甲胄的改进,戟这类兵器,基本已经退出了实战。如果写北齐的兰陵王高长恭拿着这种曲里拐弯的东西打仗,就一定让有识者发噱……历史写作中这些细节的摹刻,都要靠扎实的基本功底。相比之下,“精神恍惚”、“波斯狗”、“郁金香”(郁金和郁金香是两个概念)这样看似特别现代的词,却古已有之,完全放心使用,大可拈来描写当时的人以及当时的事情——有人一定会说,你这个斟词酌句、追根究底的傻子,如此费力,能讨好吗?未必!
    不过,我觉得,如果想真正再现我们古人所处的时代和精神风貌,就必须苦心研究古代典籍,这些基本的涵养和根底,确实很重要。如果总是拿我们当代人的浮躁思想推究古代的人,其实完全是一种妄想。如果历史写作者不去研究古代的生活细节,就自以为是地去写历史小说或者历史散文,最终肯定沦为胡说八道的瞎侃。
    当然,现在为了好玩、好挣钱的写手,大可以跳过这些基础功夫——“架空”历史(或者说是“穿越”历史),这个词语,可以专门为自己不懂历史典故和历史细节来做推辞。而且,既然是架空,当然可以不用考虑任何历史真实,尽可以让汉朝人打仗骑马的时候踏上马镫,可以让秦朝人穿着底裤坐在椅子上,可以让春秋的西施吃上辣椒和土豆,可以让宋明的汉人长发左衽打扮成酷哥,可以想当然地把宋朝初期的“炮”当成冒火的火器,也可以把风骚美人写进郑和大公公下西洋的故事中当成戏肉……但是如果写真正的历史小说和历史散文,如果想领风骚三五年,作者就不得不要去坐冷板凳仔细研究历史。
    似乎这样讲,一竿子打了一大片,肯定会遭来痛骂和痛斥。但我还要说,人的需求不同,写法各异,当然各人有各人的风格和接受方法。不过,泥沙俱下之中,拉挽历史写作的风气,我本人总觉有些责任感。在我的历史小说《南北英雄志》中,我努力为之,能否达到这样的愿景,尚不得而知。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24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