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似乎已经越来越明显地看到,一个更加看重长篇而有意无意忽视短篇的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了。理由很简单,短篇小说与读者见面的机会相对较少,“经济效益”的实现似乎比不过单独成册的长篇小说,被不少人疏远和冷落似乎有一定必然性。但就近年部队文学创作的情况看,执著于短篇小说创作或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两个领域同时用力的作家也不在少数,因此,短篇小说创作取得的进展和实绩依然不可忽视。这些作品大多写出了部队生活现实中具体可感的多样化风貌,艺术上也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新经验。 应该说,随着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部队生活更加多样化了,官兵精神面貌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这其中有新的军事变革带来的景观,有纷繁生活现实对部队生活的投射。部队短篇小说创作的现实性和直接性首先在于反映了军队现实的斑斓色彩,反映了新形势下军营生活的日常律动。而在艺术表现上,这些作品的作者大都避开老的套路,选取了适合自己表现的视角,从不同素材出发进行艺术的生发。比如王瑞胜的《省亲》,并没有正面切入部队生活,而是选取了回家过年的一个个片段场景,选取了部队官兵与家人的关系来进行描写的,其实主人公“省”的是自己的“小亲”,在回家过年的路途中,在军人与妻子、孩子之间,在购物、看望亲友这样一些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反映了士官的内心世界和现实境遇。作为军人的“我”,反复掂量自己手中的钱,透过作者细腻的描画,看得出他对部队现实的准确把握和深刻体会,通过给孩子买什么、给妻子买什么等问题,对部队官兵的境遇进行形象的反映,体现了普通一兵的深情与远虑。 读王秋燕的《点验》之前,我并不知道“点验”是部队一项分量很重的工作,这“点”与“验”之间应该有许多可以作为文学素材的东西,就看你如何处理。王秋燕的《点验》把它处理成了刻画部队战友情谊的作品,凸显了较深的意蕴与格调。作品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主人公的闪回和现实的不安境遇相交错推进故事,由刘前志到通讯站女兵连的一次“点验”,写出了偶然性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作为通讯站代理分站长的刘前志在点验中当众抖出了战士魏秀米衣服里藏着的漂亮女兵张莉的照片,从而导致被魏秀米动手打人、魏提前退伍,为此刘前志后悔、愧疚了28年,也一直没有敢打探魏秀米的音讯,而发生这件事之后的魏秀米则改名为魏建新,在刘前志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重起炉灶开辟了人生新的境界,而昔日军中之花张莉则又是另外的命运。王秋燕没有正面写张莉28年后的生活,但一番议论,使人心动:“那张脸仍是美丽的,与过去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本来很亮的眸子有些黯淡了,仿佛眼睛里刻着太多的岁月划痕,脸上的表情虽然尽量地让人觉得这张脸的主人淡定沉着,决不会为一点小事计较,但不知为什么,你总能从这张脸上感觉到人生之路的崎岖不平和艰难负重,它们不由人控制,只通过岁月悄悄地向人压过来,让人喘不上气,让人无声地苍老。”28年后三人重逢,他们感慨岁月,也谈到“命”,“命?刘前志从来是不相信命的,此刻他仍是不相信,只是心里有东西翻出来,很苦,也很涩。”这些议论给人以强烈心理冲击。全篇不时出现的回忆、和解、人生思考,不同情境下人物心理、情感的反复波动,让作品有了一种扎实、雅致的品格。 魏远峰的《连长彭铁钢》在叙述上有点意思,作品采用了类似“复调”和“拼贴”相结合的手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丰富“连长彭铁钢”这个形象,卓越、连长、晓婕、“我”这几个人轮流叙述,晓婕是连长的“对象”、后来的夫人,卓越是连队的一个小哥们儿,“我”是个连里的新兵蛋子,也许不少情节你记不得了,但铁钢连长给晓婕对象那封有不少酸词的情书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比方信中开头说:“万丈穹庐人醉,星星摇摇欲坠时,我提起了笔。”再比方,信的末尾说:“日月代接,斗转星移,山岳蓝天,江河涌动,上下四方者宇,古今往来者宙。寻遍苍茫天地间,人是竖起脊梁的生存者!”。读罢,我们看到一个硬气的军人,看到一个有棱角的连长形象,也看到了一个有幽默感的作者。作品有四个叙述者,每个人都使用了第一人称,也不完全靠第一人称,很有些味道。也许王甜的短篇小说《昔我往矣》所写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但其构思的巧妙所体现出来的匠心引人关注,该短篇小说精心构思了一个诞生于战争年代的军旅情感故事,小说写的是三个男人——罗永明、罗永亮、俞副政委——共同维护一个女性的美好未来,作品的可爱之处在于写出了战争年代的人们对美好的守护,显示了作家的良好想象能力。 其实想象力在王凯的《正午》与曾剑的《士官的白天和夜晚》中体现得更充分,这是两个可以互相参看的文本,说的都是在机关里写东西的“小”兵的故事,只不过《正午》里的借调干部上尉齐是在军机关写公文、写“材料”,《士官的白天和夜晚》里的“我”是在旅机关写新闻、写报道,两篇作品也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了部队环境中人的个性如何张扬的问题。上尉齐“张扬个性”的空间是上午下班到下午上班这三个小时的中午时间,他拼命练习写作,以求心理的平静;而“我”个性的张扬则要靠经常走进部队基层,在写报道的同时也干些实事,到小说的最后,上尉齐因名额限制没有马上调入机关,“我”则还要回到自己的连队里,他们的共同爱好与才能——文学,将在新的未来得到进一步发掘,都带给人不少思考。我注意到,在《士官的白天和夜晚》的结尾处有这样几句话:“就要离开这里(机关)了,我一点也不伤感。我是一条鱼,连队才是我畅游的海。”没错,冯辉的《劳兵的荣誉》之所以人们爱读,就是因为它写出了在部队基层生活的海洋里,新兵如何成长的历程,一个军事训练不过关的“兵”在养猪中获得了成就感,变成一条畅游大海的鱼的故事,从而启示人们,到基层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对作家来说,又何尝不是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写出有质感的作品呢?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22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